《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教育的课本,这个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家庭的教育,它是以圣贤之道来作为我们指导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人人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落实圣贤的教诲而能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弟子规》是孔老夫子要求他的学生的、必须要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学生,你看颜回、子贡、子路、冉求都是大贤大德之人,所以孔老夫子这个教诲不仅是说要孩子,要去做、要去学,更重要的大人也要去做、也要去学的。我们想要做圣贤人的好弟子,就必须要在这个《弟子规》上面扎根。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要学习的,都应该学习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孔老夫子的教诲,而孔老夫子自己说得很清楚,他也是述而不作,他所叙述的是古圣先贤之道,都是过去老祖宗代代相传的教诲,孔老夫子自己没有发明创造,是转述前贤的教诲,所以这种规矩、这种生活的规范教育就是让我们能够得到幸福、成功的人生,圣贤的根基。

不造口业不传是非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1)

不造口业不传是非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2)

通过学习弟子规,自己深知言行举止,行为规范背离圣贤教诲太远,需要改正的地方太多。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自己口业的过失实在是太重了。道曰。遏恶扬善。佛曰,止恶行善。儒曰,隐恶扬善。三教之言。如出一口。弟子规中对于言语如: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佛家经云: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人最容易犯的过失就是口业,所以佛在经中把口业放在最前面。可见善护口业是多么重要。道家感应篇中也提到:不彰人短,不宣己长,抑恶扬善,不能形人之丑,敝人之善,揭人之私等。言语忍,愤自泯,讲话要谨慎,不能够说过激、太过伤人的话语,讲话里面留一些情分、留一些体面,给对方一份尊重,不要逼人太甚,这样子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不会让对方起怨恨。所以言语,你看孔门四科里面言语排在第二位,这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古人常讲“三寸之舌是祸福之门。”讲话一不留意,可能就种下了祸根,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不造口业不传是非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3)

有时候自己无心说了一些太过厉害的一些话,往往使对方怀恨在心,而自己还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懂得戒慎自己的言语,多给对方留有余地,即使是对方犯了过失、犯了错,也不能够严重的、严厉的批评,也要看对方能不能够接受,能接受的,我们才可以规劝,不能接受的,也就轻描淡写过去就好了。何必因为一点过失,而导致双方皆恨。如果把别人的隐私揭露出来了,就往往跟人家结怨,伤和气,伤厚道,自己叫折损阴德,折损阴德就折损寿命,所以这种事情,有智慧的人怎么会去干的呢?古人讲“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搬上口边。关系别人终身大事的事情,这些隐私,即使是你真见到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都不可以去讲。“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酒谑”,应谨慎不要流出口。凡是讲话有伤厚道的、有伤体面的,即使是闲聊都不可以随便讲。像这些男女之间的关系的事情,是事关人终身、终身的清白,这怎么能够乱说?说了就是伤了厚道,还有关人名节的事情、有关人家那些终身大计的或者是一个企业里面、一个国家里面的机密,这些都不可以乱说,这不仅是对人、对团体、对国家的一种尊重,也是确实不能够造成对他人、团体的伤害。古人讲“利刀割体痕易合,恶口伤人恨难消。”所以讲人的是非、特别是讲人的隐私,这个对人的伤害比利刃伤人更严重,引起的怨恨更大啊。不仅我们不能够把别人的短处跟人家揭发,而且甚至心里面不要去想着别人的短处,想着别人的短处那是把别人的缺点、别人的错误放在了自己的心上,本来是一个本善的心,变成了装着别人短处的垃圾桶,把别人的那些垃圾、那些缺点全都装在自己的心里了,这也对不起自己啊。而且我们眼中看别人的短处也未必是真实的,可能我们了解的并不全面,如果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跟别人大肆宣扬、去揭发,这是又跟他结怨又把自己的德行败坏掉了。古人常用一个比喻说,看到别人的短了实际上是什么?就好象自己的脸上、鼻头有一个污点,去照镜子,发现镜子里面的那个人怎么鼻头上有个污点呢?就说他,你怎么长得这么难看,鼻子上这么脏,批评对方。结果批评对方实际上是批评谁呢?批评自己啊。所以揭发人家的的时候就是揭发自己的短,讲别人的这个缺点、讲别人的短处正显得自己是一个好说是非的小人呐。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对那些流言蜚语都不闻不问,古人讲“流言止于智者。”智慧的人从来不去传那些流言蜚语,那些是是非非的事情。好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在这方面的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