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婚后的闺蜜和我说,她在坐月子期间,和家婆一起住,每天的相处模式就是“互相试探对方的底线在哪里”。

婆媳关系从来就是一个世纪难题,没有最优解,只能实践出真知。幸运的是,这样的“战争”大多在唇枪舌剑上,日常生活上面对家婆的阴阳怪气,我们如何优雅又霸气的回应,做到不卑不亢呢?

当你听到婆婆骂你时(我儿子真听你的话)(1)

案例:

家婆:我儿子可真听你的话!

面对这种摆明刁难你的话,作为媳妇的我们,如何回答才能显得自己大度,态度优雅,又能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回答的不同出发点,分为以下九种情况:

第一种--将计就计:

家婆:我儿子可真听你的话!

媳妇:一定是我太笨,他只是照顾我/他情商高,让着我呢。

这种回答的聪明之处在于--装糊涂,明知道家婆是讽刺自己管她的儿子太严,但你就是装作不知道,将计就计,把这句话当作“赞美”,是在肯定你的能力。

这种“装”很重要,毕竟很多时候,家婆不会蠢到直接破口大骂,说你大脑有问题之类,而是暗讽,阴阳怪气的方式,让双方的关系还能蒙上一层“虚伪”的遮羞布,有这一层遮羞布,对方起码不会急于戳破。就是这样的遮羞布,让你在应对家婆阴阳怪气的话语中,有了变通的机会。

那么这时候,你就可以根据这种“赞美”,作出谦虚的回答:一定是我太笨,他只是照顾我。这是一种高情商的回答,一方面装作是家婆对自己的赞美,谦虚的说是自己“笨”,同时指出老公的“高情商”,让家婆无话可说。

家婆爱面子,总不会自己撕破脸皮说出,“那不是赞你,而是贬你”,这样愚蠢的话,况且你还提到了她儿子“情商高”,总不能连着儿子一起骂。所以这样的回答,你就能成功化解一场不必要的争论。

当你听到婆婆骂你时(我儿子真听你的话)(2)

第二种--反客为主:

家婆:我儿子可真听你的话!

媳妇:这还不都是您教育的好。他说您特意嘱咐他的对我好,谢谢妈。/老公说是跟他爸学的。

这个回答又比上一个回答更技高一筹,明知道这是家婆的刁难,装作听不出的同时,还将“球”踢回给对方,说是“您”教的好,是老公听了“您”的话做的。

不仅夸了家婆教育有方,给对方戴高帽,还表达了你的感谢--支持老公继续发扬光大。甚至还可以拉上他爸,因为他爸怎么对待媳妇,他耳濡目染学到了,一句话就赞了三个人。家婆听到这里,总不能自己打自己脸,说不是我教的,或者说我本意不是教儿子对你好的,这类的话。所以这招稳赢!

当你听到婆婆骂你时(我儿子真听你的话)(3)

第三种--移花接木:

家婆:我儿子可真听你的话!

媳妇:妈,您不懂,这是爱!

这句话的厉害之处在于,跳出了家婆提问的圈套:家婆本意是讽刺你,觉得儿子听媳妇话是没有主见,不是一件好事。而你的回答,不但装作听不出这是贬低,反而进一步“美化”了这种行为,这不是“听不听话”的问题,而是更高境界的“爱”,变着样“秀恩爱”,让家婆自惭形秽,觉得自己“格局低”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谓“杀人诛心”。

即便家婆内心并不认同你的“狡辩”,也不好说什么,因为谈到“爱”这样的东西,作为从小接受传统保守思想的家婆,肯定不好意思再和你探讨“爱不爱”这种事,在她们眼里,光天化日之下谈“爱不爱”是很羞耻的事,直接断了家婆回怼的后路。

第四种--就事论事:

家婆:我儿子可真听你的话!

媳妇:妈,您是没看他欺负我的时候/偶尔也有不听话的时候。

这样的回答少了一些套路,多了一些真诚。家婆和媳妇相处之道,即便是各种周旋,本质上最需要的是真诚。只要对方感受到真诚,对你的敌意也会有所降低,反而能帮助彼此敞开心扉说亮话。

家婆说她儿子听你话,除了对你管的太宽有不满之外,本质上也离不开妒忌,多半因为家婆自己的老公--你的家公,对她并不好,尤其是和儿子对你的好相比,更显得家婆她自己的生活不美满,这个时候,家婆不讽刺你讽刺谁。

而你这样的回答,是“掏心掏肺”的前奏,别人都只看到你光鲜亮丽的一面,但夫妻相处之道想来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像家婆这样的过来人不可能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因为当你说出“没看到他欺负我的时候”,或许能勾起家婆的好奇心,怎么个“欺负法”,两个人说不定就手拉手坐下来,一起“讨伐”彼此的老公呢。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下,即便家婆不被你带节奏,也会明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有同理心的人,也就不那么咄咄逼人。

当你听到婆婆骂你时(我儿子真听你的话)(4)

第五种--偷换概念:

家婆:我儿子可真听你的话!

媳妇:家里大事他做主,小事我做主。目前我家没啥大事。

这里的高明之处在于,既没有直接否定家婆的观点,而是偷换了概念,将“听话”变成了“做主做决策”。传统家庭里,都倡导,男主外,女主内。并没有谁听谁话的区分,只有分工的不同。

这里将家里的分工,分为“大事”和“小事”,前者老公做主,后者我做主,分工明确,同时也能对家婆“混淆视觉”,让她以为,我只是在小事上能做主,大事还是老公说了算,我和老公在小家的地位一览无余。

事实上妙就妙在最后一句“目前我家没啥大事”,也就是目前家里都是小事,就都是听我的。看上去我只能决定小事,显得我“卑微”,但事实上我才是那个定义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的人,最后老公还是得听我的。

这样的回答,表面上给了家婆满足感,实际上肯定了自己在小家的地位,让家婆摸不着头脑,既觉得哪里不对,又不好反驳什么。因为“我家没什么大事”一句话堵住了家婆的口,谁希望自己家出“大事”?

当你听到婆婆骂你时(我儿子真听你的话)(5)

第六种--话里有话:

家婆:我儿子可真听你的话!

媳妇:因为我从来不让他为难呀/因为我们总是意见一致。

家婆将夫妻相处之道--互相迁就,看出了委曲求全,本身就带有偏见,更别说其中也有扭曲事实,夸大现实的嫌疑。本质上是家婆对媳妇对不满,在找茬。

有时候,对于主动找茬的对话,作为媳妇的你不可以正面冲突,但是却可以话里有话,因为我从来不让他为难呀/因为我们总是意见一致。

让家婆思考到,自己和老公的不幸福,其实是你总是为难你老公--你的家公,或者说,家婆不怀好意的“为难”你,或者“为难”儿子造成的,让一家人对她产生了距离,她感受不到别人的爱,所以妒忌别人的幸福,而不反思自己的问题。而话里有话的高明之处在于--暗讽而没有直接点破,如果家婆自己恼羞成怒,只能是自己“对号入座”,不能怪别人。

而你的回答,不仅讽刺了家婆的现实,更主要的还是,你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不是听不听话的问题,也不是谁听谁的问题,而是互相迁就的夫妻或者说家庭相处之道,甚至是两个人心有灵犀,意见总是一致,不谋而合。

所以看上去好像是老公总是迁就我,其实不过是我们彼此的默契而已。两个人的相处最高境界,就是不谋而合。这样就没有了谁一定要妥协,谁一定要迁就的问题,两个人都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当你听到婆婆骂你时(我儿子真听你的话)(6)

第七种--技高一筹:

家婆:我儿子可真听你的话!

媳妇:您这话既不尊重您儿子,也不尊重我。/您这话说的,我都不知道怎么接了。

这样的话题针锋相对,火药味很浓了。适用于长期受家婆阴阳怪气和压迫的媳妇,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没有回答本身,而是掀桌子,质疑家婆说这样的话本身就理亏,不得体,摆明了是要挑起事端。所以你无论怎样回答都是错的,何必进入别人的圈套。

不如站得更高一些,直接否定对方问题的合理性,甚至怀疑提问的意图不轨,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底线,不好欺负,以后也不要再问类似这样挑衅的问题。因为你以后面对类似这样的问题,不会作出任何回应,明确摆出自己的立场。

第八种--转移矛盾:

家婆:我儿子可真听你的话!

媳妇:老公。你妈说你可听我话了,你说说我俩你听谁。/是吗,今晚问老公是不是这样。

家婆的错误在于,主观臆想,为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和人做了预先判断。觉得儿子一定是听媳妇话,觉得儿子就是在迁就媳妇,一定是被迫“听话”。表面上是对着媳妇说这句话,其中她没有想到,这句话也在贬低自己的儿子,没有主见。

有了这样的主观判断,毕竟这个问题涉及的人物不只是你和家婆,还包括第三方儿子,如果你不怕惹事大,就转移矛盾。

虽然儿子只是被家婆当作攻击媳妇的工具人,但是一旦扯上了老公,家婆就会心慌,因为她被抓住了死穴,儿子就是她的死穴,并且认识到自己说这话不恰当,如果让自己知道,恐怕也是捞不着好处,只能落荒而逃。

当你听到婆婆骂你时(我儿子真听你的话)(7)

第九种--轻描淡写:

家婆:我儿子可真听你的话!

媳妇:是吗,我都不知道呢。

最高境界的反击,其实是不反击。家婆这样的提问,初衷可能只是让你不舒服,恶心你一把,无论你生气的反驳,还是优雅的回击,还是真诚的回答,甚至是茶里茶气的“反恶心”,本质上都已经是失败,因为你的注意力被对方带走了,本来一天的好心情都被击碎了,大脑被迫输入了负能量,家婆不在乎你的回答,让你不舒服,让你恶心了,就已经达到目的。

对于这样的人,你不需要让对方难堪,也不需要撕破脸,而是淡淡地来一句:是吗,我都不知道。就能让对方破防,因为没有比冷静更让人恼火的了。

因为对方无论使出什么招数,你内心依旧波澜不惊,平静不已。因为你知道自己生活的目标--不是来和这种人扯皮吵架的,你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要老公真心对你好,就足够了。

旁人无论如何羡慕妒忌恨,只能显得别人粗鄙,内心扭曲,根本不值得引起你的关注,你的关注和注意力只在美好的人和事上。只要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战胜自己,别人对你就无可奈何,三十六计都无计可施。

以上是对家婆“我儿子可真听你的话!”作出的九种不同的反应。毕竟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具体如何回答甚至选择不回答这个问题,都要按照实践情况定夺。

当你听到婆婆骂你时(我儿子真听你的话)(8)

我之所以列举这么多种回复方式,只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发散思维,总结出不同的回答方式,从而选出最适合我们的一种,目的在于多思考,多总结。

毕竟千人千面,入乡随俗,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语境下,回答也将改变,只要我们大脑足够发散思维,就能随时应对自如,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而能够修炼到这样的境界,一个婆媳关系又算什么问题,就算是同事、领导、陌生人的挑衅,我们依旧能应对自如,不卑不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