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和尚鲁智深

鲁智深,可以说是水浒传中最无争议的人物,明末清初评论家金圣叹评鲁智深“自然是上上人物”。我觉得“鲁智深”这个名字也是起得好,他有拳打镇关西和醉打山门的“鲁莽”,有不接受朝廷封官的“智慧”,“深”字更是对这两个字进一步的刻画。

和尚:梵语在古西域语中的不确切的音译,指德高望重的出家人。“和尚”的本意,乃是指僧众中的长者,有着很高的修为,堪为佛弟子之师,并不是剃个光头就是和尚的。

中国最早出现“和尚”一词,很可能是西晋时期。西晋怀帝永嘉四年,西域高僧佛图澄来到洛阳,时年七十九岁。石季龙对佛图澄甚为推崇,尊其号为大和尚。自此,“和尚”一词便慢慢开始流传开来。后来演化为中国对佛教僧侣的通称。

历代堪称“大和尚”的高僧大德很多,较远时期的如鸠摩罗什、达摩祖师等,中期的有唐朝的六祖慧能、玄奘、鉴真等。

花:指植物的繁殖器官,由“花托”、“花萼”、“花冠”、“雌蕊群”和“雄蕊群”组成。

“花”和“和尚”合在一起的“花和尚”,给人一种风流浪荡的感觉,鲁智深可不是这种人。

鲁智深原名鲁达,原本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才出家做了和尚,又因为背上有花绣,所以别人称其为花和尚。

其实,称鲁智深为花和尚,还有一层意思即鲁智深是个吃肉喝酒不守戒规的和尚。

水浒传里还有叫裴如海的和尚,不守戒规跟潘巧云私通,也算得上是另一种花和尚,结果被拼命三郎石秀所杀。

鲁智深生擒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追赠义烈昭暨禅师,也算功德圆满!

鲁智深武松憎恶的三位梁山好汉(趣谈梁山好汉的绰号)(1)

鲁智深武松憎恶的三位梁山好汉(趣谈梁山好汉的绰号)(2)

行者武松

说起武松,论起知名度,在整部水浒传中,他要是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武松打虎的故事可以说无人不知。

武松作为水浒传里的重要人物,作者整整连续写了他十回,在整部书里是绝无仅有的。

对于武松的武力在水浒里的排名和人物性格等有很多分析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我们不讨论,只谈绰号。

武松的绰号很简单就两个字“行者”。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行者,行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出行的人。用作佛教用语时,指行脚乞食修苦行的头陀僧人,出家修行但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也就是对那些带发修行的佛教徒称呼。这些人的装扮一般是把头发披散,额头上在束以箍带,也就是电视剧中武松的那种装扮。

这些人因为不禁酒肉,所以不能在寺庙里长期居住,怕影响其他僧人的清修。于是他们经常离开寺庙到处流浪化缘,因为居无定所,所以就被称为“行者”。

武松在孟州杀了人,在逃亡的时候遇到孙二娘和张青,两人给武松乔装打扮成一个头陀的样子,所以武松就有了绰号“行者”,当然这只是个假行者。但是武松在此之后,一直保持了行者的形象,直至在六和寺出家,成为真正的僧人,弄假成真了。

古典名著中的人物,除了武松,还有一个比武松名气更大“行者”,那就是孙行者。唐三藏收伏孙悟空时说道:“你这个模样,就像那小头陀一般,我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所以,行者实际上也是孙悟空的绰号。

还有比较火的影视剧《使徒行者》,“使徒”与“行者”都是宗教用语:“使徒”是基督教用语,原意是接受差遣,肩负特殊使命的门徒。卧底和他的上司即控制者只是靠互相的信任,来完成任务。这就好像是一群受奉主差遣的使徒,去执行人的理念,维持正义,也好像修行佛道的行者一样,坚持自己的“道”。

武松最终在征方腊过程中被包道乙的飞刀所伤,痛失左臂,后被封为清忠祖师,最后在杭州六和寺病逝,寿至八十,结局倒也不错。

鲁智深武松憎恶的三位梁山好汉(趣谈梁山好汉的绰号)(3)

鲁智深武松憎恶的三位梁山好汉(趣谈梁山好汉的绰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