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幼胆识过人的赵匡胤,有着一身好武艺,家族时代为将。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开始投靠郭威,郭威通过军事政变篡夺了后汉政权,建立了后周。赵匡胤凭借自己的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很快受到了郭威的赏识,因此得到了火速提拔。

赵匡胤替郭威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功劳自然没有白费,公元959年赵匡胤就坐到了殿前都点检的位置,相当于现如今的总统卫队队长的职务,也积攒了不少人脉,认识了许多大将军。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大年三十,当朝廷百官歌舞升平之时,接到了北汉、契丹联合入侵的加急战报,时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接到朝廷勒令抵御入侵,可赵匡胤拖言兵少将寡,不能前往,朝廷随调派全国军队听赵匡胤委派,赵匡胤也从此踏上了成王路。

赵匡胤未完成的一件小事(三个典故看赵匡胤的)(1)

陈桥兵变爆发——巧借流传,暗渡成仓

赵匡胤出征时,都城就流传“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的流言。

意思就是在出兵打仗的时候,将册封点检成为天子,说明了赵匡胤早已经为兵变埋下了伏笔,就等着皇帝派自己出京城打仗。城外已经纷纷攘攘,各家各户都预感到战争的气息了,可是朝廷在赵匡胤的禁卫军的封锁下,竟然和平时一样,可见预谋已久。

众所周知,五代更迭的命运都来自于军事政变,郭威当年率兵攻入开封时,下令屠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让老百姓苦不堪言,而赵匡胤却下令禁卫军严守宫门,出征路上也没有劫掠的现象发生。

一切都一反常态,赵匡胤率领军队到达了距离都城开封二十公里处的陈桥驿,下令军队安营扎寨。

陈桥驿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呢?靠近黄河,是兵家必争之地,军队如果渡过黄河就离如离弦之箭,很难受到京师控制了。

《宋史》:“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省,众将皆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将士们围坐在一起,高声谈论,小皇帝年幼无知,朝政不稳,应该早早地废除,还是拥点检为皇帝吧。都押衙李处耘,询问各将领的意见,迅疾将消息告诉了赵匡胤胞弟赵普。

赵普深知势不可挡,便告知赵匡胤将领们的意见,赵匡胤提出“约法三章”谁若背叛,人人得而诛之。随后便密令通知把守宫门的石守信,严加防范,密切注意宫中态势,不能走漏消息。

赵匡胤未完成的一件小事(三个典故看赵匡胤的)(2)

赵匡胤的智慧就在于,知道不能莽撞行事,假借酒醉昏睡了过去。

谁知第二天一早,听得军帐外军士呼叫,响声隆隆,赵匡胤来不及穿戴便跑了出去,哪曾想是将士们列阵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表面忐忑,心中大喜,慌乱中被将士们簇拥马背,大军向京城进发。

说到底,赵匡胤对于后周的小皇帝和太后留了许多情面,在陈桥驿的时候,就对大军将士约法三章,不对百姓烧杀抢掠,不对后周朝廷赶尽杀绝,三军将士服从命令,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赵匡胤当时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也为后来宋朝依法治国的推行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掌权之后,巧夺兵权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北汉和契丹联合入侵也没有了消息,先前赵匡胤和将士们的约法三章也都一一兑现,对年幼的皇帝、老百姓和府库丝毫不犯,听令者重赏,违令者立斩。公元960年,赵匡胤定国号“宋”,年仅三十四岁。

《续资治通鉴·卷二》:“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赵普:“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有一天,赵匡胤询问大臣赵普:“自从唐朝末年以来,几十年的时间里,帝王不停地更换,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如果我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应该怎么去做?”

赵普听闻赵匡胤的话后,立即说出了赵匡胤忧心忡忡问题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夺取将士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金钱和粮食,收回他们所拥有的精兵,那么天下自然就安宁了。

赵匡胤未完成的一件小事(三个典故看赵匡胤的)(3)

宋太祖自然是采取了赵普的建议,对统帅禁军的韩立坤,外派当节度使,因为自己当初的任职殿前都点检,所以去掉了这个职位。

赵普的建议可以说是正中赵匡胤下怀,也起到了显而易见的效果,但是碍于些许情面,并没有在开始向石守信等将领开刀。本以为他们会有自知之明的卸任相关职务,可是并没有这些情形的端倪,这就为杯酒释兵权埋下了伏笔。

赵匡胤因为石守信等功劳卓著,并没有立即夺取他们的兵权,而是约了他们一起饮酒,所宴请的都是帮助他夺取天下的有功之臣。

酒过三巡,赵匡胤趁着酒兴对这些臣子说:“你们都是功臣,没有你们的鼎力相助,我也不会当上皇帝,哎呀,你们现在享福了,可苦了我呀,现在当皇帝还不如当节度使来的痛快!”

众臣子觉得挺奇怪的,问赵匡胤为何,赵匡胤又答到:“这还不明白吗?皇帝位子就只有一个,有谁会不想当呢?”

众位将吓得领顿时没有了酒意,跪倒在地,求赵匡胤给他们指一条生路,赵匡胤依着赵普的建议,仅仅用宴会就解除了兵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赵匡胤未完成的一件小事(三个典故看赵匡胤的)(4)

巧用“半部《论语》”的力量

赵匡胤在大部分事情上,对于赵普是言听计从的,赵普因为读书不多,自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其实赵普虽然读书不多,却对于吏治十分了解,因为这是他的童子功,赵普自幼学习吏治,后来青年时代也一直从事司法推官、掌书记这样的文官。

在宋朝初期的时候,还是四分五裂的国家,北方的北汉,南方的南唐、后蜀、南汉都严重的威胁着宋朝中央集权统治,赵匡胤有攻打北汉的想法,殊不知北汉是辽的归顺国。

赵普建议先不动北汉,先南后北,最终赵匡胤如愿以偿的在公元九七九年平定了北汉,至此中原得到了统一。

公元964年,赵匡胤采取了赵普的建议,在财政上增强中央集权,设立专门的三司衙门,掌管地方向中央输送的金银财宝。不仅如此,赵普在军事体制上也进行了改制,在宋朝初期高效的军事,避免了冗官的现象出现。

《鹤林玉露》:“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宋朝初期的宰相赵普,人们传言他仅仅读了半部《论语》,赵普对宋太宗说:“微臣所知道的知识,真的就是这些了,当初凭借半部论语,辅佐太祖平定天下,今朝还是用半部论语,辅佐陛下天下太平。”

赵匡胤未完成的一件小事(三个典故看赵匡胤的)(5)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匡胤还是受不了相权与自己皇权的抗衡,说白了就是赵普管的事儿太多了,受到了赵匡胤的嫌弃,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人可以同甘苦,可是不能同享福。

半部《论语》的力量,终于被赵匡胤给终结了,也不怪赵匡胤,古代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就是针对相权不断扩大皇权的。在一定程度上赵普的高光时代已经结束了,虽然后来宋太宗两次拜赵普为相,可是怎么也不如宋朝刚刚建立那会儿风光了。

赵匡胤在位期间,社会矛盾是较为缓和的,因为自身经历对于武将十分不重视,在社会上形成了“右文抑武”的理念,其实这在相当的程度上是转变了武夫治国的现象,对于制度政策的建立也少了许多过于专断。

不仅如此,赵匡胤前期对于赵普意见的采纳,减轻赋税,依法治国上流传有不少的典故。

其实赵匡胤的人缘是很不错的,为什么说陈桥疑案呢?有部分史学家认为赵匡胤是个小人。

为什么这样讲呢?第一点,北汉有没有要攻打后周,为什么一开始要打,到了后期又不打了,十有八九是赵匡胤使得坏。

第二点,赵匡胤装醉酒上马,批龙袍的行为太能演了,你想当皇帝就当,先给将领们好处,到后来杯酒释兵权又抛弃了别人。

第三点,忠臣良将赵普就是想替你分忧解难,还被你给罢黜了。这三点哪一点不是都可以证明赵匡胤这个人人品不行。

赵匡胤未完成的一件小事(三个典故看赵匡胤的)(6)

当然了,评说历史,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宋朝是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割据而统一的,但是统一后的文学、科学包括经济水平的领先程度,不得不说创造了一个奇迹。

宋朝的法律也非常发达,尤其是对于案件的侦破,从包公断案的典故就可以得出当时的刑狱手段。

总结

赵匡胤在一定的手段方式上是正确的,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排除了威胁君权的不利因素,从陈桥兵变到杯酒释兵权,可以看做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在封建社会,通过不流血的斗争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可贵的。

赵匡胤知人善用,把赵普当做军师,为他成就霸业减轻了不少障碍。陈桥兵变让赵匡胤直接获得了称王的资本,雄厚的军事实力,也为后来平定南方小国和打败北汉奠定了基础。杯酒释兵权,为宋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可能,避免了军事政变的可能,也减少了百姓痛苦,维护了赵匡胤的统治基础

参考文献:

《宋史》

《续资治通鉴·卷二》

《鹤林玉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