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学年

百年以上的黄杨(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1)

▲树龄580多年的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摄于2007年)

编者按:

说到品松丘,盆景人都不会陌生,它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韩学年老师以山松为主题的私家盆景园。每年到这里参观学习的盆景爱好者络绎不绝,包括不少国外盆景友人,是爱松人学习和赏松的圣地。品松丘摆放着近两百件经典的山松盆景,还有一些大型的杂木盆景,其中让人过目不忘的就是这棵干径达40cm、树高及横展幅达3米,树龄达580多年的国宝级的古黄杨——《天人工物》。此珍宝可谓是近二十年来盆景界关注度最高的一棵树,接下就让其主人韩学年大师为您亲述《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文章包括:《探源》、《释疑》、《收藏》三部分,分三期在本平台《一树一故事》栏目连续刊出,敬请留意。

▲《天人工物》短视频(摄于2017年)

古黄杨《天人工物》之探源

——韩学年

2012年9月上旬,因展事再到大埔。大埔是我收藏那棵古黄杨的发掘地,位广东东北部,距我居住地500多公里,梅州市管辖,山区地域但海拨不高,四面高山成丘陵盆地,是客家革命老区,北伐以来出众多将士,也是李光耀祖籍地。

百年以上的黄杨(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2)

▲古黄杨全貌(摄于2017年)

先后几次到大埔,2002年首次带目的而去。2001年十月,于陈村花卉世界收藏得参加“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命名《群龙荟萃》的古黄杨展品。黄杨非珠三角地域植物,岭南盆景历史上没有该品种,我地区最早展现的黄杨盆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在一个盆展上,一个黄杨展品首次亮相即引起触目,细小的叶子和嶙峋的皮层,及优美的造型成为当时的明星盆景,被视珍稀高贵,后盆友了解分析,该作品应会是最早从台湾进入的“金柳”。因不了解生长习性也无养护经验,多年来爱护有加少参加展事,更不敢作大修剪,在本地区不自觉的造就出黄杨盆景的珍稀神秘感。

百年以上的黄杨(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3)

▲古黄杨局部(摄于2017年)

我偶巧收藏得这黄杨,仓促意外庆幸有缘,曾心情激动,平静后却怕无养植经验而糟蹋了这我视作自然天造的神品,于是寻书籍搜资料以求养护之法,也数次与原收藏者电话了解交流,但这古稀的树,原生长地的气候小环境如何,树龄及自然野外生长环境,发现发掘移植种养等过程却是我极想了解的,这对我养护会有极大的帮助。于是促成我想去实地拜访了解的心愿,与原收藏者电话联系,欢迎我到访。

百年以上的黄杨(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4)

▲古黄杨局部(摄于2017年)

数月后的02年初,与两盆友驱车,未通高速行了八九个小时,第一次到大埔县城,受到热情欢迎,这热情除了因这黄杨交上朋友老远造访外,他们还有一个心愿,希望借这黄杨的收藏影响,带动其他盆友到大埔收藏黄杨盆景,因当地已种养黄杨多年,数量不少,但由于地域偏远信息及人员交往少,交易不旺。通过交谈,得到了我所想了解的部分信息,但也得知原树并非他们当地,而是距离他们还有数十公里的山区村落,交通不便,我提出可否带我们到当地看看,但未知何因他们婉转推辞了,我不敢强求,未能如愿。但为探养护经验,我花三千元选购了一棵小规格黄杨用作探讨,同行盆友也花近十万购了几盆养植怡情。客的心愿有结果,我的心愿却未了结,有点遗憾,后两度再去,也未敢提出。

百年以上的黄杨(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5)

▲古黄杨局部,头部干径超过40cm,底托横枝直径超过20cm(摄于2017年)

十年后的2012年9月,因组织省盆协二十五周年展品,我随会长曾安昌到该地协调参展作品,途中曾会长提出去看下古黄杨的出生地,我把上敞情况告知他,他说到时再提出看可否成行。我们这次到大埔,副县长郭敏先生参与接待,他也是盆景发烧友,带动了当地的盆景发展,欢聚交谈中自然又谈到这古黄杨,曾会长提出我们几位想去原生地走走,了解一下生长环境,郭副县长也鼓动我们应去了解下,并安排几位盆友陪同,由当时的收藏者刘腾云先生(三收藏者之一)带路,第二天早上出行,十年的心愿将得以实现,心情之悦不用表述,我体会到两方领导的作用。

百年以上的黄杨(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6)

▲进村路整洁平坦不难行小溪沿路而过

第二天早上两台车出发,其实与他们原来所讲的路并非那么偏远,虽行走于山间曲曲转转,但水泥路不难行,比我到广西苍梧找松桩的土路好走多了,约一个钟车程,到青溪镇青峰沿埔村,由于老刘也是买树时到今次再到,十三年了,记错点路,后于路中一个较宽的地圹停下,地圹是村民收成作物的晒场,约一千来平方,地圹前,一小溪,溪后一排屋舍,陈旧但整洁,沿山坡高低错落,有点景致,地圹后又一层略高的小广场,也约数百平方,一间‘刘氏宗词’词堂面向小溪,词堂陈旧低矮,与我们珠三角词堂无法相比,但现今仍有活动,词堂门口右边约二三十米的地方,用砖围建一个约直径二米高约七十公分的围圈,老刘指示那是黄杨的原点地,现筑此围圈并刻下几个似乎与树无关的文记。

百年以上的黄杨(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7)

▲刘氏宗词门庭

词堂低矮也不大,但与当地农舍相比算大建筑了,外门牌匾书“汉代传径”,字体陈旧脱色,词堂是否是汉代所筑?未能确定,但字体肯定不会,词堂前右边,两个石做的柱杆仍立着,高七八米,杆柱上刻有文字,看不懂,是否是功名桩也不懂,推想词堂确有一定的历史,我们几人谈论间,二男一女三个村民先后来到我们之间,我们外人的行动引起他们关注,经老刘与他们用当地话沟通后引起他们兴趣和话语,与我们叙谈,介绍那黄杨的记忆。那黄杨虽种于词堂前,但属私家财物,卖树的主人已过世,已无直糸亲属在村了,三人已年龄不轻,都六七十岁,一个是与树主人有堂侄关系,一个负责词堂打理,女的今天刚从县城回来,他们相当纯朴,其中一老人现今还未到过县城,估计这不会是个别,山村,未有大路行车前到县城却是个大行为,可能等到路好有汽车年龄大了也就不愿走了,乡恋情结。

百年以上的黄杨(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8)

▲词堂正对的农舍沿山坡而建错落有致

女主人请我们几人到她于词堂傍的家作客,拿出小吃山茶招待,相当热情兴奋,我把刚好随车刊有那黄杨图片的“岭南盆景痴友会”画册送他们,他们看到那黄杨都认得,更显兴趣。其间我了解那黄杨的种植时间,他们说不清,只讲少时树已有那么粗,(用手势作三四十公分状)讲不清什么时候种的,由于树不算高,枝杈又多,一直以来小童都常爬上去玩耍,为什么挖去树后在原址筑个围圈也不知缘由,文字含意也不解,约停留了半个钟与他们道别。

这次一行,实地了解到那黄杨的一点基本情况,了结个心愿,也释疑了原来的一些疑问。

百年以上的黄杨(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9)

▲在村民陈德英家作客

百年以上的黄杨(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10)

▲词堂的山门右护理词堂的刘姓老者中刘腾云

百年以上的黄杨(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11)

▲透过山门所见的农舍与柱杆

百年以上的黄杨(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12)

▲所站位置是原黄杨的原点现筑了个围圈,右起本人 曾安昌 刘腾云 何焯光。

百年以上的黄杨(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13)

▲围圈刻写的文字

百年以上的黄杨(国宝级古黄杨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14)

▲围圈傍闲谈,左三村民陈德英66岁、刘如捌73岁、 刘轮芳76岁。

(上篇)

未完待续,敬请留意下一期《一树一故事》之:

古黄杨《天人工物》之释疑

鸣谢:感谢韩学年老师授权发布!

岭南盆景公众号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ID: lnpjsj

想要阅读更多原创文章,敬请关注《岭南盆景》微信公众平台: lnpjsj ,分享最有价值的盆景文化。小编微信: lnpj179 欢迎投稿、留言参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