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石子落入湖水中,激起圈圈水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主观能动性是内在还是外在因素?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主观能动性是内在还是外在因素(主观能动性背后的谎言)

主观能动性是内在还是外在因素

一粒石子落入湖水中,激起圈圈水纹。

将石子视为信息,湖水视为大脑,水纹便是湖水对石子这个刺激物产生的反应。将石子、湖水、水纹这相互联动的三个要素视为一个子单元。那么,以一个基础的心理活动“我看到了一个水杯”为例,杯子在复杂的光影呈现下,展示出它的颜色、大小、形状、位置,这些信息通过视觉传入神经进入大脑,大脑根据传递过来的信息综合以往的经验进行判定,辨认出它是一个水杯而不是尿壶。在这个例子中,杯子的颜色、大小等视为不同的子信息,将这些子信息比作不同的石子,即杯子投入视觉神经的总信息是这些子信息(也就是石子)的集合。那么我们不难想象出这样一个画面:众多石子一齐从空中落下,各自落入水中激起圈圈涟漪,这些以各自石子落入水面的点为圆心的水纹,与原来已经有的水纹(也就是以往经验)相互交融,形成一个复杂的水面纹路,这个水面纹路最终演化为“这是一个水杯”的判定。

上述心理活动纵然是大脑最基本的功能的展现,却也包含了一定的思维过程。即通过信息分析综合以往经验判定其为用于饮用的水杯而不是具有其他功能的物品。再将这样一个心理活动视作一个子单元,这样的子单元可能会再次化为一粒石子,落入湖中,使大脑作出“我要拿它去喝水”的反应。由此可见,众多子单元或串联或并联得相互连结影响,可以完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只是它的连结影响机制过于复杂,以当下的神经科学研究水平难以一探究竟。于是,心理学家们就将这目前神经科学无法解释无法探明的过程用“主管能动”这四个字加以概括。

换句话说,我认为,“主观能动”这四个字,是目前神经科学研究无法在大脑物质基础水平上对一个复杂心理活动进行完全的科学的有效的揭示的一块遮羞布。

我在一节英语课上曾进行过“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的主题演讲。演讲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信息收集,数学模型建立(包括概率分析、心理学分析)即可预测一群人乃至一个人即将采取的行为活动,并且以“我预测这个教学楼里百分之六十的人午饭都会在学校食堂吃”为例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当时老师皱着眉头听完我的演讲后说:“你或许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比如说今天我本来想去食堂吃的,但是突然胃不舒服,就不去吃了。”

当时我解释说:“胃不舒服必然有原因,而这个原因在进行预测的时候已经将其作为影响最终行为的一个信息和影响因子。即通过信息收集处理,能够判断出我将会发生胃不舒服,并且因为胃不舒服而选择不去食堂吃饭。”

最后我总结:“想要进行准确的预测,大量信息收集和有效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两个最为关键的因素。”而有效数学模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神经运作及相互间作用的机制探明。

此外,“主观能动”也让人自以为自己能够掌握自己人生。但我以为,一个人的喜好、对待事物的看法、产生想要去做某事的念头乃至是否采取行动、是否能够坚持等等,都是大脑物质基础和外界环境作用的结果。

你或许可以这样反驳我:比如一个人一开始玩物丧志,虚度光阴,后来突然发奋图强,积极向上。这种改变,需要的难道不是个人的主观意愿的改变么?

我的解释是:个人主观意愿改变的确是行为改变的原因,但是个人主观意愿却不是行为改变的根源。这个根源,能够影响个人主观意愿改变,进而影响个人行为改变。而这个根源,是个人大脑物质基础之上所有子单元的集合,包括先天神经构建、后天神经构建、生活经历、家庭教育等等。而这些子单元,并不随个人意志所控制,也就谈不上所谓的主观能动。

用更浅显的语言来解释:即“我想要变优秀”这个主观意愿的产生,并不是单纯得因为你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是你的先天后天神经构建、生活经历、家庭教育等等子单元相互作用影响,最后促成了“我想要变优秀”这个念头的形成。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从来不公平。因为每个人的子单元都不为个人意志所控制,但没个人的子单元又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子单元的作用下,有的人幸运的发展出了比如坚强、好学、勤奋等有助于个人生存的品质,而有的人则发展成了懦弱、逃避、愚昧无知的社会蛀虫。

这也就说明了我对心理的社会基础的理解。即人置身于社会中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是各种子单元,这些子单元影响着大脑中的神经构建,或强化或弱化着某些神经通路,也就对心理的生理基础产生了影响。

而心理的生理基础活动才是心理活动的本质,包括情绪、感知、思维等等。

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过是当下神经科学研究尚低的遮羞布和普通大众聊以自慰的说辞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