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初入荣国府时,在拜见了贾母等人之后,准备再拜见贾赦、贾政等长辈书中交待在贾政的堂屋,正中挂着由皇帝御笔所题的“荣禧堂”三字大匾,“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并且还有一副堂联:,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红楼梦所有人物的下场?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楼梦所有人物的下场(红楼梦专题系列)

红楼梦所有人物的下场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初入荣国府时,在拜见了贾母等人之后,准备再拜见贾赦、贾政等长辈。书中交待在贾政的堂屋,正中挂着由皇帝御笔所题的“荣禧堂”三字大匾,“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并且还有一副堂联: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联下还有一行小字落款: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脂砚斋在此处的评语是“实贴”,即真实的联贴。

所谓“珠玑”,即是指的珠宝;所谓“黼黻”,是指官服上的花纹,一般用来喻指朝廷官员。因此,这副对联的意思实际上是:座上的玉珠,其光彩与日月同辉;堂前的官服,其花纹与烟霞交映。

很明显,“座上珠玑”是喻指堂屋正中所坐的主人;“堂前黼黻”则暗指那“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所隐喻的两排文武大臣。请问,这样的场景除了皇宫之外还能出现在其他什么地方?这样的“珠玑”主人除了手握玉玺的皇帝之外还能有谁?把这些达官重臣看作“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的,除了皇室贵胄之外还能有谁胆敢如此嚣张?而这样的“实贴”不就是在暗指《红楼梦》里的贾家实际上就是历史上的皇家吗?

最有意思的是这副对联的落款: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这个落款似乎是在告诉读者:这副对联是由一个承袭了东安郡王的名叫穆莳的人写的。

穆莳这个名字在《红楼梦》里除了此处之外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而脂砚斋又称这副对联为“实贴”,这就意味着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叫“穆莳”的郡王写了这副对联。那么,这位“穆莳”又是谁呢?

“穆”字除了用于姓氏之外,也用于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一般在宗庙中,始祖居中,左昭右穆,即一世为昭,二世为穆;三世为昭,四世为穆;五世为昭,六世为穆……,也就是说奇数世为昭,偶数世为穆;还有就是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

清代爱新觉罗宗谱中尊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始祖,因此在清太庙里,始祖塔克世居中,一世努尔哈赤为昭,二世皇太极为穆;三世顺治帝为昭,四世康熙帝为穆;五世雍正帝为昭,而六世为穆的则应是雍正帝的儿子。因此,所谓的落款人“穆莳”,很可能就是在暗指作为雍正儿子的弘时,而“莳”只是曹雪芹后来编撰《红楼梦》时用的一个谐音字罢了。这样看来,对联的作者即为弘时本人。

这副对联很有可能是弘时于雍正元年在父亲雍正皇帝举行登基大典之际所作的一副贺联。弘时在落款中巧妙地用“穆”字来应对上联“座上珠玑昭日月”中的“昭”字,从而以宗庙次序中的“昭穆”,来表示自己作为儿子对父亲登基的祝贺。由此可见,当时雍正与弘时的关系应该还是不错的。

因此,我认为《清史稿·诸王传六》记载的“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应该并不准确,因为一来弘时被削除宗籍的确切时间是在雍正四年的二月十八日,而不是雍正五年;二来从上面的这副对联落款来看,弘时恐怕也不像《清史稿》中说的那样“无封”。

我们知道,雍正在其元年正式登基时曾给许多人加封了爵位,其中还包括封他的政敌胤禩为廉亲王。既然如此,雍正显然不太可能不授予当时作为他唯一成年皇子的弘时任何爵位的。

以《红楼梦》里出现的这副“实贴”落款中的“袭东安郡王”来看,弘时当时很有可能是承袭了父亲胤禛继位前的王位,只不过按照清朝的爵位制度,若儿子承袭父亲的爵位,其承袭的爵位应比之前父亲的爵位低一等级。也就是说,胤禛继位之前的爵位是清朝王位中最高等级的亲王,其儿子弘时所承袭的爵位应是比亲王低一等级的郡王,这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胤禛本人首次受封的贝勒爵位。甚至当年的雍亲王府当时也很可能被雍正赐作弘时的郡王府,这大概也是雍正为何日后要将这座王府改为雍和宫的真正原因。

那么,“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这个落款的完整意思又是什么呢?要想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首先应该对它进行合理地断句。

不少人对它是这样来断句的: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这样断句的意思可能是想说:这副对联是由有一个与堂主人同乡,并自谦为世教弟,而且还勋袭了东安郡王的名叫穆莳的人写的。

“勋”即是指特殊的功劳,因此“勋袭东安郡王”应是指自己或自己的家族因为有着特殊的功劳而承袭了东安郡王。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再有功劳,他也不可能自己称自己为“勋袭”的,这不仅是居功自傲,而且还会引来杀身之祸。因此仅从这一点看,“勋”与“袭”就不可能连在一起。

另外,“世教弟”三个字放在一起也讲不通。古人对世交同辈者一般称为世兄或世弟,但从没有称过什么“世交弟”或“世教弟”的。还有人认为“世教”的意思是指几代人之间或两代人之间有教诲和被教诲的关系,这其实也是望文生义,因为自古以来从没有人这么使用或理解过“世教”。“世教”在古汉语里是指当世的正统思想或正统礼教。

由此可见,上述断句的方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断句其实是: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所谓的“弟勋”,我认为此处应是“帝训”的谐音,意思就是皇帝的教导;而所谓的“同乡”,则应是“同享”的谐音。因此,“同乡世教”就是“同享世教”,即共同承享当今的正统思想。可见,把“同乡世教弟勋”翻译成现代文其实就是:皇帝教导我们,要以正统的程朱理学思想作为大清国人共享的指导思想。

应该说,《红楼梦》里的这副对联的落款让我们读者再次看到了当年雍正皇帝在其登基大典上,在其加封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之时所提出的官学思想和大政方针。而雍正的这套治国思想,显然就是政治强人康熙皇帝为政思想的延续,与当时的以胤禩为代表的“新学”思潮可谓针锋相对。作为读者,我们由此可以深深感觉到随着康熙皇帝的去世,在当年大清朝的高层当中必然存在着因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引发的激烈政治斗争。而作为已是成年皇子的弘时,对此自然有他自己的看法。

当然,所谓“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肯定不是当时弘时送给父亲这副贺联的真实落款。弘时的落款应该只有后半部分,即“袭某某郡王穆时拜手书”。而后来的曹雪芹则在其改编作品里巧妙地运用对联和落款的形式把这两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一同为读者展现了出来,不仅躲过了当时朝廷对《红楼梦》的查封,也让读者从中领略到了当年身为郡王的弘时的不俗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