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高气温破纪录成“常态”的夏日里,关于高温的话题不断。8月22日,#今年或许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的话题引发网友关注,并戳中了大家的心,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这一话题援引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专家2020年6月刊发在《自然·通讯》杂志论文中的观点。随着相关话题的发酵,8月22日晚,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已发文辟谣。

中科院大气物理与环境研究所(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1)

官方回应辟谣

国家气候中心已“认证” 今年夏天为1961年来最热

今年夏天的热,不仅有南方人的切身体会,更有来自官方的“认证”。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近日监测评估,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

数据可以证明:截至8月15日,此次高温事件已经持续64天,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35℃以上覆盖1680站、37℃以上覆盖1426站,均为历史第二多,但40℃以上覆盖范围为历史最大;高温极值站数262站,已超过2013年和2017年。

夏季以来(6月1日至8月15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2.0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1天,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华北南部、华东大部、华中、华南东部、西南地区东北部及新疆大部、内蒙古西部等地高温日数普遍在20天以上,新疆中东部、内蒙古西北部、河南南部、湖北大部、安徽、江苏南部、浙江、福建中北部、江西大部、湖南大部、四川东部、重庆等地超过30天。

“未来更热”的声音再次出现 引发网友焦虑

高温伴随着干旱,川渝两地开启“省电模式”,这让这个“最热夏天”更加难熬。大家都在盼望着这个漫长夏天早点结束。然而,关于“未来更热”的话题,引发了大家的焦虑。

有自媒体发布文章称,今年的热可能只是个开始。文章里写到:“根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20年6月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论文称,未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将进一步增强,这也会进一步导致极端天气的发生。论文的评估结果意味着未来东亚夏季风更强、季风降水更多,但登陆的台风可能减少,同时也意味着中东部和南部的高温热浪风险增大。”文章还提出“当前出现的种种极端高温仿佛在应验专家们的预测”。

中科院大气物理与环境研究所(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2)

自媒体发布截图

社交平台上,该观点带上了#今年或许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话题,并引来网友的广泛关注,多个“自媒体大V”转发,截至8月24日,话题阅读量达到252.5万。

记者查询发现,就在2019年,也出现过类似的说法,如“2019年是史上最热的一年,但可能也是未来一百年中最凉爽的一年”。但通过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可以看到,2019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0.34℃,而2020年,为10.25℃。

中科院大气所称该说法曲解研究结论

22日晚,@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布了关于有关微博公号曲解研究结论的说明,对网传“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进行回应,指出有关微博公号的提法是对论文原意的曲解。

中科院大气物理与环境研究所(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3)

自媒体错误援引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相关论文截图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回应中提到,其学者2020年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题为“Emergent constraints on future projection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的学术论文,关注的是极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8.5),到2100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可能变化。该论文工作与近期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和预测没有任何联系。

要对本世纪末的长期气候变化进行预估,必须借助气候模式,但是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当前模式结果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在气候预估方面,其体现就是不同模式对于同样的温室气体强迫的响应存在差异,例如参加“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35个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估结果彼此相差很大。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以给出更加准确的长期变化预估结果,这篇论文采用了一种在国际上被称为“涌现约束(Emergent Constraint)”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当前气候状态与未来状态之间的可靠物理联系,利用当前丰富的观测资料来对气候模式的原始预估结果的偏差进行订正。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回应称,这篇论文不涉及未来10年的温度预测问题,更没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这一结论。有关微博公号的提法是对论文原意的曲解。

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综合@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中国环境报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