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讲喜欢往坏处想的人(把话讲到别人心里去)(1)

《周易·系辞下》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会先将本身安定下来,然后才会采取行动;也必会使自己以谦逊平和的心态,考虑好对方的感受,然后再与人进行言语;同时也会先培养一定的交情,然后才会对人有所求。

在这里,我们特别来谈一谈,“易其心而后语”,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与别人交流?

我们都会说话,但是能说得恰到好处,没有过失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如何才能做到呢?

曾仕强讲喜欢往坏处想的人(把话讲到别人心里去)(2)

曾仕强教授提出3点建议,我们一起来学习:

1、祸从口出,话说得太多,必然闯祸。从小到大,凡是话太多的人,第一个伤元气,身体不会好;第二个,人家听了就讨厌。其实,这就是话多的人,容易招致的两种不好结果。

苏秦能说会道,最后也是因为能说会道丢了小命;韩信在刘邦面前夸夸其谈、居功自傲,最后被诛灭三族;杨修老爱在曹操面前显摆小聪明、话很多,最后被诛杀……

曾国藩一辈子爱读历史书,他得出一个结论:自古以来,凶德导致失败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长傲,二是多言。

早年时候的曾国藩,话很多,还爱开玩笑,其实这也是心性浮躁的表现。他经常参加各种交际应酬和饭局,还与朋友促膝长谈,经常一聊就是一晚。这样一来,他的元气大伤,没多久就生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

曾仕强讲喜欢往坏处想的人(把话讲到别人心里去)(3)

吃一堑长一智,此后他很注意养生养气,还特别在“修身十二条款”中写道:“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如果某一天话说多了,曾国藩也会在日记中写下来,进行深刻地自我批评,提醒自己“戒多言”,慢慢地改掉了话多的毛病。

2、说话之前,先动动脑筋想一想:时机对不对?观察一下对方的脸色,再作出合理的判断:该不该开口?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这时候才开口,比较妥当。

孔子说,说话时要看着别人的眼睛,其中的道理,大家去悟。

养成多做事少说话的习惯,再来培养自己的说话能力。不能急,不能求表现,才能拿捏得准。

曾仕强讲喜欢往坏处想的人(把话讲到别人心里去)(4)

3、说话的第一条件,是对方愿意听,而且听得进去。否则说了也等于白说,若是因此而惹火了对方,得罪了在场或不在场的人,那就更麻烦了。

我们来参个公案,如果你参不透,你在中国社会就很难行事。

有三个年轻人,跪着等大法师为他们剃度。

大法师问第一个年轻人:“你为什么要来当和尚?”要先问清楚,才能下刀。不然,剃错了怎么办?

第一个年轻人说:“是我爸爸要我来的。”大法师当头棒喝就了打下去:“这么重大的事情自己都不考虑一下,你爸爸要你来就来了,将来后悔怎么办?”

第二个人就说:“是我自己要来的。”大法师打得更凶:“这么重大的事情都不跟你爸爸商量一下,万一将来你爸爸问我要儿子怎么办?”

第三个人一听,说是爸爸叫来的要挨打,说是自己来的也要挨打,就懵了,不知道怎么说,于是干脆不说。大法师打得更凶:“这么重大的事情想都不想就来了!”

可见,中国人话怎么讲都对,没有人讲得过中国人。

曾仕强讲喜欢往坏处想的人(把话讲到别人心里去)(5)

我教书的时候,让学生当第四个年轻人,问他们:“你为什么要来当和尚?”

现在大学的学生很聪明,70%都这样回答:“我是受到释迦牟尼佛的感召来的。”心想:我把你大老板搬出来,你还敢打我吗?

如果大法师就在面前,你可以去试试。大法师这次是两手一起打下去,因为他完全没有面子了——我皈依佛祖几十年了,佛祖都没有对我感召过,你年纪轻轻的佛祖就给你感召,简直胡说八道!

我们已经再三强调过了,在中国社会,沟通是非常困难的,只要对方听不进去,怎么讲都不对。那这样的话,还有解答吗?当然有,大家照我的方法,保证没事。

曾仕强讲喜欢往坏处想的人(把话讲到别人心里去)(6)

当大法师问你为什么要当和尚的时候,你别无选择,这样说一定是对的,先说“我受到大法师的感召”。中国人讲的第一句话,一定要让对方“想打,打不下去”才有效。

接着说:“我爸爸也想我来,我自己也愿意,好像佛祖也有这么个意思,所以我就来了。”这样一来,大法师怎么都打不下去了。那个棍子会,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于是,你就成功了。

其实中国人的事情就是这句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你讲话要先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反应如何,再去说,把话讲到别人心里去,才能收到奇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