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年度话题电影,终于,来了!
是的,终于,我们可以看到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演绎的黛安娜王妃到底怎么样了。
就在本月23号,电影《斯宾塞》上线流媒体。
从一开始公布由小K饰演黛妃,这部片子从海报、剧照到预告片,稍有风吹草动,就能吸引无数眼球。
也妥妥的年度话题影片了!
除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演员选择让人颇感好奇外,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黛安娜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生。
相信尤其是成长于八九十年代的观众,就算不去刻意了解,也能报上查尔斯、卡米拉、威廉、哈里的名字,曾经铺天盖地的地摊文学、八卦小报、媒体头条、时尚杂志都让她成为一个icon化的符号。
而在最近几年,黛妃的故事更成了一个影视热点,前有在《王冠》第四季中大受好评的爱玛·科林,后有第五季新鲜出炉的伊丽莎白·德比茨基,简直是一个接着一个。
右:爱玛.科林,左:伊丽莎白.德比茨基
当然不得不提,这部入围了今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被看好是冲奥大热门的《斯宾塞》。
但刚刚上线,它的豆瓣评分就直线下滑到了6.9分,到底小K能不能杀出重围,看来答案还是见仁见智。
其实导演帕布罗·拉雷恩非常聪明,他延续了自己上一部传记电影《第一夫人》的讲述方式。
仅集中描述丈夫被刺后几天里的杰奎琳·肯尼迪,以关键性情节迅速拉近观众和人物的距离,也拉开了它和一般传记片的距离。
《第一夫人》2016
这部《斯宾塞》也是一样,本片片名取自黛安娜原本的姓氏。
与其花两个小时去讲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不如巧妙地规避这一点,放大黛安娜王妃本身。
故事发生在1990年代早期,此时,王妃和查尔斯王子的关系已经破裂。
她随皇室成员离开伦敦来到乡间庄园欢度圣诞,而这里距离黛安娜从小长大的祖屋非常近,过去的回忆使她本就不佳的精神状态愈发起伏。
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仅有三天,情节也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于无。
导演似乎希望通过“圣诞之旅”以小博大,以点带面地拉出黛安娜的整个精神状态和真实处境。
所以,整部电影都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带领我们沉浸式地介入黛安娜的生活。
这种讲述方式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讲好了就可以在一个非常规的视角上,引起观众强烈的心灵共振。
这也是《斯宾塞》的优点。
观看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不断加码的压抑,窒息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众所周知,黛安娜是“一个不快乐的王妃”。但该如何让这种华服加身,小燕子逃出皇宫般童话里的痛苦更有切身感?
影片选择将王妃的精神困境外化,迅速把我们从故事外的“看客”拉进故事内部。
整个庄园里处处是眼线,每小时都像分格子一样规定好,她上午随口说出的话,下午就有侍从前来警告。
窗帘为了防止偷拍被封住,圣诞晚餐前必须测量体重,每天几身衣服地更换雷打不动。
在一种浅浅的惊悚又梦幻的氛围中,黛安娜如同脚踩棉花,始终眼神飘忽,抱臂犹疑,压低了嗓子小声说话。
在生理上则反映为催吐又暴食、出现幻觉、语言混乱、感到坐立不安甚至喘不过气。
以上种种都是对一个心理抑郁者的一次具身性体验。
也只有通过这样一种奇观又不乏诗意的表达,我们才能去理解黛安娜作为一个符号化人物的真实心理。
她在纪录片《黛安娜:她的自述》中数次自言,“我是一个累赘,我是多余的”,类似的表达都显露出这个人物的复杂。
她的性格不该仅仅围绕着“反抗”去定义,而是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和纠结。
《黛安娜:她的自述》2017
这也是为何王妃千千万,但黛安娜却是那么迷人。
因为她拥有很多看似矛盾的气质,优雅又羞涩,勇敢又易碎,善良又肆意。
而电影《斯宾塞》正是希望通过情绪化的叙述来呈现这种矛盾。
比如在被层层规划的世界里,黛安娜只能依靠不断的犯一些小错误,来维持自己的平衡。
她偷吃东西,故意对仆人说需要自慰,故意穿错安排好的礼服。
但这种反抗又不断被讨好型的性格所局限住。
黛安娜的教养和品格让她会因为记错仆人的名字而心怀歉意,偷吃被发现下意识地就把手背在身后,因为情绪不佳对监视的人说了重话,下一秒就出言安抚。
就像纪录片中的自陈一样:“我不能伤害别人只能伤害自己”,她的种种性格矛盾,才是一个普遍的皇室困境之中独属于黛安娜的困境。
《黛安娜:她的自述》2017
但不得不说,相比于文本,影片的这些优点,更多是通过视听来实现的。
首先音乐就来自强尼·格林伍德(《魅影缝匠》《大师》《凯文怎么了》),他在每一个画面里凸显着自己强势的存在感。
在《斯宾塞》中,庞大、压抑的管风琴率先构成了一个符合皇室的巴洛克风格主旋律,但又随之被小提琴等弦乐的穿刺,带来一种危险的裂帛感。
恰如黛安娜的心情,凄厉又不乏苍凉的美感。
在主旋律之上,音乐中又不时插入混乱的鼓点,叮叮当当、细密微小的杂音,扰乱鼓膜,360度立体环绕在你的大脑。
这更是黛安娜行将崩溃的脑内常态。
与之相辅,镜头则不断通过平移或跟随的运动方式强调着一种空间感。
它让黛安娜看似坐拥了庄园,可以随意走动,但却始终被框定在一个有确定范围的轴线中,炫耀着某种优美的秩序。
而不断冲出来的大特写又把过去、当下、未来,媒体、皇室、民众,甚至银幕外的我们等几重观看相整合,压榨着黛安娜所剩无几的表情。
所以,时间在这里是最不重要的。
你看不到具体的几时几分,只有早中晚三次的就餐仪式,以及重复数次的敲门声。
它们不让人精神衰弱就不罢休地提醒着黛安娜的失职。
“您迟到了”
“大家都在等您”
“女王已经来了”。
黛安娜也马上就要疯了。
如果《斯宾塞》在这种时空关系上继续深挖,可能就会另辟蹊径地超出对黛安娜已经饱和甚至过载的叙述。
但很可惜的是,这些buff的加持反而衬托出文本的单薄。
因为,一个事件型的传记片一旦讲不好,就会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观感。
首先,如果说影片的视听和叙述是为了制造一种模糊感和思辨性,来消解黛安娜故事的如雷贯耳。
但就像影片的刚开始,画面就停留于一只车轮下的雉鸡。
随后,导演就像生怕我们晕乎了一样,不断抛出未驯服的烈马、被围猎的野鸡、稻草人、贴标签的华服等等隐喻,直接把整个电影的主题框死。
定下了一个黛安娜VS皇室的二元定论。
而这个结论有多么地不合逻辑呢。
先来看结局,它让故事想要升华,就只能给出一场直白“出走”(实际上是度假)。
似乎只要逃出皇室就万事大吉了。
但事实上,离婚后的黛安娜始终不堪狗仔媒体的围追堵截,最后发生车祸丧命。
影片无限放大了黛安娜的精神困境,但与之相对的皇室却仅仅安排了一个新上任的少校,脸谱化地成为“规训”的符号。
背后的女王、查尔斯王子、卡米拉等等都是一闪而过,面目模糊的功能性角色。
这就导致这个对立非常失衡,我们只知道黛安娜在痛苦,但却感受不到除了繁文缛节以外,她到底在痛苦什么,更感觉不到她痛苦的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斯宾塞》会让人感觉很飘,甚至有点无病呻吟。
如果影片想要将矛头指向皇室封建制度,那么,仅仅将解读空间局限在黛安娜一个人的身上显然是不够的。
在这个意义上,其中的每个人不都是受害者,不可能简化为黛安娜一个人的情绪问题。
这些都让《斯宾塞》中黛安娜的行为呈现出某种前后矛盾的断裂,逻辑上也不太通顺。
如果影片打算把黛安娜定义为一个反抗者,但我们只能看到失控,却看不到行动。
而那些关于身份问题的思考又在一堆没头没尾的对谈中,被喊成口号。
一边表现出唯一在乎的就是儿子,一边还需要年幼的儿子安慰。一边作呕于华服,一边又背着香奈儿开跑车。
也难怪很多观众会给出差评。
但看完影片,我们也许就会明白导演为何选择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来演绎黛安娜。
因为影片所放大的那种“不适感”,恰恰和礼服下面穿着匡威的小K不谋而合。
而我们很难说她所诠释的黛安娜,那种在聚光灯下,穿了别人衣服的不适感到底来自自己,还是对角色的揣摩。
但不管怎样,《斯宾塞》的画面还是美得让人无话可说,毕竟黛安娜的时尚地位几十年来不可动摇。
而本片的服装设计则是参与了《傲慢与偏见》《赎罪》的杰奎琳·杜兰。
所以,除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热门,《斯宾塞》显然更应该是最佳服装设计的种子选手。
在低对比度、颗粒感、马卡龙色调的一幕幕精雕细琢的场景中,那些衣香鬓影简直美丽得让人眩晕。
所以,无论是想纯粹来一场审美盛宴,还是对小K的演技好奇的朋友,都可以关注起这部影片。
毕竟,无论是否喜欢她,这都是今年,最具话题性的影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