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我的唯一评书(活剥生)(1)

你就是我的唯一评书(活剥生)(2)

成语“活剥生吞”出自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乃为诗曰:‘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人谓之谚曰:‘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说是唐高宗时,河北枣强官吏张怀庆不学无术,却偏偏喜好舞文弄墨,且自以为写得锦绣文章。他把李义府的五言诗各行加两字改造成为自己的七言诗,让人啼笑皆非,别人见他抄袭王昌龄及郭正一的诗,就送他顺口溜:“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来讥讽他的抄袭行为。后来,人们便用“活剥生吞”比喻机械搬用或生硬模仿的行为。

你就是我的唯一评书(活剥生)(3)

“剥”(bō、bāo)字是个无声会意字,甲骨文写作,左边是个倒写的人,这里喻指躺倒在地的人;右边“刀”表示刀具。两形会意,“剥”字本义为用刀具剥取人皮。这是远古时代的一种酷刑,对不听话的奴隶或俘虏进行剥皮,以警众人。篆文重构写作,从彖从刀,“彖”篆文写作,从彑从豕,“彑”表示猪的嘴巴、獠牙,“豕”表示猪,“彖”字形义为长有长长獠牙的野猪;“刀”表示刀具。两形会意,“剥”字本义为用刀剥取野猪的外皮。故有剥离、剥落、剥下、剥皮、剥开、剥壳、剥蚀、剥脱、剥光、残剥、生剥、活剥、盘剥、剥削等说法。后来在隶变过程中,“彖”被误认为“录”,写作。

许慎《说文解字》“剝,裂也。从刀从录。录,刻割也。录亦声。”即割裂。字形分析错误。《广雅》“剥,离也。”即剥离。《玉篇》“剥,削也。”即削开。《广韵》“剥,落也,割也,伤害也。”《诗•小雅•楚茨》“洁尔牛羊,以往蒸尝,或剥或烹。”这里“剥”字表示宰杀、剥皮。《诗·豳风》“八月剥枣。”这里“剥”字由剥取、割除等义,引申为击打、扑打。《庄子》“实熟则剥。”即果实熟了就会脱落,为剥取、剥掉的引申义。

“吞”(tūn)字是个有声会意字,篆文写作,从天从口,“天”表声兼表意,甲骨文写作,形义为人头顶上无边无际、至高无上的空域,即天空。故“天”字有大的、高的、远的、长的等义,如上天、顶天、长天、天高、天帝、天王、天涯、天边、天际等说法。许慎《说文解字》“天,顚也。至高无上,从一从大。”“天”在“吞”字中表义为大的。“口”表示嘴巴。天与口两形会意,“吞”字本义为张大嘴巴囫囵个将食物送进喉咙。故有吞咽、吞食、吞噬、吞服、吞并、吞没、吞灭、吞吐、独吞、侵吞、狼吞虎咽、囫囵吞枣、忍气吞声等说法。

许慎《说文解字》“吞,咽也。从口天声。”即吞咽。《集韵》“吞,咽也。”《广韵》“吞,灭也。”即吞灭。《增韵》“吞,并包也。”即吞并。《后汉书•杜笃传》“吞舟大鱼也。”这里“吞”字表示吞吐。《战国策•西周策》“兼有吞周之意。”这里“吞”字表示吞并。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这里“吞”字表示容纳。(第176讲)

作者:范登生,二马看天下特邀专栏作家

责编:恬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