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怎么治疗才正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及预防和预后)(1)

VBI发病和过劳、精神紧张有关,对通常眩晕治疗相同静养很重要。如有颈部旋转和过度伸展成为诱因时,应在日常生活避免颈部活动过甚。若因颈椎症,头颈部外伤所致VBI应行颈椎固定、牵引等物理疗法,病因疾患明确时应治疗病因疾患.原则上常规用循环改善剂,代谢改善剂,精神安定剂。中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药物.

TIA的病因多起源于动脉硬化的微小栓子,故常用血小板凝集集抑制剂。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血管壁上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凝集有关。为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新的血栓形成,从而控制TIA的发病,代表性药物为阿司匹林,通过双重盲检试验和对照试验的结果表明颈内动脉域的TIA,每日1.3g阿司匹林口服可预防TIA和脑梗死的发病。

VB系(椎-基底动脉)的TIA因血小板凝集功能亢进,血小板集抑制药有效。除阿司匹林外,还有噻氯匹定,和阿司匹林双重盲检试验,表明优于阿司匹林。其他有曲匹地尔,双嘧达莫。常用量噻氯匹定0.25g/片,2-4片/d,双嘧达莫25mg/片,每次1-2片,2~3次/d,曲匹地尔50mg/片,每次2片,一日三次。抗凝血药由于有出血可能,使用中管理繁杂,现在不太使用. 由于动脉硬化,脑循环低下,临床上常单独使用循环改善剂,或与上述血小板凝集抑制剂并用。在使用降压效果强的药物时,应注意直立性低血压。例已酮可可碱100mg/片,3片/次,一日三次,西比灵5mg/片,睡前一次服用2片。 对保守治疗无效的TIA可对椎动脉起始部的病变行血栓内膜去除术。椎动脉主干病变采用枕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吻合。高位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病变,可行搭桥术.

VB系不仅对VBI,对种种眩晕疾患都起重要作用,椎动脉狭窄重,旋转性晕出现率高,特别是男性,椎动脉内径左右差在2:1以上时,旋转性晕显著性高。对重度眩晕患者行椎动脉摄影,多数有异常所见,然而诊断为TIA很少,可见就是对一般的眩晕疾患VB系统的重要。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多显示左右差,眩晕改善,左右差也改善,眩晕患者直立试验椎动脉血流下降,易出现左右差(超声波法,颅外血流多大程度上反映颅内血流尚有疑问)。

有报道说,椎动脉血流有左右差时,血流不良侧侧支相当于小脑前下动脉的流量低下,延髓外侧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梗死)的患侧椎动脉明显细。

椎动脉血流左右差有多种原因,对眩晕患者和颈交感神经系统紧张性左右差有关。冰水皮肤温度测定检查颈部自主神经功能,眩晕发作期显示很高出现率的颈交感神经紧张性左右差,显示左右差病例的椎动脉血流也有很高出现率的左右差.因此为纠正颈交感神经功能左右差可行星状神经节封闭,封闭后椎动脉血流显著增加,对梅尼埃病有效.但是颈交感神经系统和脑血管的自主调节有关,有直立性低血压者不宜行星状神经节封闭.精神安定剂也有纠正自主神经系统的紧张性异常,从而改善椎动脉血流左右差的作用。

循环改善剂眩晕停有增加患侧椎动脉血流作用。椎动脉血流即使无左右差,总血流量低下也易引起眩晕,对眩晕患者临床上常用循环改善剂,长春西丁增加椎动脉血流量对眩眩晕有效.脑血流自主调节作用VB系统比颈内动脉系统弱,对血压低下血流维持机制不良。期待改善自主调节作用的药物的开发。连续用药4周无效时应换药,症状消失或病情稳定,应减量,药物使用2~3月应终止。不要并用不同商品名的同一种药品。

二.预防;本病持续时间很短,就诊时大多已在间歇期,已无症状和体征,故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符合本病特性表现,而又不能以其他疾病解释者,就应考虑为TIA。TIA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在于预防以后的TIA再发和发生脑梗死,病因诊断比较复杂,但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保持低脂,低糖饮食,注意锻炼身体,戒烟等,均有一定预防意义。如已有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或血液病时,应积极治疗.

三.预后;TIA发作后,约1/3反复发作而未导致严重后果,1/3出现脑梗死,1/3自发停止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