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外乡人到徐向前老家,对徐父说:我们是蒋校长派来的

作者:东旭

抗战期间,有一天2名神秘的外乡人来到山西五台,到处打听徐向前的家住在哪里。

徐向前的父亲徐老秀才端碗正在外面吃饭,就对他们说:“我就是徐象谦(徐向前原名)的父亲,有啥事回家说吧。”

两名不速之客身份特殊,是蒋氏侍从室的人。

他们来到徐向前的家意欲何为?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蒋氏早就有帝王情结,想独占江山。

既然如此,就要网罗人才,而蒋氏又当了黄埔军校校长,黄埔军校人才济济,只要能将精英揽到自己门下,就能实现野心。

然而黄埔军校鱼龙混杂,有龙虎也有虫,怎么知道谁是龙谁是虎,谁是虫?

蒋氏是曾国藩的粉丝,曾国藩当时是用当时的“人脸识别系统”——相术来选拔人才。

蒋氏用这种识人术识别、选用人才,也有一些道道,他确实选到了后来一些众所周知的人物,比如贺衷寒,宋希濂,胡宗南,杜聿明等,还有主席说比林彪还会打仗(原话是“林彪打仗不如你”)的陈明仁。

蒋校长精选(蒋校长自诩善看面相)(1)

然而,这种识别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好掌握,也难免错失良才,比如他就曾经漏选了林彪。

漏选林彪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蒋氏第一次约见林彪,就因为他跟汪氏生气而冷落了林彪,从此没戏。

也有人说,蒋氏是从相貌上断定林彪城府太深,不好驾驭。

不管怎么说,错失林彪让蒋懊悔终生,因为林彪后来打败了几乎所有蒋军阵营中的黄埔精英。

除此之外,蒋氏还看走眼一个人,那就是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

有人说,主席的用人原则是“五湖四海”,蒋氏则是“江浙老乡”,其实这也不全对。

蒋氏当时也可以说是求贤若渴,只不过多次看走眼,与很多英才失之交臂,除了林彪还有徐向前。

蒋校长精选(蒋校长自诩善看面相)(2)

青年林彪

蒋氏漏选林彪是“不好驾驭”,漏掉徐向前是觉得他“没出息”。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1901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父亲是清末秀才,因此他学习成绩很好,博古通今。

1924年1月,正在山西阳曲县小学当教师的徐向前,听说一个喜讯:广州要办军官学校,在上海招生了。

于是徐向前没有和父亲商量,就串连了几个同乡,一同去上海报考。

黄埔招生是全国范围的,各省均分配了名额,上海考区是一个比较集中的地区。

考试的时候,徐向前非常忐忑,自己除了语文和历史还可以,数学就是门外汉,一窍不通,能否被录取心里没数。

可是当时由于教育水平落后,黄埔军校招生条件那么苛刻。

思想上只要“了解国民革命须速完成之必要,无抵触主义之思想”,学历上只要是“旧制中学毕业”或相当程度之中学毕业;身体上没有肺病、花柳病、眼疾等,就基本符合要求了。

至于考试,只要作文、政治过关了,其它方面并不是那么重要。

3月中旬,上海环龙路一号初考开始了。

徐向前的心咚咚直跳,政治题由于事先看了报纸和书,可以说没有问题;作文也不怕,这是他的专长;可是数理化就不行了。

可是成绩下来,徐向前竟然顺利通过,山西来应试的十来个人,全部都被录取。

接着,他们揣着招生委员会发的每人十块钱路费,踏上了南下的路,到广州参加复试。

考试非常顺利,当时报名的1200余人,录取了470人(湘军讲武堂转过来的,和四川送来的加在一起是645人),录取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已经很高了。

因此,数学几乎交了白卷的徐向前等还是被录取了。

蒋校长精选(蒋校长自诩善看面相)(3)

蒋氏在日本振武学校学过军事,军事理论略知一二,成了黄埔军校的校长。

作为一校之长,蒋氏早就将黄埔军校作为自己的发家资本了。

为了网罗人才,在学生面前,蒋氏极力表现出自己“忧国忧民”的“一身正气”。

那时,他常常到军校训话,张口闭口“主义”,以中山先生的当然继承人自居。

甚至蒋氏还信誓旦旦地说:“本校长革命态度是坚决的,假如不革命,你们可以一枪把我打死!”

他这样做目的很明确,就是抓枪杆子。

有枪就是王,蒋氏深谙此道。

但是光有枪杆子还不行,还要有一流的将领。

那么多的学生,谁是长不大的小草,谁是栋梁之才?还需要慧眼挑选。

因此,蒋氏经常以谈话的方式约见学生,既可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也能从中发现人才,培植亲信。

尽管当时很忙,但蒋氏还是坚持到黄埔军校来,几乎每个星期都到。

来了之后,首先是在大礼堂训话,面对满堂学生,讲自己去动身日本的时候,母亲如何“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讲到动情的时候,声音哽咽。

蒋校长精选(蒋校长自诩善看面相)(4)

接着他话锋一转说:本校长对你们就是慈母般的感情,也就像我妈妈对我一样。

这一来,收到很好效果,在场的学生也动了真情。

训话之后,蒋氏就开始找学生面谈,以此来考察学生素质,选拔人才。

几乎每个学生,都与蒋氏单独见过面、谈过话。

蒋氏喜欢装腔作势,当然不会在操场上跟学生亲密无间地交谈,他选择的地点是在办公室。

谈话时,学生们排成队,站在校长办公室门外,蒋氏坐在办公桌前,一个个跟学生谈话。

当时的大部分学生多是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涉世未深,没有几个人知道蒋校长是在笼络人心,选拔人才。

许多人对蒋校长亲自找自己谈话,感觉非常好奇,心情非常紧张。

当然也有人把这看作是一种荣耀,变成进步的动力。

中国一向重视师道尊严,蒋氏那时候还没有露出真面目,大家对他还是非常尊重的。

蒋氏通过这种手段,的确实拉拢了不少学生,以至于他的嫡系将领大多出于黄埔军校。

而蒋氏选拔人才,方法有两个,一个是通过问话来判断对方才华、人品;再一个就是通过相面,看你是否栋梁之才,是否忠臣良将。

曾国藩看人很有心得,总结了“四种颜色,七种面相”,并且在日记中记述不少例子。

如:咸丰八年九月十五日:“陈青云,五都肖家冲人。先充为字号勇,在金鹅山打仗。四年五月,在湘潭大宫殿入璞山营。兄弟四人,居三。眼圆而动,不甚可靠。言次作呕,眼似邹圣堂。”

十月廿一日:“刘湘南,甲午生。八都人。眼黄有神光,鼻梁平沓,口圆有童心,腰板挺拔,面英发可爱”……

蒋氏对此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发扬了曾国藩的看相术。

举个例子,面相上有一种是“邪正看眼鼻”。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邪与正,从眼睛和鼻子上就可以看出一二。

如果眼斜鼻歪,此人必定心术不正。

蒋氏认为,五官端正、天庭饱满、器宇轩昂的人,才是栋梁之才。

蒋校长精选(蒋校长自诩善看面相)(5)

杜聿明

据说杜聿明虽然身材矮小,又不是浙江人,但是“英气逼人”,因此被蒋氏选中。

而林彪据说是因为眼睛不大,眉毛太短、太“浓”,五官过于收缩,而没有入蒋氏的法眼。

那么,蒋氏考察徐向前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蒋校长精选(蒋校长自诩善看面相)(6)

一天,蒋氏接见了徐向前。

徐向前一进门,就感到有点紧张。

因为蒋氏并不平易近人,而是戎装佩剑,端坐在椅子上,一脸的严肃,架子十足。

这让徐向前这个有点不大习惯,像怀揣一头小鹿。

徐向前是山沟沟里长大的农村孩子,没有到过大都市,没见过大世面,有点不知所措。

他还是北方人,厚重、内敛,朴实,外表上根本看不到南方人的精明干练。

而且徐向前很家常,长相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蒋校长精选(蒋校长自诩善看面相)(7)

徐向前和妻子

不夸张地说,徐向前走在大街上跟一个农民没有多大区别,你不一定认出他来。

1955年后人称徐向前“布衣元帅”,也有这个原因。

这给蒋氏第一印象就不那么好,让他一看就皱起眉头。

很快,谈话开始了。

蒋氏用他那浓重的浙江腔慢条斯理地问:你就是徐象谦?

“是的,校长。”

徐向前此前一直在山西乡下,没有在大都市待过,不会说“普通话”,他用一口标准的五台方言回答。

语言不通,蒋氏听不懂,再次皱紧了眉头。

他接着问:你是什么地方人啦?

“校长,我是山西五台人。”徐向前答道。

“在家都干过什么?”

“当过小学教员。”

就这样,蒋氏问一句,徐向前答一句,一场机械式的问答。

对话中,蒋校长没有听到学生的吹捧和表忠心,徐同学也没受到校长的勉慰和赞许。

据说精明的林彪,在蒋氏面前还说过“感谢校长的信任和栽培”这样的客套话,徐向前却毫无表示。

一席谈话索然无味,双方感觉都不咋地。

在蒋氏的眼里,徐向前是个“没出息的学生”;在徐向前的心中,蒋校长高深莫测,让人搞不懂。

蒋校长精选(蒋校长自诩善看面相)(8)

陈诚

于是,寥寥数语,蒋氏就挥挥手,将徐向前给打发走了。

可是后来徐向前的表现,让蒋氏大跌眼镜,后悔不迭。

相貌平平的徐向前,是个军事奇才。

首先是有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这是将帅必备的。

李先念回忆说:“向前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从不知恐惧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是生龙活虎,精神百倍。”

红四方面军善打硬仗、恶仗,在当时是出了名的,这和徐向前的指挥风格密不可分。

其次是善于带兵。徐向前能在短期内将素质较差的地方部队点石成金,整训成战斗力超强的劲旅。

他到鄂豫皖才两年多,便把一支完全由农民组成的,素质参差不齐的武装,发展成有4万人的红四方面军。

至于徐向前的用兵水平,那更是有目共睹。

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就是临汾战役。

临汾西靠汾河,东、南、北三面地形开阔,城垣坚固无比。

其城高15米,顶阔10米,底宽约30米,且东面还筑有外城,易守难攻。

城外,则有宽10米、深5米左右的护城河为屏障。

不光如此,为了守住临汾,守军在城外7公里以内,构筑了大量堡垒和阵地。

这样,敌军就构成了城外工事、城外河、城墙、环城内壕、街巷工事为一体的立体、环形防御体系,其攻打难度比东北野战军攻打的长春有过之而无不及。

蒋校长精选(蒋校长自诩善看面相)(9)

徐向前(中)

众所周知,长春战役打了五个月,还是以非常艰难的围困战取胜,而临汾战役打了不到两个半月就结束,打得非常成功。

主席对临汾战役的经验给予高度评价,指示向其他部队推广:“徐向前同志指挥之临汾作战……我军九个旅(七万人)都取得攻坚经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

接着,徐向前马不停蹄,以6万之众席卷晋中,采取包抄围攻、灵活机动的战术,碾压阎锡山的精锐野战兵团,其中包括由日本人组成的暂编第十总队(抗战时阎锡山一直跟日本人合作,日本战败后,阎锡山队伍中有不少日本军人),头目元泉馨少将也葬身战场)。

以至于这些日军一听到徐向前的名字就条件反射。

追击时,我军战士冲进一个堡垒,里面全是日本兵。

战士大喝一声“我们是徐向前的队伍!”

日本军官问:“你的太君的徐向前?”

战士大声说:“不错!”

日本军官转头一声说了一声日语,敌人乖乖把枪放到了堡垒中央。

徐向前如此能征善战,蒋氏听了什么滋味,后悔啊,肠子都悔青了。

徐向前的威名,蒋氏早就知道了。

在鄂豫皖、川陕边,徐向前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指挥部队抗击蒋军20多万人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威震中华,大名自然也传到了蒋氏的耳朵里。

当然,蒋氏还是从阎锡山口中知道徐向前的。

阎锡山和徐向前是老乡,两家住的地方仅一河相隔,也就几里路的距离。

徐向前当年上的山西省国立国民师范学校,还是阎锡山创办的学生,从这点来讲,两人还是师生。

阎锡山曾经反蒋,被蒋氏打得屁滚尿流,如今看蒋氏几十万装备精良的军队,消灭不了徐向前几万人的红军,颇有自豪感:你打败了我,奈何不了我的老乡徐向前。

他颇有一种阿Q精神,觉得徐向前给山西人争了光,就是给他阎老西争光,让他扬眉吐气。

阎锡山常常对部下惋惜地说:当初我们要是把他这个五台乡亲留下来就好了。

阎锡山还说:我倒想什么时候,亲眼见见这位徐向前,和他攀谈攀谈。

蒋校长精选(蒋校长自诩善看面相)(10)

阎锡山

从这时起,阎锡山心中刻下了徐向前的名字,对其心生敬重之意,就命令部下,无论何时不准为难徐向前一家。

蒋氏这个时候对徐向前既爱又恨,首先是欣赏他的才华,后悔自己的相面术失灵,“没出息”的徐向前让他伤透了脑筋。

蒋校长精选(蒋校长自诩善看面相)(11)

粟裕将军如果让蒋氏相面,也恐怕不符合他的要求吧

他发出了20万大洋的悬赏,想要徐向前的项上人头。

在“围剿”无果之后,蒋氏也不得不对徐向前这个“没出息的学生”刮目相看,希望能亡羊补牢,将其收归自己麾下。

这就出现文章开头那一幕,两个神秘的外乡人来到徐向前家,显得非常谦恭,进门又是赔笑又是鞠躬,对徐老秀才说:我们是蒋委员长派来的,他要我们问候老先生,问老先生有没有什么生活困难。

徐向前的老父亲仔细打量二人,觉得对方是黄鼠狼拜年,没安好心,就没好气地说:“有啥事,直说吧”。

来人说:“蒋委员长、蒋校长很关心徐向前,想让他回去任职,但不知道现在他在哪里。”

徐向前老父亲回答说:自从象谦考上黄埔军校,就没有了他的消息,更不知道去哪啦,我正要问委员长,把我儿子弄哪了呢!

徐老秀才的一席话,弄得两名不速之客哭笑不得,只好悻悻而去。

蒋氏得知之后,也只能喟然长叹,怪自己的相面术没有学到家,让徐向前这个杰出的将领没有为自己所用,反而成为自己的敌人。

试想一下,如果林彪和徐向前在蒋氏一边,那会是什么情形?

蒋校长精选(蒋校长自诩善看面相)(12)

徐向前

后记:

由于中国革命从南方开始发起的缘故,十大元帅多为南方人,唯有徐向前是北方人。

而且徐向前还出身贫寒,人称布衣元帅。

但是徐向前表现不俗,在军史上创下了多项第一,他是惟一把总长、防长、军委第一副3个军中最高职位全部当遍了的将帅。

他还是黄埔一期中,我军军职最高的将领。

他还是我军被敌悬赏金额最高的将领(他的人头是10-20万大洋,跟朱、毛一个价)。

他是红军时期最年轻的方面军总指挥,是指挥部队人数最多的红军将领,也是“门生弟子”遍布四个野战军的元帅。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