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来的智慧教育(百年弟维薪火传)(1)

今年9月17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加拿大友人、老专家伊莎白·柯鲁克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这是中国国家对外高级别荣誉勋章。这位外国友人与距北京千里之外的成都市弟维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15年,伊莎白出生于成都。而就在这一年,成都私立弟维小学(现成都市弟维小学)创立,1919年她的母亲饶珍芳接管该校。2015年,建校100周年的时候,伊莎白写信发来祝福:“这所学校历史悠久,我的母亲作为最初建校的元老之一,使我感到自豪。那时,我母亲称之为ChengDu Dewey(practice) School。”

学校在1951年转为政府部门公办学校,先后更名为“成都市望江区第二中心小学、成都市东城区第五中心小学、成都市红专西路小学”,2019年9月,再次更名为“成都市弟维小学”。百余年来学校一直践行“服务社会造福儿童”的办学宗旨,“面向世界、放眼未来”的办学精神从未间断。

学校在挖掘校史过程中,确立了“从儿童出发,为思维而教,育智慧学生”的办学理念。十多年间,从课程体系建构、课堂教学改革、思维主题活动、校园思维文化等全方位地构建起了一座思维教育的大厦,成为成都市首所以思维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学校。

“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着孩子的未来,我们希望弟维小学这家教育的‘百年老店’能持续发光,照亮每一个孩子梦想。”成都市弟维小学校长刘付兵说,传承百年老校的荣光,为学生未来赋能,是每一个弟维小学人的使命与坚守。

回归百年初心从儿童出发为思维而教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百余年的时光在弟维小学的校园里流淌。一所学校能够存在百年,很是不易,其中的起起伏伏,更考验的是教育者的初心和坚守。

时光来到2002年,当时的红专西路小学存在着一个那时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苦学”“教师厌教”。一些学校和家长只强调成绩的高低,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品质鲜有关注,只重眼前的“利”,不顾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面对明显不符合教育本质与规律的现实,弟维小学人想的是改变。在时任校长尹莉的带领下,老师们开始研究校史。他们从中有了一些启发。一位1968年毕业的校友回忆文章里这样写到:“我记得学校有一块高年级同学课外活动小组用来做实验的菜地,还有养兔、养羊的兔笼、羊圈。”同时,在伊莎白写给弟维小学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母亲当时为孩子们设计了积木。小小的积木约有10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高。木匠帮我们做成积木后,孩子们就可以学着把它们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些无疑不在提醒着教师们,为学生的生命健康和生命价值奠定坚实基础,是弟维小学建立之时的初心。

研究校史,再反思创校之初校名的由来,学校决定回归教育的初心,着眼学生未来发展,学校思维教育特色的想法开始萌芽。

基于现实情况和研究调查,弟维小学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思维”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且将它作为一个课题立项。至此,成为成都市首所以思维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学校。

从2002年至2019年,学校落实学生思维培养主要以活动为载体,打造了包括快乐思维节、思维碰碰车、把快乐思维带回家等一系列与思维相关的校园活动。其中,快乐思维节更是每年举办一次,到今年为止,成都市弟维小学已连续举办了17届快乐思维节。

如今,学校快乐思维节是学校一年一度的盛会,这一天,学生、教师、家长共聚一堂,学生进行思维闯关游戏、开展辩论;家长坐镇思维大讲堂,讲述自己的职业故事;学校从校门口,设置思维景观,以“思维”两个字拼成“笑脸墙”;楼道布置学生快乐思维节的活动简报与照片;各楼层大厅及走廊处均是思维教育的名言、故事、人物,各班级外墙的文化栏,专设思维树;学校还专门设有“一问室”,以“问号”贯穿整个展厅……思维教育已然成了学校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践行思维教育从课题研究到落地课堂

教育是一个慢工程,从确立“发展学生思维”为学校的特色,到思维教育成为学校的亮丽名片,弟维小学用了近20年。从理念认同到试点改革,再到课堂常规,每一步走来都不容易。

2008年,伴随着各种思维活动的持续开展,学校逐步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将思维教育从活动类转向课堂常规学习中来。学校引入了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主编的“学思维”活动课程,作为学校思维课程的校本课程在全校铺开,每周一节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

弟维小学以主题活动、实践探究等方式拓展延伸基础课程,创新搭建科学合理、充满活力、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彼此推动、不断融合的立体课程环,即“思·慧”五域三层整体育人课程体系,以“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以“思慧课程”启智育慧,努力追寻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五域”指的是道德社会、运动健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思维探究五大领域,“三层”则是指在五大领域下分基础课程圈层、延伸拓展圈层、活动探究圈层。三个圈层五个领域,形成一个闭合的立体课程环。

学校通过思维课具体落实学生思维习惯、能力及品质的训练,并引入益智学具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如:兄弟连、巧解M环、华容道、三阶魔方、四阶魔方、六通鲁班锁、十五通鲁班锁、冲击三角洲等,分年段开设不同的益智学具思维教学。

近年来,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又引入了思维导图、六顶思考帽等思维工具,以“学思维”活动校本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训练,同时通过全校教师会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掌握思维工具,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讲思维工具的使用及意义。

执行者直接面对学生,可谓是关键之点。为了培养思维型教师,学校提出“133”培养模式。“1”即整体要求,人人会使用思维导图,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单元知识梳理、期末复习均使用至少一次思维导图。“3”即3个层次发展,思维课专职教师、课改骨干教师、其他教师。第二个“3”即3个培养路径,一是校本教研课展示,二是“外研内培”,三是教师参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

“‘思·慧’之大旨,在学习者之善思善通善行也。我们期待每一个弟维人做合格的小公民、深刻的思考者、真实的学习者、通达的智慧者。”刘付兵说。

步入教改深水聚焦深度思维实现低负高质

梳理学校思维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的改变,都在更加聚焦,每一次的向前,都走向深度。

2010年,弟维小学根据杜威“学习的本质就是思维”的思想,提出“低负担、高质量、重思维、强能力”的课堂教学目标,以“课前预习问思、课中探究展思、课后拓展反思”的三段学习聚焦学生思维发展。“聚焦深度思维三段问题教学范式”课题研究成果,获得2018年四川省普教成果二等奖。该课题是以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规律,以“核心问题的学习”为分界,在时间上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以“问题的提出、解决、拓展”为线索,在不同阶段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训练目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着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效度,达成“低负担、高质量、重思维、强能力”的目标。

近年来,学校课改成果被众多媒体报道,也成为武侯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堂建构”区域研究的课改样本,来自北京、广东、重庆、甘肃、山东、河南、辽宁等地的教育部门和学校陆续来校观摩取经,深化研究课题“聚焦高阶思维三阶问题探究教学”立项为省级课题,正在校园课堂上开展。中国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郝志军高度评价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而且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十多年的思维教育实践下来,弟维小学的学生也受到了学校外部人的青睐,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是这些学生的一个普遍特点。在刘付兵看来,发展学生思维与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创新能力之间呈现出一种正相关关系。根据这些年的反馈,弟维的学生毕业后在各中学的发展态势都很好,担任学生干部、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较多,各中学反馈情况良好;同时,学校科技创新队参加省级科技创新比赛,连续多年获得省级团体一等奖,并多次赴台湾参加活动,同样取得优异成绩等。

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师也经常被邀约至其他学校作讲座,因为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受人推崇,学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学校也相继获得“全国思维型教学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国教育科学院综合改革实验典型案例学校、中国教科院骨干校长(教师)跟岗研修学校、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校、成都市新优质学校、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等荣誉。

教育的主体是人,衡量一种教育模式优劣的标准就在于它是否能够赋予学生当下所需的能力和素养,很显然,弟维小学的思维教育做到了这一点。

(成都市弟维小学刘付兵刘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