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在诗歌《感谢》里写道:“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近你的时候,我原想采撷一枚树叶,你却给了我整座枫林。”也许受诗人的影响,我喜欢秋叶。

描写一片叶子的作文(一片叶子)(1)

一次整理旧书,一片叶子从惠特曼的《草叶集》里掉了下来。乌桕!乌桕!时光一下子倒转三十年,定格在那个金秋十月最后一个周日的下午。

我走出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的考场,曹老师拎着一袋书迎了上来。我接过手,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有《海涅诗选》《歌德十四行诗》《草叶集》等,我爱不释手,全然忘了这个月曹老师大概不能吃肉了。我们有说有笑地走到车棚取车,等我们把书放到车兜里时,发现了一枚心形的艳红的叶子。曹老师是生物化学专业的,他不假思索地说,这是乌桕叶。我小心地拾起,爱怜地摩挲着。说实话,自从那次他指着路边的野草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这是马齿苋”“这是荠菜”,我就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原来这就是诗歌里的“马齿苋”“三色堇”!而我前不久教孩子们读张洁的散文《挖荠菜》时,还特地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然后照本宣科,“荠菜,一年生草本植物……”真是汗颜得无地自容。

乌桕,多么有意思的名字!我把它夹在其中一本书里,跳上了曹老师的自行车后座……

一片叶子,见证了两个年轻人的恋爱。叶子,凝固了岁月,沉淀了回忆。

今年元旦,给孩子们的礼物有些不寻常。在银杏叶上,拓一枚篆章。或曰“淡泊明志”,语出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在激励孩子们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或曰“读书不二”,语出《曾国藩家书》,意思是读书要专一,读完一本,再读下一本。或曰“禹寸陶分”,出自郑板桥所撰写的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陶侃常谓:“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意在激励孩子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或曰“日知所亡”,出自《论语》,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或曰“登高”,出自《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孩子们如获至宝,兴致勃勃地吟诵着这些诗文,咀嚼着其中的深意。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叶子夹进书里,收藏起一份期许。

还记得那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和曹老师在苏州河畔漫步,红色的步道上卧着一层金黄的毯子,片片如金叶,翩翩舞纷飞。我们情不自禁地俯下身子挑拣起来,一片一片地码在掌心,厚厚的一叠。回到家,再一片一片夹进书本里,让纸张慢慢吸出叶子中的水分。一周后,换一本书继续“工作”。

曹老师盖章很专业,先把叶子在印托上放平,左手压着,右手拿印章,均匀地蘸上鲜亮的鲁庵印泥,轻轻地盖在银杏叶子上,再轻轻地拿开,等印泥干了,再夹到书里。就这样,盖完四十多个,两个小时过去了。

我看着喜欢,一一地拍了照,晒朋友圈。不想羡煞好多粉妹,有的公然索要。无奈再次求助曹老师。他想起前年去扬州,曾带回几枚古银杏叶。

他说,那是在“扬州八怪纪念馆”。展厅门前有两副楹联: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金农的“三千余岁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馆内摆放了一组扬州八怪群雕像,或坐或立,或挥毫,或沉思,或长啸,或私语,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大厅后面是一处幽静的小院,是金农晚年的寓所,一座房屋门柱上挂有金农对联“且与少年饮美酒,更窥上古开奇书”。院内有一棵金农亲手种植的银杏树,据说已有500多年树龄,依然挺立,枝繁叶茂,像一位古老的圣者,凝视着尘世,超拔卓越。偶尔有几片叶子落在地上,曹老师捡了几枚,回来后夹在他的大幅书册里。

再盖上曹老师镌刻的“且留春住”“入眼秋光尽是诗”,朋友高兴得疯了。(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