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哈密地处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自古就是是中国通向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地中海各地的陆上门户,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的“西域咽喉”,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汉朝与匈奴人争夺争霸的战略要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使哈密地区的文化,显的格外耀眼。

哈密是我国古老的音乐舞蹈之乡,哈密民间流传至今的各种舞蹈如《皮勒舞》、《鸡舞》、《熊舞》、《车轮舞》、《黑灯舞》则将哈密多样的文化,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大众眼前。

而《黑灯舞》作为哈密众多民间的舞的一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还活跃在中国民间,但在八十年代末,最后一位《黑灯舞》的民间表演大师尼亚孜.买买提去世后,《黑灯舞》就成为了历史的绝响。现今新疆的表演者演绎的《黑灯舞》与原本的《黑灯舞》多少有点差距,但是它依然还是展现了古哈密地区历史文化底蕴。

敦煌舞千年的祈祷表演(一支来自于西域的宫廷舞蹈)(1)

现今的哈密黑灯舞

翻看《黑灯舞》的历史,我们会发现《黑灯舞》原本是哈密的宫廷舞,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灯舞》不知道经历了怎么样的时代变迁,随后就成为了哈密民间舞的一支,下面,笔者将结合历史阐述分析《黑灯舞》的成因,以及黑灯舞是如何从一支宫廷舞演变成为民间舞蹈的。


第一,《黑灯舞》的产生。

黑灯舞产生的时间是在七世回王伯锡尔时代,它的产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流域的山区中,有一处地方有十条河,另一个地方有九条河,在古代的回纥诸部的驻地就在这些河流沿岸,山里和草原上,沿着十条河居温(十)畏兀儿,而居住在九河地区的称为脱忽思(九)畏兀儿,这个《黑灯舞》就是为了纪念居住在九河地区的脱忽思(九)畏兀儿的九个可汗,才创造出来九蕊灯舞,也就是《黑灯舞》的前身。

敦煌舞千年的祈祷表演(一支来自于西域的宫廷舞蹈)(2)

七世回王伯锡尔时代

还有一种说法是默罕默德在创造伊斯兰教的时候,曾向世界各地派了九位使者,不料这九位使者在传教的途中,全部殉职,为了纪念这几位传教士,后来的穆斯林就创造出了九蕊灯舞,也就是《黑灯舞》。

敦煌舞千年的祈祷表演(一支来自于西域的宫廷舞蹈)(3)

默罕默德的传教士们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黑灯舞》是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一支舞蹈,它的作用就是为了纪念已故做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领袖。


第二,黑灯舞的文化含义。

《黑灯舞》之所以要在前面加上一个"黑”的前缀字,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展现哈密民族对于文明长河中伟大可汗的无比思念与敬仰,古哈密地区的喀喇汗王朝又称“黑汗”王朝,“喀喇”就是黑的意思,而“黑“这里的寓意就是伟大的意思。

《黑灯舞》资深学者艾买提.吉力力先生曾经说过:

黑灯舞的表演大师大尼亚孜曾将之称为最伟大的灯!

而大尼亚孜作为《黑灯舞》的传承者,在这方面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我们在看《黑灯舞》的“黑”字,就能发现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颜色”而是具有“天”,“大”,“伟大”的含义。

敦煌舞千年的祈祷表演(一支来自于西域的宫廷舞蹈)(4)

喀喇汗王朝遗址

《黑灯舞》的“灯”字,依据史料记载,可能是与历史文明中的“祆教”有关联,因为祆教信火,顶火而舞则是一种宗教的祭礼仪式。

敦煌舞千年的祈祷表演(一支来自于西域的宫廷舞蹈)(5)

祆教人士

文中先前说过《黑灯舞》产生的两个说法,这个“九蕊灯”刚好对应了这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九位可汗,九个灯蕊分别代表着九位可汗的灵魂,第二个是为了为了纪念九位逝去的传教士,着九个灯蕊也分表代表着九位传教士的灵魂。

所以,我们将《黑灯舞》整体的文化含义解析出来,它的文化含义就是纪念九位伟大可汗或者纪念九位伟大的使者的舞蹈。


第三,《黑灯舞》的表演工具以及服饰

《黑灯舞》的表演工具主要是“瓷灯”,和“羊骨”,瓷灯到了后来发展成为了金属的铁灯,右手所持一定要是羊骨,表演的时候身上佩刀,短靴,我们都知道陶瓷是中原文明的典型象征,而对羊的喜爱以及佩刀、穿靴,这些都是典型的游牧文化象征,所以我们不仅能得出《黑灯舞》有中原文化的成分。并且是这两中文化互相沟通的“产物”。

敦煌舞千年的祈祷表演(一支来自于西域的宫廷舞蹈)(6)

《黑灯舞》用的瓷碗

《黑灯舞》,舞者身上穿着当地男子的长袖、无领、裸露颈脖、开襟衬衫,胸前有哈密地区传统图案,色彩鲜艳,腰系宽边,绣有大量图案,纹饰的腰带,左右两侧分别跨一布钱袋和带鞘短刀,下身穿多为深色的宽档布裤,便于舞者顶灯做出各种艰难动作。


第四,《黑灯舞》的音乐,唱词,以及舞蹈。

在音乐上,《黑灯舞》的音乐主要要是采用哈密木卡姆中的《夏扎代霍伽木》曲谱,音起即唱,整个曲谱可分为四个部分,初始音乐节奏,旋律较为舒缓,其后慢慢加快,后进入整个曲子的高潮,通常在高潮声、音都戛然而止。

敦煌舞千年的祈祷表演(一支来自于西域的宫廷舞蹈)(7)

听着《夏扎代霍伽木》而舞的少数民族舞者

在唱词上,哈密黑灯是典型的“歌、舞、乐“一体的综合表演形态,其歌词以当地民歌、民谣为体,兼有少量的古典诗歌和谚语,其创作者都是当地的劳苦大众,内容主要表现男女的情爱和封建奴役下百姓心中的苦闷,由于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所以哈密黑灯舞的唱词具有随意性,口语化的特点,是哈密少数名族处于“无意识”的自然产物。譬如说:

祖籍本在哈密乡,世世代代做牛羊,只因居住此土中,血汗滴滴付东流,长夜慢慢不见晓,不遂人意任煎熬。暴雨来打可怜人,犹如野兔落荒郊。

在舞蹈上,表演刚开始,舞者以大二位脚姿态,立于麦西来普的中央,或者从麦西来普场地之外随着演奏者的节奏,左手扶持灯状,右手为挑灯姿态,缓步踏节奏舞入麦西来普场中,开始随着音乐声跳舞而起,有时舞者也会走到某位观众跟前,手插腰间,前后微微动肩,慢慢单腿跪在观众面前、互动。


第五,哈密《黑灯舞》从宫廷传入民间

在经过哈密《黑灯舞》艺人们的不断探索和创造下,《黑灯舞》不仅仅在宫中为回王进行表演,他们也开始进入到民间进行表演,并且在回到民间后,这些艺人又开始进行自我的艺术创造,《黑灯舞》作为艺人谋生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因艺人自身的谋生方式发生了转变,哈密《黑灯舞》逐渐从宫廷舞蹈转变成为民间舞蹈,在如今的表演中,哈密《黑灯舞》使台上和台下都洋溢成欢乐的海洋。

敦煌舞千年的祈祷表演(一支来自于西域的宫廷舞蹈)(8)

古哈艺人


总结:哈密<黑灯舞>是哈密漫长历史文化流变的一个缩影,在整个新疆多元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历史价值和地域情感,对它的表演形态和文化清源,是为现实舞蹈舞台表演艺术创作提供妥帖的文化依据,是为了找到舞蹈艺术创作真实的文化母体,是为了让我们重新反思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舞台艺术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粗暴背离,对民族情感的简单理解,对传统舞蹈、现代舞蹈的一味混淆、杂糅,致使传统面目不清,因此,我们要继续将《黑灯舞》传承下去。


参考:(黑灯舞——流传到民间的哈密回王宫廷舞蹈,黄适远)

( 哈密《黑灯舞》清源分析 ,吴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