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河南许昌一名三年级小学生把“栓Q之歌”写进了作文,引发全网讨论,持正反两类观点者皆有之。正方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吸纳新兴词汇是文化包容性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应宽容对待网络用语对小学生的影响;反方则认为,网络流行词大多低俗粗鄙,不但无法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还会严重影响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实上,语言和文字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之分,离开语境谈语意,本身就不大可取。要探讨“栓Q”对小学生的影响,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小学生是否清楚在什么样的场合与语境下才能使用它。

栓Q原版(三国部落栓Q)(1)

据钱江晚报报道,“栓Q”一词最早来源于桂林一位农民导游刘涛,他用中英文双语介绍阳朔山水,说到“thank you”时由于带着浓重乡音,听起来像“栓Q”。略带搞笑的发音很快引起网民关注,“栓Q”一词也在短时间内成为爆火的网络流行语,多用来表达与另一个网络语“我真的会谢”相似的无奈之感。正如笔者用一个网络语来解释另一个网络语一样,如果去查看“栓Q”一词的百度百科,会发现其解释是“英文短语‘thank you’的读音空耳衍生”,其中“空耳”一词,同样是网络用语,甚至是外来词汇衍生出的网络用语。可见不光网络已经无孔不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网络用语同样也成为了许多人日常生活表达的一部分,它们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小学生。

而成年人与小学生的区别,恰恰是明白场合和语境的重要性。我们不会在严肃的会议中使用“栓Q”,也不可能在文风规整的学术报告里忽然加入一个“老六”(网络流行语,形容他人玩游戏比较菜或者玩得比较阴险)来故作幽默。“栓Q”一词出现在小学生作文中之所以会引起轩然大波,不是因为有多少孩子在日常生活里说了“栓Q”,而是因为一个孩子把本来只是个口头语的词汇作为了正式的书面表达。更进一步说,人们因此怀揣的更为深刻的担忧是:如果孩子们今后从口头到笔头都只会使用这些最肤浅的快餐化表达,那么我们的文化将何以传承?

栓Q原版(三国部落栓Q)(2)

文化的传承非一朝一夕一词一语可定,优美的书面表达需要用大量的阅读来积累,生动活泼的下里巴人也应该有其生存的空间。与其一味地赞同或反对或网络流行语,不如换个角度,想想如何引导孩子分清口头语和书面语,明白它们有着不同的使用要求和功用,知道什么场合该使用什么风格的语言和文字。跟朋友闲谈时说一句“我真的会谢”,无伤大雅,甚至可能让朋友倍感亲切,但要在正式书面表达中写出“栓Q”,就需要斟酌是否合适。

在这件事上,老师和家长是最应该叹气的人,也是最应该思考的人。是思考,不是反思。教育与文化、语言一样,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自我更新,去芜存菁。面对在网络中泡大的Z世代们,要完全断绝他们与网络流行语之间的联系,显然不现实。与其堵,不如疏,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硬要孩子在成年人给定的好语言和坏语言之间选边来站,不如告诉他们分辨好坏的方法。

一位家长说得好:“我们应当树立开放的心态,放下把孩子保护在‘纯洁的温室’中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听到孩子嘴里的网言网语,不要急于剿灭,‘让子弹飞一会儿’,在观察中辨别和筛选,帮助孩子识别网络上的低俗用语,引导他们学会把合适的语言用到正确的场合和对象,让孩子的语言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彭鑫

编辑:蓉城关二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