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一种十分神奇的东西。它的美丽和脆弱,让人们为之着迷。在古代,玻璃更是十分受到当时贵族的追捧。也正因为玻璃易碎而难得,所以无论在世界各地,在中国还是欧洲,玻璃都被当成贵族们供奉的宝贝。在中国的古代,玻璃大部分都是用来当做礼佛用品,供奉神灵所用的器具。因为贵族们认为只有这种昂贵稀有且脆弱的美丽器皿,才配得上神佛至高无上的身份。
在中世纪的欧洲,玻璃的价格就十分昂贵。它一直作为特别珍贵的贸易商品,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拿来交换其他物资了。而在中国的汉代,就发现了伊斯兰帝国时期的玻璃器皿,在日本和韩国也有发现,说明玻璃当时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传播极广的工艺品。
一、玻璃很早就被人们当做贸易品,但是它真正发展是从欧洲的中世纪开始的。由于宗教当时在欧洲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玻璃这种作为教堂主要组成部分的建筑材料自然备受关注。玻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开始的玻璃并不是透明的,在陶器和瓷器面前,早期的玻璃并没有任何优势。但是自从玻璃跟着贸易队伍到达了罗马,被罗马人彻底改变了。当时的罗马,还处在鼎盛时期。罗马人爱好美酒,而玻璃往往被用来制作成盛酒的容器。为了能更好的欣赏玻璃杯中美酒的样子,罗马人开始对玻璃的制作工艺加以改进,让玻璃逐渐变得透明起来,这样人们能更好的看到玻璃瓶中酒的样子。
玻璃真正的兴起和发展,是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的中世纪,混乱而黑暗,社会关系不断变革,统治阶级引起的一场又一场的战争,让人们的生活水深火热。而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人们将目光投向宗教。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着统治地位。
人们的生活、经济、科技和文化都收到了宗教的很大影响,教权甚至大于王权,可见宗教在中世纪欧洲的统治地位。当时社会上先进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都是为宗教服务的。玻璃这种多彩美丽的手工制品,自然也受到了宗教的追捧。
在宗教中,玻璃往往被用来,作为教堂的窗户。人们利用彩色的玻璃作为制造教堂窗户的材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五颜六色的玻璃,就好像能烘托天堂神圣的美。人们通过美丽的彩色玻璃看出去,仿佛能感受到神的光辉。而且玻璃作为教堂窗户的主材料,比之前的材料更具有保暖性和透光性。阳光能穿透玻璃照射到教堂中,让教堂能够快速的升温。
圣丹尼斯教堂的门铭中写道:
“阴暗的心灵通过物质接近真理,而且在看见光亮时,阴暗的心灵就从过去的沉沦中复活。”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光是基督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符号。这种观念尤其在哥特式教堂中展现的尤为明显。哥特式教堂的一大主要特点,就是墙面上窗户十分巨大,上面镶嵌着大量的彩色玻璃,在阳光照到教堂屋顶上的时候,通过玻璃,阳光会以五彩斑斓的形式照射到教堂内,让信徒们的身心受到神的洗礼。而这种彩色玻璃镶嵌工艺,可以以说是因为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的需求才逐渐产生的,并且对后世有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二、在欧洲,这种颜色鲜艳,外观美丽,装饰效果神奇的彩色镶嵌玻璃,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欢迎,但是它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真正的流传开来。玻璃的发展究竟经过了怎样的历程呢?虽然玻璃在当时中世纪的欧洲,十分受欢迎,但是这种玻璃在世界范围内其实没有真正被广泛的应用,这与当时其他国家的文化、自然气候和建筑风格也有关系。比如伊斯兰国家和东方国家,他们的信仰都不是基督教,在他们国家的宗教相关建筑,与欧洲的教堂截然不同。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中,由于当时气候的关系,大片伊斯兰国家都集中在亚热带,那里的气候常年炎热,而且十分干燥。人们不需要玻璃的保暖,而是需要开窗通风。所以彩色玻璃这种能提高室温的装饰材料他们自然不需要。东方国家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建筑主要以木质结构为主。
这样的建筑,本身比较轻。所以在这种建筑物中,纸作为窗户的覆盖材料,被广泛的应用。纸的质地轻薄,而且还能为房间带来更好的亮度,所以东方的建筑也没有采用沉重的镶嵌玻璃作为原材料。
虽然没在建筑物上使用玻璃,但是玻璃这种色彩多变,清透美丽的东西被更多的当做制作器皿的原材料。在八世纪的时候,玻璃做的瓶罐就随着丝绸之路,从萨珊王朝来到了到了东方。先后传到中国和日本。等到了八世纪末期到九世纪的时候,伊斯兰地区已经出现了描金玻璃。
十三世纪,叙利亚有出现了更为美丽的釉彩玻璃。伊斯兰的玻璃器皿,对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甚至影响到了我国的瓷器制造。而当时的中国风的艺术风格,也被手工艺者,融入了伊斯兰玻璃器皿的制作当中。
在《古兰经》中,曾经对伊斯兰的玻璃器皿有这样的评价:
“真主是天地的光明,他的光明象一座灯台,那座灯台上有一盏明灯, 那盏明灯在一个玻璃罩里,那个玻璃罩仿佛一颗灿烂的明星, 用吉祥的橄榄油燃着那盏明灯;它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它的油, 即使没有点火也几乎发光……”
到了1400年左右,蒙古的铁蹄踏破欧洲的堡垒,大量制作玻璃的手工艺者逃到意大利,从此,意大利威尼斯的玻璃开始发出灿烂的光芒。到了十五世纪,意大利手工艺者做出了更为美丽的水晶玻璃,釉彩玻璃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很多人都认为玻璃是西方的产物,那么在东方,中国这种手工业极其发达的国家,其实也有玻璃的生产和制造工艺。只不过风格与西方相去甚远,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玻璃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当时中国处在汉朝时期,大量的玻璃从罗马帝国进口到中国,而一起被引入的,还有玻璃的制造技术。到了唐代,萨珊王朝的釉彩玻璃让中国的贵族为其叹为观止。这时候中国本土的玻璃产业也迅速发展。到了后来的宋朝时期,玻璃生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做的人越来越多,市场逐渐趋于稳定,玻璃制品的价格也慢慢降了下来,一般百姓家庭也可以消费得起玻璃制品了。不过当时的精品玻璃器皿大部分还是依靠进口的。那些大部分是从伊斯兰世界进口来的,主要用来盛放一些昂贵的进口香料或者美酒。
在中国,玻璃并不叫玻璃。在唐代,琉璃被当成玻璃的代名词。很多人认为琉璃是一种宝石,是天然形成的,被广泛的应用在佛教当中,被善男信女们当成佛教的圣物。所以在中国,这种玻璃制品的一个主要作用也是服务于佛教的。
但是与欧洲不同,中国的琉璃偏向小物件的制作,工艺品和器皿较多。比如盛放高僧佛骨舍利的瓶子,或者一些工艺品摆设居多。
中国的贵族们十分乐于赏玩这些精致美丽的工艺作品。当然,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审美,不少国外的玻璃手工艺人,也尽可能的在作品中融入了东方题材和风格。这样的工艺品更利于在中国销售,也有一些是国家作为互赠的礼物,送来中国。
外国手工艺人们很喜欢在玻璃的花纹方面,融入中国元素。如加上中国的喜鹊、凤凰等祥瑞的鸟纹样,或者以中国人很喜欢的狮子戏锦球作为主要形象,制作玻璃的瓶子。这些玻璃瓶子,不少花瓣和装饰是伊斯兰风格的,但是主题形象又是中国的。这种文化的结合,让这些艺术品更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在当时十分收到中国贵族们的推崇。
到了宋代,人们终于可以正确认识玻璃的由来,知道它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经过人工烧制后才做成的。但是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贵族们对玻璃的热情反而下降了。因为大家这时候知道了,玻璃并不是天然形成的稀有物件,就算它十分美丽迷人,但是只要是人工合成,就会被大量的制造和仿制,它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而这时候玻璃制造工艺也突飞猛进发展,越来越多的平民家庭开始拥有玻璃器物。
在当时张耒的《琉璃瓶歌赠晁二》描写到:
“非石非玉色绀青,昆吾宝铁雕春冰。表里洞彻中虚明,宛然而深是为瓶。”
由此可见琉璃饰品的美丽,也体现了人们对琉璃瓶的喜爱。
玻璃,是典型的西方文明产物,也是西方文化和生活的重要一环。在整个中世纪,由于宗教和生产力的双方面影响和推进,玻璃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先进技艺的不断出现,让玻璃的外观更为精美,造型更为别致,也更加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
当时玻璃的价值甚至可以用黄金来作为对照,可见在人们心中,玻璃的地位一直是非常高的。在一定程度上,玻璃制品传承了人们太多的文艺色彩和智慧力量,这种特殊的材料,让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也指引着中世纪的人们走出黑暗的深渊,迎来文艺复兴的曙光。而玻璃作为一种外来品,传入中国后,也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中国人的很多生活习惯和审美元素,收到了中国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一致喜爱。
参考历史文献:
《玻璃器史话》
《伊斯兰世界文物在中国的发展与研究》
《玻璃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