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所有的读书人数十载的寒窗苦读,进入仕途成为了读书人最终的目的。

在科举制度下,有举人、探花、榜眼进士等不同的考试类别下的职位。听起来这与现在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有点相像,但古代考试职位应该比现在的含金量更高。

清朝举人最低职位(大清朝的举人能做什么官)(1)

之前学过一篇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范进是一名落榜多次的穷秀才,虽然已经30多岁但仍然不去谋生,天天只想着去考取功名,也正因为如此,他家里才会一贫如洗,范进尽是遭别人的冷眼。

但是事情出现了转机,范进在30多岁时参加了考试,考试后本没太大的信心,而后他的岳父也是到了范进家里对范进冷嘲热讽,就在范进自己都自暴自弃的时候一对官差敲锣打鼓的直奔范进家里。

当时范进正在街上卖自己家里的老母鸡,邻居急冲冲的跑到街上去通知范进,看见范进就高喊:“范进,你中举了。”

清朝举人最低职位(大清朝的举人能做什么官)(2)

范进听到邻居的话以为邻居是在嘲讽自己,一脸沮丧的苦笑,但邻居又激动的说:“赶紧回去,官差都到你家门口了。”

范进这才半信半疑的回去,一到家官差就喊:“恭喜大人高中举人。”

听到这话范进顿时抱头痛哭,突然又仰天大笑,疯疯癫癫的跑出去直接疯掉了。

清朝举人最低职位(大清朝的举人能做什么官)(3)

清朝的举人一般是个什么官,中了之后竟能让人直接高兴的疯掉?

如果成功由秀才变成了举人,那么半只脚已经踏进了官场,肯定是能当官,只是大小问题,否则“范进中举”也不会神魂颠倒。

明清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县级考试通过叫“秀才”,秀才通过省级考试叫“举人”,举人通过吏部考试称“贡士”,贡士通过殿试前三甲称“进士”。在清朝,一般当官都是进士出身。

范进生活在清朝,而清朝执行的是九品官制,考中举人说明已经成为候补官员,而秀才是没有这个资格的,这也体现出一个举人是多么的值得学子们拼一把。

清朝举人最低职位(大清朝的举人能做什么官)(4)

不过很多举人并不甘心于此想再往上拼一把当大官,而古代学子的最高级别就是考中进士,但举人考上进士的概率却是很小,一般说来举人是不能直接做主官,即使当上主官他们能做的最高的官也就是七品知县。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是被认为是祖坟冒青烟,运气好到爆了。

一般而言,举人能做到从九品的县教谕,训导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大多数的举人入仕都是从不入流的县典史做起。

尽管举人做不了大官,但朝廷还是非常的关照举人。只要你通过科举考试成功的成为举人,那朝廷将免除你400亩的土地赋税。

要知道古代的赋税可是非常多的,基本上就是自己留一半另一半充公,而当上举人就可以直接免除400亩的赋税,这对于底层劳动人民出身的举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可以说是真的改变命运了。

清朝举人最低职位(大清朝的举人能做什么官)(5)

就是这么一个不入流的小官,放到一般家庭就是代表飞黄腾达了,几乎就是现在副处级别的干部,混得好就可能是正厅级别干部,这难道还不眼馋吗?而状元就是直接官授五品,堪比副省级,这就是古代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