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从1855年缅甸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开始(1885年后成为殖民地),仰光便成为该国的都城和经济、文化中心。等到缅甸在1948年独立建国后,仰光依旧保持着自己重要的地位,并在150年的发展历程中,最终成为一个拥有761万人口、商业兴旺、文化昌盛的大都市,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相当高。
仰光作为缅甸的首都,时间长达150年
然而在2005年11月4日,在事前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军政府(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外长吴貌敏向国际社会宣布:缅甸政府决定从即日起将首都从仰光迁移至彬马那,并分三阶段完成这个目标。次年,彬马那正式改名为内比都(缅甸古语,意为“京都、都城”)。那么问题来了,缅甸为何要舍弃富庶繁华的都城仰光,而迁往名不见经传的内比都?
缅甸迁都内比都,看似是“心血来潮”,其实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其首要原因,无疑是出于军事防御的考量。原来,自从丹瑞军政府在1988年上台以来,因为公然推翻大选结果并软禁昂山素季,由此遭到美国和欧盟的强烈批评和经济制裁。2005年初,美国将缅甸定性为“暴政前哨”,并斥责其为影响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毒瘤”,如此充满敌意的指责,让缅甸担心自己会步阿富汗、伊拉克的后尘,成为下一个被消灭的对象。
缅甸的新都内比都
正因如此,军政府出于军事防御方面的考量,认为仰光靠近大海、地势平坦,没有任何战略防卫纵深,极易成为海上和空中打击目标,已不适合再做首都。反观内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锡塘河谷的狭长地带,控遏上、下缅甸间的交通要道,极具战略意义。并且,内比都背靠大后方,四周山峦叠嶂,拥有300多公里的战略纵深,处在可攻可守的绝佳位置上,对于抵御外敌入侵,实在是“不二之选”。
缅甸迁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便是打击缅北少数民族武装及毒枭组织。自从独立建国以来,包括掸族、钦族、克伦族、卡雅族等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了争取自治地位、改善生存条件,纷纷组建军事力量,依托缅北山高林密的有利条件,长期与缅甸中央政府对抗,成为影响国家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难题。除此之外,盘踞在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处“金三角”地区的毒枭组织,也是令军政府极为头疼的因素。
缅甸地理位置图
若想完成消灭抵抗武装及毒枭组织的目标,必须要建立一个能坐镇中央、控制全国的大本营。然而仰光地处南部沿海地区,距离缅北地区过远,不能有效地对当地进行有效的控制。反观内比都,位置靠近缅甸中央位置,迁都至此后,完全能够将军事力量迅速地投送到国内各个位置,尤其是让政府视为心腹大患的缅北,对于控制和打击缅北少数民族武装,铲除毒枭组织,实在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缅甸迁都的第三点考量,在于仰光乃是英国殖民当局确立的都城,并不代表缅甸人民的意志(在此之前,缅甸的都城是曼德勒),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反观内比都,则是民族英雄昂山将军发动独立战争的重要基地,选择在此地建都,可以呼唤起百姓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全社会的共识,以便共同保护、建设国家。
缅甸北部地区抵抗武装分布图(部分)
除此之外,仰光位于伊洛瓦底江入海口附近,虽然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但处在地震带上,屡遭地震和海啸的破坏(1930年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近乎摧毁整个仰光),“风水”很不好。正因如此,颇为迷信的军政府(缅甸是佛教国家),便通过占卜的方式,最终选定内比都这块“风水宝地”。虽然这个原因看似荒诞,但考虑到缅甸历代王朝都有依据占卜结果来定都、迁都的传统,军政府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缅甸迁都示意图
除以上四点外,缅甸迁都内比都还有其他次要原因,在此不做详细展开。总之,仰光在成为缅甸的首都整整150年后被“抛弃”,由内比都取而代之。如今,内比都的建设已经持续15个年头,但由于工程量浩大,再加上缅甸财政吃紧,直到今天依然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有关教育、医疗、商业、交通以及生活娱乐等相关社会服务设施很少,远未形成适合人类居住的社会功能,这或许就是匆忙迁都所带来的“副作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