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原创稿

一组数字,记录了广西钦州市浦北县一个基层老科技工作者的“长征路”——踏遍全县18个乡镇(街道)、176个行政村,陪伴他上山下乡的小车开坏了3台,总里程数累计超100万公里,相当于80次长征……

这就是人称“张财神”、浦北县退休干部张兴财的“别样人生”。2006年5月,张兴财荣获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2022年5月,荣获中国老科协奖。

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的情怀(一个老科技工作者的)(1)

张兴财荣获中国老科协奖。受访者供图

将“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975年夏天,张兴财高中毕业后回乡插队,9月8日他和父亲在崎岖山路上颠簸了5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原浦北县张黄公社新桥大队塘背岭生产队岭嘴村。

1976年10月下旬,生产队迎来一场“大考”。全队晚稻“灌浆”“勾头”丰收在望时,稻田里出现一种“怪虫”,将稻穗一根根咬断。社员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队长安排全队男同志喷洒农药。两天过去了,稻田的虫子非但没死,反而越来越多。

张兴财把虫子捉回“家”,与《水稻病虫害防治图说》一一比对,方知这虫子叫粘虫。粘虫虽极具破坏性,但它的幼虫怕光,白天潜伏在水稻根部,傍晚出来觅食。张兴财根据粘虫幼虫生活习性,改在晚上喷药。果然,喷药后几小时,九成以上的粘虫当即死亡,社员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由于表现突出,1976年12月15日,张兴财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与粘虫的“虎口夺食”战告捷,极大增强张兴财钻研农业技术的信心。1977年春天,他开始在旱地搞杂交玉米制种实验。他对照《杂交玉米制种技术》规程一步一步来,没有花粉采集器就用画报自己弄,没有授粉器就用竹筒来代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下,43亩杂交玉米制种实验成功,平均亩产243.56公斤,创造了浦北县杂交玉米制种历史。

“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每一件都是头等大事!”

1977年插队结束,张兴财分配至张黄镇农业站。在往后几十年的沉香岁月中,岗位偶有变动,但始终没有离开一个“农”字。

浦北是农业大县,特色农业资源丰富。20世纪90年代,浦北提出建设荔枝龙眼百里水果长廊。几年时间,房前屋后村里村外,漫山遍野的荔枝树、龙眼林郁郁葱葱,俨然一座“绿色银行”。时任浦北县科技局副局长的张兴财,是当地的水果种植技术“顾问”。

1998年冬,突现罕见霜冻,张黄镇刘云果场100多亩龙眼、荔枝树,一夜之间几乎全被冻伤冻死。望着“伤痕累累”的果园,果农刘云心头仿佛扎了一根冰针。

“我的果树全被冻坏了,能不能到现场帮我看看。”

“你莫急,我这就去!”

张兴财二话不说,骑着两轮摩托车出发。路上,北风夹着冷雨寒气逼人,40公里路程他艰难跋涉两个多小时。

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的情怀(一个老科技工作者的)(2)

张兴财给果农讲解荔枝种植技术。受访者供图

到了果场,张兴财没有喝一口水,就到现场查看果树受灾情况,并手把手给果农指导救治果树的技术要领。他的脸和手脚冻得通红,一直忙到下午五点才回家。

类似的“应急救援”数不胜数,但张兴财总是乐此不疲,他说:“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每一件都是头等大事!”

1999年,张兴财从浦北县科技局调到浦北县科协任职。当时,浦北县科协办公条件很简陋,科普工作很难收效。2000年,张兴财咬咬牙,自己拿出1万元积蓄,买了一辆二手微型面包车。从此,浦北县科协有了第一辆“科普专用车”。油费是张兴财自掏腰包,有人调侃他“私车公用”,他笑而不语。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张兴财常说:“只有把‘农’字经念活了,才能真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浦北县有千年黄皮果种植历史,其中五黄黑黄皮是“果中骄子”。当地种植户说,如果没有“张财神”,五黄黑黄皮或许还养在深闺人未识。

时间回到2000年,张兴财受邀到浦北县白石水镇中林村“果园讲堂”授课。他发现农户家屋后的一棵黄皮树非常奇特。对新品种新技术特别敏感的他,“打破砂锅问到底”。后来,张兴财花了整整3年时间研究其习性,通过比对贮运、裂果和含糖量等数值,最终选育出黄皮果新品——浦北1号。

2003年,张兴财适时向县里提出推广浦北1号的建议。当时正值浦北县五皇山开发风生水起的建设时期,浦北1号更名为五黄黑黄皮。如今,五黄黑黄皮已成为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当家产业,还穿山越岭在海南岛落地生根。

1995年至1997年间,浦北县香蕉大面积发生叶斑病,张兴财废寝忘食进行技术攻关、主持,《敌力脱防治万亩香蕉叶斑示范推广》项目,防治香蕉叶斑病效果达92.4%,荣膺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2020年,张兴财赴广东挑选百香果无病苗回来搞扦插,成功选育出一款“荔枝味黄金百香果”。北通镇种植户张达远刚想试种,果苗还没送达,张达远却在一次车祸中成了残疾人。张兴财将价值10多万元两万多株百香果果苗,免费送给他。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为推动浦北县水果品种的迭代升级,张兴财近年来共引进夏威夷2000百香果、银妃三华李等水果新品种15个。其中,荔枝味黄金百香果,夏威夷2000百香果全县种植6万多亩,仅两项为农民增收1.5亿多元。

2021年,钦州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禀赋,提出把浦北陈皮打造成百亿特色产业。这让张兴财为之一振,他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耗时7个月撰写了3万余字的《大红柑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免费送给种植户,受益群众1000余户。

“‘张财神’像拼命三郎,总有使不完的劲。”广大种植户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在一本笔记本中,精准记录着张兴财2022年34次,深入浦北县6个大红柑核心种植区的服务内容。

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的情怀(一个老科技工作者的)(3)

张兴财给果农讲解柑橘种植技术。受访者供图

“人生自古两难全,我尽量做好‘平衡术’。”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2004年,张兴财爱人突发重病半身不遂,在重症室抢救了50天。当时,浦北县正在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他每天六点起床做早餐煲药,下午忙完一天工作回到家既要做饭,要帮妻子换洗衣物清理床单,饭后还得帮她按摩、艾灸。

2022年12月4日,张兴财的爱人病情日益恶化,宫颈癌晚期扩散至周边淋巴结,张兴财不离不弃地照好自己心爱的人,一边不忘在种养技术交流群在线解答,农民种植技术难题。

2017年,张兴财也积劳成疾患了早期胃癌。本该尽快做手术,但95岁高龄的老母亲不慎摔骨折,张兴财时时放心不下,决定从县城搬回张黄镇和母亲住一起。

为方便服务群众,他在自家门口立了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免费为群众提供种植技术服务,并留下电话号码。他在家里创新开展“移动课堂”“天空课堂”“云上课堂”,5年接受技术咨询2000多人次。

2019年11月,张兴财给母亲送终后,身体实在扛不住了,才在家人的督促下住进医院,现在每年仍要定期进行康复检查。

“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七十耕犹力。”张兴财常以《饮牛歌》改编的这句诗自嘲,如此便是46年,而且还将继续……他说:“人生自古两难全,我尽量做好‘平衡术’。”(田时胜 陈妮 彭远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