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道德经演讲第八章上善若水?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德经演讲第八章上善若水(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

道德经演讲第八章上善若水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不与其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不愿去的低洼之地,所以它最接近于“道”。上善的人总是甘居卑下的环境,心思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仁爱,言谈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它与世无争,所以才没有什么过失。

上善若水

在自然界中,老子很喜欢用水来象征良好的德行,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并且认为水也是最接近于道的。

老子告诉我们,人应该修道,修道应该有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就是水,我们应该向水学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为什么老子说“上善若水”?原因很简单,就是下面这句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善利”,就是利而不害。“不争”,点出了“无为”的立场,并非是单纯的“不争”,它是以“善利万物”为前提的,只有“善利万物”,才谈得上“不争”。

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都很讨厌比别人低下,可是水却往低处流。而老子提醒我们,低下没有什么不好,因为高低本来就是相对的,两者互相转化。

“处众人之所恶”,恰恰是肯定了水这种“往低处走”的品质。就此告诫我们,要向水学习,应当有意识地自处卑下,往那些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去。

至于水,在老子看来,水是几乎接近于道的,但不能解释说水就等同于道。水是道很好的象征,无私的帮助万物,利于万物而不求回报。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列举了水的七个优点,这些优点都是在我们生活中看得到的。

居善地,水很会用地,如果土地干涸,只要处的低,水就会供应它,得到水的滋养。比如,所谓的风水宝地,并不是因为风水好人才好,而是因为人好风水才好,也叫福地福人居。

心善渊,水是深邃的,水积得越深,里面就可以生出更多的东西。人的心胸也要像水一样广阔,心胸越小,越无路可走,心胸越大,越海阔天空。

与善仁,水对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分别心。为人处世,无论你是高贵还是平凡,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要一视同仁,忌戴有色眼镜看人。

言善信,水没有言辞,却很诚信。水不停地流动,不分昼夜,从来没有抱怨。做人最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

正善治,水是公正的,因为水始终很正,就可以产生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治理国家也是要秉承这个理念,按自然法则去处理事务。

事善能,水不说话,只做事,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清洗污垢,滋养万物,默默地无私奉献。而在道家思想里,凡是能够无私奉献的人,就是真人。

动善时,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永远摆在第一位,而水不管怎么动,都是符合天时的,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与前面所讲的“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等话语是一脉相承的,认为只有不争,才可以避免过失。

人类一旦拥有了像水一样的德行,就能与世无争,恬淡自然,从而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能使自己的德行像水一样,也就能与大道同频,免去纷争、痛苦和烦恼,过得逍遥自在、轻松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