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河套之患始末(古人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1)

现代河套与古代河套

古人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

这句话是顾阻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序》里说的,其原文是:“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者头项然,患在头项其势,必至于死。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

顾祖禹是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以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的研究为精深。《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是古代汉族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简称《方舆纪要》。

明代河套之患始末(古人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2)

黄河在河套地区

我们不难看出这是顾阻禹对河套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的总结,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对河套地理战略与军事价值的总结。那么,顾阻禹说这句话的的依据是什么呢?

河套平原

我国古代对这一区域军事价值其实很早就发现了,诗经里的《出车》就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的句子。这里说的朔方大约就是河套地区。这是周王朝干的事情,秦汉王朝当然看到了这一点。

先说秦。秦始皇一辈子干了两件非常浩大也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的国防工程,即筑万里长城与修秦直道,都是因这个地方而起。

明代河套之患始末(古人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3)

秦始皇

蒙恬将军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壮举中,起了主要的作用,这延绵万余里的长城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宝,以至于现在很多外国人说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长城。长城就这样变成了中国的象征,甚至代名词。

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边郡仍袭用赵之旧称,置代、雁门、云中、九原等郡。其时,阴山以南地区属秦九原郡辖境;阴山以北属匈奴游牧地。秦始皇为使边陲之地得以安定,派将军蒙恬镇守边疆,并采取修直道、筑长城、垦北假等措施巩固北疆。

明代河套之患始末(古人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4)

蒙恬

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一路北上,到达河套地区,和匈奴在黄河边形成对峙局面。这样一来,双方的对峙地点锁定在了阴山一线,双方虽互有攻击,但并不能完胜对方。这时,秦军想到若于阴山之上修筑城墙,再派兵驻守,将会有效阻挡匈奴马蹄,不再使之南下侵扰秦土。于是,便有了阴山秦长城,便有了蒙恬“因河为固”,筑起“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

秦直道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命令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它的修筑促进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军事防御、拓展祖国疆域提供了有力保障。

明代河套之患始末(古人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5)

河套平原2

老百姓把秦直道叫做“皇上路”、“圣人条”。蒙恬将军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国修筑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这是因为就当时的北方边境形势,后勤军需90%的都消耗在了路上,无论是从国防建设或者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一统天下的秦帝国都是需要这么一条高速公路的。

秦直道全长共一千八百里(约合今七百余公里),咸阳到九原郡(今河套地区)的最为捷近的道路。秦人就这样从咸阳把高速路一直修到当时匈奴人的居住区,为的就是能控制这个地方。

明代河套之患始末(古人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6)

汉武帝(影视作品形象)

汉武帝时,汉朝与匈奴撕破脸破开打时,汉匈双方投入的兵力不多,规模亦不为大,但河南之战在汉匈战争史上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西汉王朝收复河南地,使得汉朝的北部边防线更往北推移至黄河沿岸,为长安增添一道屏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匈奴对关中地区的直接威胁,这不仅仅有利于京都地区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利于西汉王朝在全国统治的加强。

明代河套之患始末(古人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7)

主父偃(影视)

这片土地的处置问题也被就摆上了议事日程。主父偃上书建议在河南筑朔方、五原二郡,他说,得朔方,广中国。河套地区土地肥沃,而且有黄河天险可阻敌于外,秦将蒙恬就是以此为据点北逐匈奴(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以逐匈奴),运输补给交通便利,那是开疆僻壤,剿灭匈奴的战略要地(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因此应当筑城以戍守。为此,汉武帝甚至叫停了兴建不到两年的苍海郡及用事九年的西南夷工程,开始集中精力地建设祖国的新北疆。

河套易手是汉匈争战的一个分水岭,汉朝不仅摘掉了悬在长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还可以向东威胁单于王庭,向西打击匈奴右贤王。汉朝总算是掌握一点儿战争的主动权,不像先前那样只能被动的应付。

明代河套之患始末(古人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8)

风吹草低见牛羊

汉武帝看到,除了军事价值,河套地区还颇有经济价值,这地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既适合游牧又适合农耕的地区,游牧民族占领了河套,可以“风吹草低见牛羊”,农耕民族来到这里,也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朔方郡、五原郡内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并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这里定居。这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兵团移民”和“兵团建设”的先河。

明代河套之患始末(古人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9)

阴山

汉武帝甚至还在河套地区秦长城以北,修筑了汉内长城与汉外长城两道长城,来筑这一边防战略成果。

唐朝虽然没有修过长城,其疆域一度非常广阔,但到了中晚唐时,历史上有名燕然都护府就被移至河套地区,以完成对于北方边陲的防守。但这么说,并不是说河套地区的军事价值只是针对首都西安而言的。

公元前323年,赵雍开始向中山国压迫,并在靠近中山边境的鄗(今河北柏乡北)筑城,把目光投向了距他有些遥远的广阔的北方,其北偏西的终极位于今天的巴彦淖尔与鄂尔多斯一带。内蒙古是全国拥有长城里程最长的省份,境内长城的长度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一半以上。今天,长城烽燧遗址,还断续绵亘于大青山、乌拉山、狼山的山头上。小佘太长城,位于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小佘太东北部,阴山腹地,这里四面环山,天高云淡,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整段长城就地取材,所用石料基本是人工敲砸而成的条状、长方体石块、间杂少量自然石块,采用层层交错叠压的方法垒砌而成,内外壁面规整。

明代河套之患始末(古人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10)

阴山长城

这一切缘于“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即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我们应该看到,正是因为中原的华夏民族穿上了裤子,并踩上了边地草原民族发明的马蹬,才使自己的双手在马背上得以解放,才开始了一统华夏的征程。

明代河套之患始末(古人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11)

胡服骑射

康熙中叶,清朝确立了在中原内地的统治,但边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康熙十七年,准噶尔部噶尔丹汗叛乱,引发了清朝平定准噶尔部的战争。期间,山西右卫和河北北卫是清王朝内防线的重点。而归化城(呼和浩特市旧城)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环绕京畿重地,是军队汇集之地,背靠科尔沁,左据黄河,垦殖条件好,能满足驻兵粮食供给,是内外贸易交汇之重镇,中国北方的经济重心。另外为了应付战争,清廷需要选择一个适宜的地点筑城屯兵。基于上述考虑,雍正帝决定在河北外围至内筑城屯兵。乾隆四年(1739年),归化城筑毕。其时,河套专区就处在祖国北疆的重要防线上,并在其后拥有了一个名字——绥远。辖境大约今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的海勃湾区,海南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及乌兰察布市大部(除化德、商都外)。

明代河套之患始末(古人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12)

康熙

河套这方美丽丰饶之地,从古到今一直都是维系中国北方安全的核心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