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陪着母亲参团来了趟欧洲列国游,就是绕着阿尔卑斯山兜一圈其中有一站是德国法兰克福往南,位于瑞士和奥地利边境,被山峦包裹的小镇富森(Fussen)那里有闻名遐迩的城堡——新天鹅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高耸入云的白色城堡被苍劲肃穆的阿尔卑斯山衬托着,再加上蓝天、白云、碧湖…瞬间回到《茜茜公主》世界其实这座城堡就是波西米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建造的,而在乐迷心中,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瓦格纳的忠实拥趸,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瓦格纳歌剧指环交响乐版?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瓦格纳歌剧指环交响乐版(瓦格纳的葬礼挽歌)

瓦格纳歌剧指环交响乐版

18年陪着母亲参团来了趟欧洲列国游,就是绕着阿尔卑斯山兜一圈。其中有一站是德国法兰克福往南,位于瑞士和奥地利边境,被山峦包裹的小镇富森(Fussen)。那里有闻名遐迩的城堡——新天鹅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高耸入云的白色城堡被苍劲肃穆的阿尔卑斯山衬托着,再加上蓝天、白云、碧湖…瞬间回到《茜茜公主》世界。其实这座城堡就是波西米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建造的,而在乐迷心中,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瓦格纳的忠实拥趸。

不久前在介绍布鲁克纳时,耳边放着他的《第七交响曲》,仿佛眼前显着阿尔卑斯的夕阳晚景、鼻耳朵间泛着鸟语花香——这无疑是所有古典音乐中最动人、最优美、最悦耳的片段之一。特意关注了这一版指挥是寿长九十的德国指挥家君特·旺德(Gunter Wand,1912~2002)。想必很多人都该感谢这位指挥家,让世界重新认识了布鲁克纳。

Gunter Wand 1912~2002

旺德在世的时候名气并不显赫,远不及卡拉扬和伯恩斯坦,在古典乐迷圈里,甚至熟知祖宾·梅塔和巴伦博伊姆的人,对于旺德的名字也大都会略感生疏;但他的身后名却与日渐隆。这并不是孤证,罗马尼亚指挥家切利比达克也同属这样的类型,我们在《指挥篇里聊指挥》专题中第一个介绍了就是老切利——年轻时,与卡拉扬竞争柏林爱乐指挥失败后,便一生远走世界;直到晚年重返柏林爱乐舞台一战封神,去世后更有人推崇他超越卡拉扬,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老切利与卡拉扬的恩恩怨怨像极了金庸先生笔下的慕容博与萧远山——王图霸业,尽归尘土。置于乐迷朋友,除了感叹天不遂人之外,也只能怪自己糊涂,一边被听那些熟悉的名字画地为牢;一边总抱怨为何与“新大陆”相见恨晚呢!

旺德的录音值得大家入手,甚至有人会这样说出推荐语,“若向地外文明介绍人类,君特·旺德是不二人员。”他年近九十,皮肤滋润如婴儿般白里透红,指挥起来眼睛炯炯有神,十足的“鹤发童颜”,当之无愧的优秀人类形象代表。

旺德1912年出生于德国埃尔伯费尔德(Elberfeld),专业是指挥与钢琴。终其一生,旺德几乎都在德国西部城市科隆度过。1939年,27岁的旺德担任科隆剧院指挥,后来又担任科隆“音乐总监”(General music direktor),也就是既任歌剧院指挥,又任Gurzenich乐队指挥。这个职位他一直担任到1974年,自己62岁时。期间他曾客席指挥过伦敦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曾初次尝试录音,但之后三十年再没有涉猎唱片领域。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NDR Symphony Orchestra),录制了全套的舒伯特和布鲁克纳交响曲。1982年,他以70岁高龄重新担任英国BBC交响乐团和北德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89年,77岁的旺德首次访美,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轰动全美。美国报纸,“旺德指挥芝加哥乐团,整个芝加哥都在谈论旺德!”随即他又远赴波士顿和克利夫兰,与另外两支全美顶级乐团合作。晚年,他为BMG Classic和RCA Victor Red Seal录制了大量作品,主要是布鲁克纳、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的交响曲,都收获货好评。

其实,在六十岁之前,旺德从来没有接触过布鲁克纳,如今他已经是布鲁克纳的权威阐述者了。这跟提过的索尔蒂一样,“五十岁之前,我从来没喜欢过布鲁克纳,那时自己十分钟情马勒。后来一位德国朋友劝我试试布鲁克纳。我在六十二岁那年第一次在自己的意大利住所中研究布鲁克纳 《第七交响曲》。瞬间喜欢上,从此成了布鲁克纳迷”——索尔蒂如是说。布鲁克纳是要人经历半百,等到五六十岁之际才能听懂的作曲家,连大指挥家们都不能例外。布鲁克纳自己也是大器晚成,要等到六十岁时才真正成名。成就自己也是这部《第七交响曲》。

布鲁克纳,1824年生于奥地利安斯费尔登(Ansfelden)。父亲是教师,管理当地教堂唱诗班和管风琴演奏。布鲁克纳为家中长子,早年跟随父亲在教堂唱诗班、学习演奏管风琴。父亲去世后,他来到附近的圣佛罗里按(St.Florian)慈善机构当合唱男童,几年之后在这里担任老师。周末他会去维也纳学作曲,并开始创作,此时作品全部是宗教声乐曲。1855年,布鲁克纳成功申请到林兹(Linz)一个教堂的管风琴职位,一干就是十三年。1868年,他去维也纳音乐院任教,起初只是无薪临时老师,后来升任为教授,但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

在创作方面,布鲁克纳一直都步履维艰。他的作品很少有市场——创作完成即刻上演的机会。多部交响作品都是尘封多年之后才获得首演,有的首演甚至是自己身后事:《第二交响曲》等了二十二年;《第四交响曲》等了十六年;《第五交响曲》等了二十三年;《第六交响曲》等了十六年。布鲁克纳从来没听到过自己的《第五》、《第六交响曲》在舞台上的呈现究竟是怎样场景。

虽然一生创作了十一部交响曲,但布鲁克纳是个极度缺乏自信的作曲家。他在发表《第一交响曲》之前已经写过两部交响作品——自己毁了一部,另一部在手稿上标了“《第0号交响曲》,完全不通顺,只是试做”的字样。在完成后面几部交响作品之后,自信还是没有建立起来,居然允许乐队与指挥临时修改总谱。甚至只要遭遇质疑,都会主动修改自己的作品。所以,如今的布鲁克纳交响曲有诸多版本,究竟那个是原版估计只有上帝才知道。

与布鲁克纳同一时代,维也纳权威乐评爱德华·汉斯力克(Eduard Hanslick,1825~1904)是个极度厌恶德国瓦格纳所谓“现代主义”音乐的勃拉姆斯忠实追随者;而布鲁克纳却是瓦格纳拥趸。顺理成章布鲁克纳成了汉斯力克的活靶子。布鲁克纳每写一部交响曲,汉斯力克就一通连珠炮,弄得作曲家几近崩溃,要进行数月的疗养治疗。当时在维也纳,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是两展对立的大旗,其实两位作曲家之间并无嫌隙,人为造成这种对立是源于所谓的评论。布鲁克纳去世后,勃拉姆斯还赶去葬礼,怎奈年迈履沉,赶到时教堂已经大门紧闭。有人在教堂门口听到勃拉姆斯喃喃自语,“没关系,反正我也快去那个地方了……”第二年,勃拉姆斯与世长辞。

布鲁克纳的偶像是瓦格纳。他第一次接触瓦格纳音乐是在1862年,当时还在林兹任教。身边的一位作曲老师决定排演瓦格纳歌剧《唐豪瑟》(Tannhauser),在跟老师一起研究完总谱后,他立刻被瓦格纳新型作曲法摄去了魂魄——原来音乐还可以这么写!他立即动手创作了《F小调交响乐》和《D小调序曲》,来模仿瓦格纳的创作手法。见到瓦格纳本尊是一年之后的事情,那次布鲁克纳应邀前往慕尼黑参加《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首演。二人一见如故,瓦格纳非常欣赏布鲁克纳的才华,曾公开表示:“布鲁克纳是唯一可以跟贝多芬比肩的交响乐作曲家。”布鲁克纳在见到瓦格纳之后,简直把这位年长自己十一岁的男人奉为神明,据说看完《帕西法尔》后,布鲁克纳激动地跪在瓦格纳脚前,喃喃自语,“啊!大师,我崇拜你!”

《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便是题献给瓦格纳,但这部作品首演非常失败,乐曲演奏一半,听众开始纷纷离场,还有人开始大声玩笑。最后只剩下十几个听众,其中就有听过他课程,后来成为大作曲家的马勒(当时只有十七岁)。

布鲁克纳的成名曲是他的《第七交响曲》。1884年12月30日,由匈牙利指挥家尼基什(Arthur Nikisch,1855~1922)执棒,在莱比锡首演。首演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观众鼓掌十五分钟,尼基什激动地说:“贝多芬之后,再没有任何音乐能达到如此水平……今后,要把推广布鲁克纳音乐作为自己的音乐使命。”随后在慕尼黑这部作品也取得成功。在维也纳,虽然汉斯力克依旧不改讥讽之能,但这次也不得不说,“毫无意外,每一个乐章演奏完,作曲家都被听众呼唤上舞台谢幕四五次——这样的场景,前无古人。”

《第七交响曲》令布鲁克纳名利双收:维也纳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一些实业家决定向他提供固定年金,奥地利政府也向他提供年俸。奥地利皇帝曾给他授勋,在接见他时曾亲切询问还有什么要求。布鲁克纳生性温顺、忠厚,对皇帝陛下说,“只希望评论家汉斯力克停止对他的谩骂攻击。”

名利双收的布鲁克纳随后创作的《第八交响曲》也取得了成功,但他依旧不自信。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听取朋友意见,花了大量时间改写自己曾经的交响曲,结果耽误了《第九交响曲》的创作。《第九交响曲》只留下两百多页的草稿,布鲁克纳就辞世了。去世的当天早晨,他还在伏案创作着自己永远都无法完成的作品。布鲁克纳的葬礼十分隆重,按照本人遗志,遗体被安葬在圣佛里安教堂自己年轻时演奏过的管风琴下面。

《第七交响曲》成为他最受欢迎的交响曲并非偶然。索尔蒂指挥的第一部布鲁克纳就是《第七交响曲》;德奥地区的听众接触布鲁克纳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第七交响曲》,这也算英雄所见略同吧。

《第七交响曲》跟瓦格纳有很大关系。布鲁克纳动手创作这部交响曲始于1881年。到了1883年,得到了瓦格纳病重的消息后,布鲁克纳曾说:“某日回到家,想到大师将不久于人世,心中难免苦闷。于是产生了这个柔板(Adagio)的构思。”事后,人们常把这一乐章叫做“悼念瓦格纳的颂歌”,也是《第七交响曲》中最感人的乐章。

第二乐章一开始先由四把中音号吹出第一主题前半部,接着弦乐齐奏像大江大河奔涌而来。音乐肃穆、庄严、沉重、缓慢,是对瓦格纳之死感到的巨大悲痛和深切怀念。随后原号演奏含糊而黯淡的音节为过渡;随即音乐一转,出现了那段令人联想到阿尔卑斯山的第二主题。这里的旋律温暖、明亮、抒情、柔美,好像在回忆从前的瓦格纳,回忆布瓦二人在德国或奥地利野花遍地、绿草如茵的山区牧场散步、讨论艺术……这段旋律在重复时,加入长笛音色,不但使人联想牧歌短笛,还能让人闻到牧草芳香。只不过略带惆怅的旋律在提醒人们,往事已成追忆……

此乐章中,这段旋律后面至少还出现过一次,但已经变得支离破碎、模糊暗淡,好像暮年的老者记忆画面泛起的黄,直到逐渐消失。那个沉重、肃穆,表示死亡的旋律在本乐章中叶重复出现过两三次,每一次都变的愈发沉痛、忧伤。两个主题反复出现的间隔楚,数次的号角嘹亮、金鼓齐鸣、光辉耀眼,那是在预言瓦格纳的灵魂升入天堂。最后第一主题变得越来越模糊,直到宁静重降人间,像瓦格纳灵魂在与布鲁克纳,与人间尘世道别。

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全篇需要七十分钟左右,单单第二乐章也需要二十多分钟,几乎等于十八世纪时一整首交响曲的篇幅。市面上能找到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少说不下十几个版本,这里推荐旺德、索尔蒂以及被世人神话了的切利比达克版。听完《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想必大家会顺理成章的去听《第八》、《第九交响曲》慢板乐章,它们都是关于“死亡”的思考。这里就不再赘述,因为此篇文稿已经足够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