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860年前后在刚果东边和北边出现的奴隶贸易反而很快地发展,达到灾难性的程度1890年,那些各自为政的邦贾酋长们同蒂波·蒂布的使者郎加一郎加和阿比昂加结盟,以期得到武器,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清朝后期有没有黑人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清朝后期有没有黑人奴(孟格白图人的王国)

清朝后期有没有黑人奴

引言

1860年前后在刚果东边和北边出现的奴隶贸易反而很快地发展,达到灾难性的程度。1890年,那些各自为政的邦贾酋长们同蒂波·蒂布的使者郎加一郎加和阿比昂加结盟,以期得到武器。

孟格白图人的王国

在纳比安巴利漫长执政期间(1815-1860年)的末年,他的许多儿子互争王位,国内大乱。约在1859年,他的长子图巴废黜其父并杀死一个兄弟。纳比安巴利于是将指挥权的标记王锤传给一个叫达克帕腊的青年人。他属韦累河北阿巴朗博人部族,成为纳比安巴利的心腹。约在1860年图巴取代其父的王位,但他几年后败于达克帕腊,并被杀。不久达克帕腊就占领了加达河以北全部国土,建立了马查加人王朝。

1867年图巴的第十三子邦扎或蒙扎继位。他在南加济济(意为在昂加树荫下,昂加是中部非洲一种大梧桐树)修建新宫。他就在那里于1869年接见了德国人施魏因富特。后者是陪同努比亚的商人阿卜德。萨马特来的,邦扎前一年曾授权这个商人垄断象牙的收购。施魏因富特对他称为蒙布图人的这些人所具有的“闪族人风度”和肤色较浅而感到惊异。邦扎同他的五个大臣起草宫廷法令,五大臣是“军火保管大臣、典礼官、仓库总监、内务府总管、负责对外关系的总翻译官”,还有国王的后妃等。

施魏因富特特别欣赏用棕榈树叶柄搭起的王宫大厦,其规模宏大为非洲所罕见:长达五十公尺,宽二十公尺,高十六公尺。约在1870年邦扎进攻达克帕腊,将他杀死,从而达到极盛时期。但1871年后开始出现危机。努比亚商人在距王宫不远(半小时即可到达)的坦加什修建了一个城堡,他们渐有喧宾夺主之势。阿卜德·萨马特被加特一哥普特公司所取代。后者的首领为埃勒一马姚、阿利·阿诺和穆罕默德一阿里。他们很快同邦扎发生争执,就大力帮助孟格白图人和马查加人中的反对王室的人。

1873年邦扎在南加济济遭到其侄纳索戈(所有反对者的领袖)的进攻。邦扎身死,国都被焚。为努比亚人所支持的达克帕腊后嗣尼昂加拉,获得原属邦扎的一大部分土地,定都于纳库蒙多。纳索戈被努比亚人所杀。其弟芒邦加继位,继续与努比亚人激战,但终于在1881年战败,逃亡到博谋坎迪河南其叔阿臧加那里。同一年,即1881年,号称伟大国王的阿臧加接见了意大利探险家卡扎蒂和奥地利人容克尔,其宫廷的富丽堂皇给了两人以深刻的印象。

1882年阿臧加遭到努比亚商人的雇佣军的进攻,被迫向赤道省总督代表阿瓦希·蒙塔塞正式表示降服。他作为俘虏被带往坦加什的城堡,后来他又被埃及势力在中部非洲的最后一个代表埃明帕夏重立为王。埃明帕夏还派人把芒邦加杀掉。1884-1885年马赫迪信徒的叛乱,使孟格白图人地区从猖獗了二十五年的努比亚商人手中解放出来。但约在1890年,又有其他阿拉伯奴隶贩子从斯坦利瀑布地区来到此地。斯坦利给他们开辟了道路。他们到阿鲁维米河和韦累河之间的区域寻找象牙。

1890年,那些各自为政的邦贾酋长们同蒂波·蒂布的使者郎加一郎加和阿比昂加结盟,以期得到武器。后来,只是在那有名的阿拉伯战役中,这些阿拉伯首领们才在比利时军队的压力下销声匿迹了。十八世纪初随着卡曾贝在姆韦鲁湖一带统治的巩固,从大西洋的罗安达港到印度洋非洲沿岸葡萄牙人势力范围北端德尔加多角间,二千八百公里地方的几乎一半都被隆达人所占据。安哥拉的葡萄牙奴隶贩子和姆瓦塔亚姆沃都对这种情况加以利用。

奴隶贩子认为一个有组织的国家比无数小部族更易操纵,从而他们得以不费事的获得奴隶。姆瓦塔亚姆沃则借助于葡萄牙人提供的步枪扩充势力,但仍然避免同白人直接打交道。卡曾贝对拉瑟达医生(1798年)和庞贝罗(1806-1811年)的探险持保留态度,即可以表明这一点。到十九世纪,先是英国的巡逻舰艇,后来各国的海军都在大西洋追捕奴隶贩子的船只。因此船上的奴隶在海上的死亡率大大增加。但在大西洋上持续了三个半世纪的奴隶贸易已临末日。1880年完全绝迹了。

1860年后桑给巴尔和喀土穆奴隶贩子的猖獗

大西洋奴隶贸易虽已绝迹,但在刚果买卖人口的恶行不幸并未结束。1860年前后在刚果东边和北边出现的奴隶贸易反而很快地发展,达到灾难性的程度。这些奴隶贩子在三十年中给刚果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祸害,比大西洋沿岸奴隶贸易(安哥拉比刚果所受损失大得多)在三百年间造成的破坏还要严重。

关于有计划地摧毁整个村落的情况,卡梅伦早已作了令人痛心的描述:“非洲到处在流血······看到这样多过去住着幸福人们的村落现在成为一片废墟,我感到说不出的难过。那些修建村落、耕耘田地的人们到那里去了呢?他们都被捉去当奴隶,或在那些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桑给巴尔的奴隶贩子把现处于坦噶尼喀共和75国境内的地方洗劫一空之后,就由乌季季穿过坦噶尼喀湖进入刚果。

他们在卢阿拉巴河附近的尼安格韦和卡松戈开设了两个大市场。关于1871年7月15日在尼安格韦发生的一次大屠杀,利文斯敦叙述如下:“对赶集的人们进行袭击,这场屠杀使我觉得好像到了地狱······在一天之內就摧毁和烧掉了十七个村庄······造成这场屠杀的原因是想给土著一个下马威,叫他们明白新来的人们多么了不起和如何有力量。”在几年之内马尼马(第一个受害地)、加丹加、洛马米河和伊土里河等整片的地区,都因向桑给巴尔这一个市场提供奴隶而人口大减。

对此斯坦利作了一个使人吃惊的估计:“我们将这笔可怕的账计算一下。阿拉伯人在上述一百十八个村落中共获得三千六百个奴隶。他们为此至少要杀掉二千五百个成年人,而且他们捕捉的奴隶在路途中因绝望和疾病而死去的有一千三百余人。按照这个比例,阿拉伯人五次远征捉获的一万名奴隶,就至少要杀死三万三千人;而且我所看到的拴在那里的奴隶(他们的兄弟、父亲和丈夫都为保卫他们而流血牺牲)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啊······是些体弱的妇女和很小的孩子······为了捉获一个四岁的小孩,就把全家六口人杀掉······”

我们在上文研究阿赞德苏丹国时,已经谈到喀土穆的奴隶贸易在韦累河一带也造成了同样的破坏。施魏因富特于1870年估计,在乌班吉河上游和加扎勒河流域居住的奴隶贩子有二千七百人;被掳获的隶只有三分之一到达目的地。但如果我们看看非洲地图,了解到这些奴隶被驱往红海和阿拉伯半岛要走多远的路程,就可知道,事实上死亡率或许还要超过这个估计。贩运奴隶更多的是走另一条路,即将奴隶驱往乍得湖西南库卡瓦的大市场,然后经过费赞转运到的黎波里和下埃及,而这条路更长,更难走。

欧洲各国领事们的调查已经表明,走尼罗河那条路方便得多,但在十九世纪末却不大使用。因此,刚果在殖民化以前同外部世界的接触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后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奴隶贸易。不论奴隶贩子是欧洲人还是阿拉伯人,他们所干的奴隶贸易对当地社会都起着同样的破坏作用。我们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最初的探险家都异口同声地指出,绝对有必要消除这个侵蚀黑人大陆的毒瘤。这些人的报告加上后来拉维热里主教的传教士的记载等,使利奥波德二世得以用必须废除奴隶制为依据来解释他对刚果的干预。

结语

刚果在殖民化以前同外部世界的接触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后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奴隶贸易。不论奴隶贩子是欧洲人还是阿拉伯人,他们所干的奴隶贸易对当地社会都起着同样的破坏作用。但正像葡萄牙人虔诚传教的动机很快就因奴隶贸易而受到损害那样,利奥波德国王的人道主义宣言也不过是用来掩饰最卑鄙的经济利益而找来的一个现成借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