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的歌曲(生平及音乐贡献)(1)

法国作曲家比才(C.Bizet,1838—1875),1838年10月25闩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一位声乐教师,母亲会弹钢琴,舅舅则是 一位著名歌手兼音乐教育家。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使比才在幼年时就显示了不凡的音乐才能。10岁那年,父母将他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 1857年,比才因获得著名的罗马大奖而赴意大利罗马进修,那时他已写出了他的杰作《C大调交响曲》和独幕歌剧《奇迹医生》。 . 年轻的比才音乐兴趣广泛,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和总谱阅读能力曾使当时的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感到震惊。有一次,比才在阿列威家的音乐会上见到李斯 特,李斯特拿出自己的一首非常难的新作品,并说,除了他自己以外,恐怕只有封·彪罗能弹得出。但是,13岁的比才竟然即席视奏这首乐曲,而且弹得非常之 好。李斯特惊叹道:“本来我以为只有我和彪罗两个人,但是现在出现了第三个,应该说,他是我们当中最年轻、最大胆和最辉煌的能手!” 在罗马学习期间,比才认定自己的音乐前途在于歌剧创作。1861年回巴黎后,他继续从事欧剧等大型作品的创作。从1863年起,他的歌剧《采珍珠者》、 《培尔兹城的美丽姑娘》和《扎米雷》相继上演。1872年,比才应约为都德的话剧《阿莱城姑娘》配乐。话剧的上演并不成功,但比才的配乐却以组曲形式流传 至今,并被公认为是一部杰作。在这部作品中,比才以鲜明的音乐色彩描写了法国南部农村的生活,成功地烘托出剧中人的悲剧性结局,加强了话剧的戏剧力量。这 部作品特别显示出比才在配器方面的清新风格。 歌剧《卡门)是比才创作的顶峰。这部作品作于1874年,是比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歌剧无论是在现实主义的深度上,在戏剧表现的力量上,还是在弘扬真正 的民主精神上,都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卡门》剧情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比才把社会底层人物——烟草女工和士兵推上了法国歌剧舞台,音乐与剧情构成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丰富而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现了五彩缤纷的生活画卷,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卡门》的创作突破了法国喜歌剧的格局,力求体现现实王义原 则,在音乐方面强调了剧情发展的对比和力度,作品生动、灵活,极富感染力。歌剧《卡门》标志着法国现实主义歌剧的诞生。 《卡门》是比才最优秀的作品,然而这部歌剧在1875年3月3日在巴黎首演时,观众的反应却十分冷淡。这使比才痛苦万分,据说当晚他在巴黎冷清的街道上绝 望地徘徊了一整夜,此后一直情绪消沉。同年6月2日,比才由于心脏病猝发不幸逝世,终年37岁。不久之后,《卡门》在各地陆续上演,才,获得巨大的成功, 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歌剧之一,然而比才却因无法分享这份欣慰而抱憾长眠了。 比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作曲家。他的歌剧音乐把浓郁的民族色彩,动人心弦的戏剧矛盾冲突,个性鲜明的音乐语言,富有表现力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喜歌剧传统的 表现方法熔于一炉,这使他的歌剧艺术成为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德国哲学家尼釆曾赞誉比才是“地中海艺术的太阳”。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的《卡门》(Carmen,1875)是1875年的作品,它既区别于比才自己的前期作品,也从19世纪下半叶众多的法 国歌剧中脱颖而出。《卡门》所显示的现实主义倾向不仅在当时的法国歌剧界非同寻常,对19世纪末叶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东欧、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歌剧也产生 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卡门》至今仍是西方歌剧史中最受欢迎的几部歌剧之一。 比才的音乐启蒙来自他的双亲,少年时期显露的音乐天分使他1848年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在校期间写作《第一交响曲》(1855,这部作品到1935 年才首演)并受到古诺的教益和影响。1856年参加奥芬巴赫在“巴黎滑稽剧院”举行的独幕轻歌剧创作比赛,获奖并于次年赴罗马进修。比才的早期作品受到罗 西尼、唐尼采蒂威尔第歌剧的熏陶,对意大利流畅的旋律风格十分倾心,在罗马时写的《唐•普罗科皮奥》(Don Procopio,1858~1859)又显示出古诺、奥芬巴赫的抒情歌剧与轻歌剧的影响,而回国后写的多幕歌剧《采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1863)、《帕斯的漂亮待嫁女》(La Joie Fille de Perth,1867)却被舆论界指责为模仿瓦格纳和威尔第,它们实际存留着梅耶贝尔大歌剧的夸张浮华时尚。直到1872年比才为法国作家都德的话剧《阿 莱城姑娘》(L’Arlesienne)写配乐时,才真正显示出他自己音乐的独特魅力。这部戏剧的主题与《卡门》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以男女主人公不同生 活方式和观念的矛盾冲突作为戏剧的重心,同年比才选用此剧的配乐编辑了第一组曲(第2组曲由欧内斯特•吉罗1876年选编)。简洁明晰、色彩绚丽是这部管 弦乐作品突出的特征。 在比才为轻歌剧院、喜歌剧院及抒情剧院等各巴黎剧院写作的28部舞台作品中,包括早年的独幕喜歌剧《医生之家》(La Maison duDocteur,?)、获奖的独幕轻歌剧《米拉克尔博士》(Le Docteur Miracle,1857)及未上演的《伊万四世》(lvan Ⅳ,1862)在内,以最后一部《卡门》为其中最杰出的歌剧作品,它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Opera—Comique),但比才在3个月后就病逝了。 四幕歌剧《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小说《嘉尔曼》,但歌剧比原作的名声要大得多,就像威尔第的《茶花女》(1853)将小仲马的作品、《奥赛罗》 (1886)将莎士比亚原作中的人物赋予了新生命一样。比才曾极为赞赏威尔第歌剧激昂和坚强的气质,认为威尔第为歌剧艺术增添了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也 正是比才所追求并通过《卡门》所达到的境界。 比才的《卡门》像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学”,他用音乐鲜明地刻画出性格相异的人物形象:吉卜赛女郎卡门和农村出身的小军士霍塞(Don Jose),围绕在他们两人身边的善良而质朴的米凯埃拉(Micaela)、斗牛士埃斯卡米洛(Escamillo)、走私贩朋友们,以及烟草女工、士 兵、孩童等生动群像。比才将这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卡通人物搬上歌剧舞台,使他们各自的性格和真实的生活情境栩栩如生。卡门与霍塞这对从出身经历到生活观念 都不相同的青年人,从一时的激情、彼此间情感与意识的隔阂到无法弥补的决裂,最终以凶杀结束的爱情悲剧过程,被比才以色彩浓烈而又极其精练的音乐手段陈述 得令人心悦诚服。 当时艺术界对与法国相异习俗的浓厚兴趣体现在梅里美的小说中,比才也受其影响,但作曲家笔下的《卡门》已经与原作有不少区别,地方民族风格的模仿也是与刻 画歌剧人物特征紧密相连。比才用纯粹西班牙风格的音调、节奏来刻画卡门这个热情坦率、酷爱自由、敢作敢当的吉卜赛女郎,包括专为卡门设计的“哈巴涅拉” (Habanera,1幕5曲)、突出响板节奏的“赛规迪亚舞曲”(Seguidilla,1幕10曲)或欢快洒脱的“吉卜赛歌曲”(Gypsy song,2幕12曲),以及卡门每次出场时与霍塞或女伴的对话、重唱。乡村姑娘米凯埃拉(1幕2、7曲,3幕22曲)是由比才和歌剧脚本作者加上去的新 角色,作曲家充满同情地赋予米凯埃拉以温柔平和的气质,以近似抒情歌剧的风格强调霍塞原本所属的生活环境,闭塞保守但安静平稳,与浪迹天涯豪放不羁的卡门 形成绝然的对比。在比才看来霍塞完全是被卡门诱惑而越出了生活常轨,因此带来了悲剧的结果,这和《阿莱城姑娘》的结论是一致的。比才还将西班牙典型的“斗 牛士”及与之相配的风格性歌曲贯穿在歌剧的重要环节中,这和他着意于烟草女工或走私贩生活场景(Quantau douanier,3幕21曲)的描画是同一目的,要使歌剧情境更加真实,色调更加浓艳和丰富多彩。 比才继承意大利法国歌剧的优秀传统,以流畅悦耳的歌唱旋律为主导,在此前提下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创新。《卡门》的歌剧结构依旧按传统的分曲方式,但在分曲内部注意将情节与动作衔接在一个场面里,同时借鉴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手法和丰富的管弦乐技巧,象征着卡门与霍塞间爱情不祥的动机渗透并控制着全剧。 下例是《卡门》序曲倒数28—19小节。

这部歌剧以其大胆新鲜的题材和独特生动的风格,猛烈地冲击了当时的法国歌剧界,并从此赢得广大听众经久不衰的喜爱。 • 比才的创作中还有交响曲(包括后来发现的他17岁时写的《c大调交响曲》),这些作品虽然也显示了比才清晰明快的音乐风格,但成就与影响不能与他的《卡门》相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