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说“早起口苦”,还总是长痤疮,心里烦躁,睡不好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胃火炽盛会口干口苦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胃火炽盛会口干口苦吗(早晨起床口苦肝火旺)

胃火炽盛会口干口苦吗

最近很多人说“早起口苦”,还总是长痤疮,心里烦躁,睡不好觉。

口苦不离肝胆脾胃,但是最常见的,一定是肝。

有肝火

多数人都是肝火旺导致的口苦,《黄帝内经》中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这样的人不仅口苦,嘴里还干,嗓子也干;张开嘴一看,舌质红,舌苔上有薄薄的一层黄色;有的人还会感觉眼睛干涩、发红,看东西模糊;晚上睡不好,容易做梦,或者噩梦连连。

那么这种情况,就需要“降肝火”了。回想下自己是不是平时总心烦,脾气急躁,或者抑郁爱叹气,胁肋部不舒服甚至疼痛?这样的人你记住,你就是肝胆郁热,肝疏泄失职,紧接着肝胆不和,胆汁往外溢泄,不循常道,胆汁之气跟着肝火往上走,到了嘴里就形成了口苦。

怎么办?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或者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车前子组成。

一个“胆”字奠定了它的药性基础,它是苦寒的,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滋肝血、益胆汁、降肝胆之热;黄芩、栀子都能清火解毒,配合龙胆草清热燥湿。

肝胆里的热怎么清出去呢?用泽泻、木通、车前子,这三味药可以把湿热引下去,从小便里排出去。然后还得保养一番吧?生地、当归都能养肝,当然,用苦寒药清肝,恐抑其生发之气,故又用柴胡疏肝升阳,畅肝经之气,引众药归肝经。

这样一来,身体里清清爽爽,肝胆调和,嘴里也不会苦了。

龙胆泻肝汤有两方面的功效。一个,是治疗肝胆实火上炎之证。就是咱们上面说得头痛、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第二个,就是肝经湿热下注证。主要表现,就是阴肿、阴痒、筋肉痿弱、小便不利、女子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有力。

有胃热

胃热引起的口苦怎么分辨呢?很简单,肯定会伴有胃部症状:

胃脘灼痛,有种恶心想吐的感觉;牙龈肿痛,嘴里有异味,比较爱吃凉的;食欲旺盛,刚吃完没多久又饿了,又容易出现便秘;胃火过盛,则会对口腔进行熏蒸的作用,水分过分的蒸发,就会导致口干。

这样的人要注意调整饮食了,多吃黄绿色的蔬菜和时令水果,少吃辛辣油腻食物以免进一步加重胃火,可尝试这个食疗方:黄连1g,苏叶5g,开水泡服。

胃火大,口苦、口干、口臭的人也可以吃点牛黄清胃丸或者黄连上清丸,但不要常吃。

肝肾阴虚

还有一种口苦的情况是肝肾阴虚导致的,除了感觉口苦,口干更明显。肝肾阴虚由于津液不足,导致口燥咽干,而且还会伴有明显的肾阴不足的症状:

1、头晕目眩、潮热盗汗、耳鸣;

2、身体烦热,舌红少苔;

3、还会感觉腰膝酸软,睡觉不踏实;

这种情况不是特别常见,但符合这类状况,需要从滋肝补肾阴的角度去调理,肝肾不虚了,津液充足了,肝气得到滋养了,口苦口干就会消失了。送你一个方法:知柏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等于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滋阴的知母和清热的黄柏。知柏地黄丸里有知母,丹皮,泽泻,茯苓,山茱萸,山药,怀牛膝,能看出这个成分一部分是滋阴养肾精,熟地黄生精填髓,补肾益阴,为君药;以“肝肾同源”为理念,取山茱萸为臣药,可补养肝肾;山药有健运脾气、滋补脾阴之功,亦有固肾之势,与山茱萸合用共为臣药。知柏地黄丸是以补为主,实现肝肾脾三阴共调。

肝郁肾虚

还有一种叫做肝郁肾虚。这个原因被大多数人忽略了,什么叫肝郁肾虚?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存在肝郁的情况,时间长了化热伤阴,除了口苦,还会伴有这样的症状:

口涩、头晕目眩,胁肋部位感觉闷闷的;心烦失眠、燥热、腰膝酸软;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既有肝郁的症状,又有肾阴不足的表现?实际上就是两种问题纠缠到一起了。

一般用这个方子来解: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编》)。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白芍、栀子、酸枣仁、当归、柴胡。

这个方子既能滋阴养血,又能清热疏肝,用来调理这个问题再合适不过了。

还有一种造成口苦的病机不在肝,而是在心。心火上炎,也会导致口苦,还伴有心悸、心慌或者心前区不舒服、热扰心神睡眠不安稳的表现,这类情况可以用中成药牛黄清心丸。

特别提醒,中医方剂不能盲目使用,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健康科普##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