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晚上,最近很火的电视剧《都挺好》大结局了,网上很多网友大呼:看哭了,特别是患了老年痴呆的苏大强,连女儿是谁都不记得了,却还念着攒钱给女儿买习题集,真的太值得哭了吧。
也有很多人感叹:苏明成这样会对妹妹暴力出手的人、苏大强这样自私又作的父亲都成功“洗白”了。
电视剧的美好之处,在于总能给观众一个满意的结局。
这部剧当初火,是因为太真实了。不管是不知不觉“啃老”的苏明成、重男轻女的赵美兰、胆小怕事的苏大强,甚至从小被不公平对待的苏明玉,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影子。
只是,生活不是电视剧,生活没有那么多“洗白”的机会。对待父母兄弟也好,对待妻子孩子也好,不好好珍惜,留下的就只剩遗憾和永不能愈合的痛了。
电视剧中,大家可以把那些伤害当作没有发生过,但现实生活中,遗憾和伤痛,是永远洗不白的。
2电视剧中,得知自己患病的苏大强对明玉说:你上班这么忙,如果我将来傻了,你把我送去养老院吧,或者找条大铁链子,把我绑在屋里。
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父母们从不介意委屈自己。
每次我跟家里视频,我爸是“家里挺好的,你在外面忙吧,别担心”,我妈就是“我每天都跟朋友去广场上跳舞,一点都不闷。”视频电话里的他们永远都是金刚不坏,百毒不侵之身,好像永远都不会老。
有个读者曾跟我讲过他的故事,在和堂哥聊微信的时候,他听说父亲的胳膊前几天摔断了,可昨天通电话的时候,父母却跟他只字未提。
他火急火燎拨通父亲的电话,忍住哽咽问父亲在干嘛。父亲有些迟缓,却用一种尽力让他感觉一切都很正常的语气,说在和邻居们打扑克。然后以不要坏了他的好牌运为由,急匆匆挂了电话。
读者说,父亲那种害怕他听出来,而强忍着疼痛的哽咽声,让他心里十分难受,忍不住放声大哭。
为人父母的,都是“大骗子”。
他们总是尽力地把孩子往外推,看着孩子越飞越高,他们拥有成就感的同时,也获得一份失落。只是他们选择“懂事”,把自己那份想要陪伴的“私心”深深埋藏,自己默默守着一份孤单与冷清,然后在电话中告诉你“我很好”,让你飞得更远,更安心。
3有句话我们都无比熟悉“哪天我要是瘫了,不上不下的,宁愿死,也不能耽误了孩子去。”父母们不怕死,却怕生病,特别是离不开人照顾的病,因为会给你添麻烦。
张泉灵在曾谈起的过一段采访,她采访一位独居的老奶奶,在这位老奶奶的身上闻到一种特别的“老人味”。张泉灵问“奶奶,您多久洗一次澡啊?”奶奶犹豫了一会儿说:“我啊,尽量不洗澡。”张泉灵问:“为什么?”老奶奶回答:“我这个年龄,一个人住,洗澡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万一摔倒了,死了倒还好,摔瘫了,孩子的后半辈子就都耽误了。”
在湖北京山县等农村,老人们之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只要满足年龄在7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得了无法治愈的疾病这样几个条件,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自杀就是“明智的选择”。而即便是自杀他们也处处为子女着想,他们通常不会在家自杀,而是选择荒坡、河沟,帮子女避嫌……
中国的父母总是这样,他们“太懂事”了,好像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而活,对他们来说,自己的一生只有两种模式:在线、隐身。
当他们还有能力的时候,就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给你,告诉你:我们在。当他们老了,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付出的时候,为了不给你添麻烦,他们隐身,淡去自己的身影,将自己缩小到不能再小。
4《奇葩说》有一集,讨论的是:父母提出要去养老院,我们到底该不该支持?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当然是要支持啊,父母为子女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提出个需求,想和老伙伴们去养老院,做儿女的当然应该支持,我们平时上班忙,养老院有更好的看护,也许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后来马薇薇讲述了她自己的故事,她在北京工作,跟朋友合租一套房子。她爸妈来北京看她时候,宁愿住酒店,也不住她家。父母说:“我家薇薇从小就不习惯跟别人一起住,如果这次我们住了她家,那其他人的父母来了也都会住她家,薇薇会被烦死的。我们不住她家,我们住酒店。”
正如马薇薇所说的,不要低估父母怕拖累你,所能承受的那些苦。可是这种“懂事”,这种真心,我们就这么受了吗?就这么觉得坦然无愧吗?
为人子女,最大的不懂事,是任由父母懂事。为了孩子能够更好,他们总是把最糟的让自己承受,可是真正该怪的,究竟是他们“太懂事”,还是我们太不懂事呢?
5电视剧里的遗憾,可以靠一个伟大的编剧去弥补,现实生活却不能。
有句话说:不要太相信来日方长,其实家庭生活里,拖延会把一切家人的温情磨没,有些东西,过了就是过了,无法挽回就是无法挽回。
对待父母家人啊,就像是在一间黑暗的房子里洗衣服,你可以偷懒,你也可以假装搓洗几下;你也可以认真地一遍一遍地洗,没人监督你,全靠自觉。突然有一天,灯亮了,你会发现,认真洗的那件衣服很干净,你会特别的开心。
电视剧已经结束了,我们的生活仍将继续,希望我们都可以如剧中的主人公一样,及早学会珍惜,让生活少些遗憾。
今 / 日 / 互 / 撩
哪个瞬间你感觉到家人的重要?
图片大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