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了漫漫长征。踏上长征路的福建子弟兵,主要分布在红一、三、五、八、九等兵团及中央军委纵队,人数在3万左右。其中,红一军团二师政委刘亚楼、四团政委杨成武、红六团政委王集成等人,指挥所在部队任开路先锋,在突破一道道封锁线中发挥了尖兵的作用。

长征中的标志性的转折点(福建子弟打头阵)(1)

突破一、二道封锁线

由于地方军阀与蒋介石貌合神离,不愿为蒋介石卖命,粤系军阀陈济棠履行了与中共的秘密协定,使红军顺利地通过第一道封锁线,并运送了1200箱步枪子弹给红军。10月27号,由于陈济棠没有履行堵截命令,使中央红军顺利突破由湖南军阀何键部队防御的第二道封锁线。

长征中的标志性的转折点(福建子弟打头阵)(2)

眼看两道封锁线被迅速突破,蒋介石十分恼火。11月12号,蒋介石任命何键为“剿匪军”总司令,将薛岳和周浑元所部共9个师的中央军划归何键统一指挥,并与何键辖下的刘建绪、李云杰、李韫珩三部组成五路军,追剿红军;并在粤汉铁路湖南境内设立了第三道封锁线。

福建子弟任长征前卫

为了完成掩护中央纵队的任务,刘亚楼、陈光命令红四团昼夜兼程,不惜一切代价抢占位于湖南娄底的九峰山。红五、六团则向九峰山南侧茶岭进发。在杨成武的率领下,红四团冒雨夜袭九峰山,赶在敌人之前占领了制高点。第二天,红四团与敌军展开激战,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掩护中央纵队和九军团等后续部队从九峰山以北安全通过。至此,蒋介石设下的第三道封锁线也被红军突破。

长征中的标志性的转折点(福建子弟打头阵)(3)

(《湘江·1934》 油画作品)

蒋介石气急败坏,又调集40万大军,在湖南全州、界首、灌阳及湘水沿线“铁三角”之间布防,构筑起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湘江地域。道州是通往湘江的咽喉要地,刘亚楼率军抢占道州,架起浮桥掩护中央纵队渡河。随后,红四团先行渡过湘江,抢占界首,控制制高点,为部队西进打开了通道。

长征中的标志性的转折点(福建子弟打头阵)(4)

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巡视员 钟健英:

天上有几十架飞机轰炸侦察,地上有几长征中的标志性的转折点(福建子弟打头阵)(5)十万部队围追堵截,这就是红军长征所处的艰难境地。在此情境下,红军必须突破道道关口,冲破条条封锁线,福建子弟兵最为集中的红一军团担任着长征前卫的重任,前卫就是整支部队的先锋。常言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在突破封锁线的攻坚战斗中,总有英勇善战的福建子弟兵勇往直前的身影,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开辟了长征前行的道路。

长征中的标志性的转折点(福建子弟打头阵)(6)

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福建新闻广播

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联合推出百集革命历史印象志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长征中的标志性的转折点(福建子弟打头阵)(7)

如何收听

长征中的标志性的转折点(福建子弟打头阵)(8)关注FM1036福建新闻广播

调频FM103.6每晚23:00

通过蜻蜓FM、喜马拉雅、海博TV APP收听

长征中的标志性的转折点(福建子弟打头阵)(9)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