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前来湛江参加中国海博会的“蛟龙”号潜航员齐海滨透过飞机舷窗俯瞰雷州半岛时,到过马里亚纳海沟、遍览世界“海景”的他也不由得惊叹道:湛江海岸线挺长的,海洋气息很浓。

湛江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相望,三面环海,可谓一座被大海紧紧揽入怀中的城市。从远古石器时代的遂溪鲤鱼墩、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到改革开放后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再到如今被国家列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广袤的海洋孕育了这座城市独具魅力的文明。

海洋是湛江与生俱来的文化“胎记”,连接着这里传承千年的文明;海洋也是流淌在湛江身上的血液,生生不息,塑造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湛江有哪些地理文化(海洋湛江的文化)(1)

位于遂溪县江洪镇的仙群岛又称边群岛,环岛沙滩约4公里长,宛如仙女肩上披着的玉带。

湛江有哪些地理文化(海洋湛江的文化)(2)

遂溪县古窑址达20多处,年代上至唐代下至清代。这些古窑址连片成群绵延长度二十里,沿海岸陶瓷残件堆积层有的厚度达2米多,可见,这一带当年陶瓷生产和外销的兴旺景象。遂溪古窑址成为了湛江市“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源。

靠海“吃海” 千年传承

海洋,给湛江带来了今天独有的文化面貌;海洋,也镌刻下这座城市从远古一路走来的文化印记。

千百年来,湛江人靠海吃海。约8000年前,雷州半岛远古人类吃海鲜的痕迹至今存留在遂溪的鲤鱼墩:毛蚶、牡蛎和网坠、石锤等工具;在东海岛东头山村,有一座兴建于元末明初、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天后宫,庙内现有一块400多年历史的鲸鱼骨头,是“镇庙之宝”;在近代广州湾时期的明信片中,还留下了湛江渔民将捕捞的鲸鱼拖上海岸的照片。

位于东海之滨的硇洲岛上,有一座津前天后宫,供奉着岛民心中的海神妈祖。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期,人们就用占卜用具选出12位福主(家庭敬祀代表),按顺序排列,每个福主负责供奉妈祖一个月——这就是硇洲供奉妈祖的独特方式,也是这个海中小岛众多百姓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图腾。

在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坐落着不少雷州风格的“龙角”和闽南风格的“燕尾”屋脊翘角造型并存的古民居。“雷州半岛的居民大都是历史上闽南移民和本地百越原住民融合的后代,这里的民居建筑就体现了‘混合型’海洋文化的特点。”市博物馆原馆长陈志坚说,在麻章的古村落,各式建筑艺术极具海洋文化特色:四合屋、“三山”墙、龙脊房梁……

在湛江,富有“海味”的不只是建筑艺术,还有民俗风情。“早年因雷州半岛人害怕海洋风浪,所以大都崇拜雷神、祈求能与雷神对话。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用以敬畏神灵,驱逐邪恶的傩舞。”麻章区傩文化研究会会长彭锦春说。

湛江的民俗与海洋文化相伴而生,融合各地的特色,至今早已难分彼此。正是这样的融合和演变,才共同创造形成了诸如雷州石狗、人龙舞、鲸鱼“崇拜”、傩舞等富有海洋特色的湛江文化习俗。

傍海而生 因港而兴

熟悉、热爱湛江的人,会亲切地唤其为“港城”。这个名字,便是海洋给这座傍海而生、因港而兴的城市最好的文化馈赠。

历史上,每一座伟大城市的背后,通常都有一个伟大的港口。港口,便是湛江人在新世纪重新认识、重现发现海洋收获的厚礼。从古至今,湛江正是凭借着天赐良港,从农耕时代逐步走向了商业繁荣的城市生活。

自从有了港口,城市才开始在雷州半岛产生雏形。西汉时期,雷州半岛古港就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桥头堡,徐闻至今留有大量“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到1956年建成现代化港口,湛江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集市、每一片灯火,都是由港口浇灌而生长,“港城”因此而得名。

1956年5月1日,礼炮在湛江湾内响起,这一天,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港口在湛江诞生。上个世纪,湛江港在国内成为港口的代表,说起湛江,国人几乎都会提到课本上的湛江港。1984年,湛江跻身于全国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如今,湛江已被列为国家“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

回顾历史,港口一直在主宰着湛江的命运,也刻画着其文化发展脉络——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最早的繁华,至今,雷州半岛出土的大量汉砖、瓦片、瓦当等,是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最好文化印证。

曾有“小香港”之称的广州湾虽然只有短暂的繁华,但其文化魅力至今还吸引着海内外学者研究、发掘,位于赤坎三民路的广州湾民俗文化馆迎来一个个历史爱好者的足迹;改革开放后,雷州文化“异军突起”,在近年更是成为继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之后的岭南第四大文化,这背后,离不开湛江港口振兴带动文化振兴的“功劳”。

生生不息 和谐共存

闹市区海鲜大排档遍布,商业广场上矗立着人龙舞雕塑,机场主题建筑上是海浪波纹,奥体中心是别具一格的“海贝”造型,沿海乡村的天后宫里供奉着海神妈祖,星级酒店和城市地标是风帆造型……今天,到访湛江的人都能看到这样“海味”十足的城市风景。几天前在这里举行的中国海博会,更是掀起一场海洋“风暴”,举世瞩目。

穿越千年,傍海而生的湛江人认识到,“靠海吃海”不能竭泽而渔,而是要学会与海洋和谐共存,这种意识已经融入他们的文化血液中,成为正在湛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最有力的群众根基。

自古以来,湛江就有“川泽非时不入网罟”的传统。“过去出海打鱼不分时节,后来鱼越来越少,于是我们在鱼类产卵期,自发地停止捕鱼。”雷州半岛一位67岁的老渔民陈伯说,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渔民们自发将渔网的网眼扩大,让小鱼苗继续生长。

南三岛本是10个孤岛,岛民常年要和潮沙风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他们不畏困难,垒起了46公里的海堤,完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人工联岛,还在沙地种下了3500万株木麻黄树。“绿色长城”感动了大师关山月,并留下了国画作品《绿色长城》。

海滨浴场如今已经成为成了湛江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出现在对外城市旅游推介会上,也出现在央视天气预报的湛江“背景图”中。作为国内罕有的市区配备双海滨浴场的城市,金沙湾海滨浴场和渔港公园海滨浴场已成为国际龙舟赛、湛江海洋周等亲海活动的舞台,群众在此亲近大海,海洋环保意识潜移默化中形成。

还海于民的港湾清障运动、串起延绵33公里黄金海岸线的广州湾大道,“五岛一湾”旅游线路的开发,无不让市民和游客零距离亲海观海,感受湛江作为海湾城市的魅力。

在这里,中华白海豚、文昌鱼、中国鲎等保护动物在海洋里尽情畅游;在这里,珊瑚礁、海底草场等保持着它们完整的面貌,海洋生态系统得到了有力保护;在这里,红嘴鸥在辽阔的海面上迎着海风展翅高飞,红树林茁壮成长并像卫士一样保护着这片美丽的港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