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京山老王

京山与荆门方言(有趣的京山三阳方言)(1)

三阳镇地处万山丛中,过去不通公路,很偏僻。据说那时很多三阳人一辈子都没去过京山城。

大部分京山人的祖先,都是明朝初年从江西迁徙来的。三阳更是如此,这里有几个大姓,谢氏、韩氏、刘氏等,原居地都在江西,他们修族谱时候,和江西的家族联系上,追溯到源头。江西人来三阳后,由于地域的封闭,使得一代代后人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

京山与荆门方言(有趣的京山三阳方言)(2)

举几个例子说明。

母舅。母亲的兄弟,其他地方人称为舅伯或者舅舅。三阳人不这么称呼,他们称呼为母舅。舅舅当然是母亲这边的亲戚,这是一个古称,现在人不这么叫了,但还是保留在三阳人的口语中。

老舅。三阳人称妻子的兄和弟为老舅。京山其他地方,称妻子的兄长为舅倌哥,弟弟为舅佬弟。唯有三阳称老舅,这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口语,有明清白话小说为证。

《儒林外史》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其中写到落魄教书先生周进,被东家辞退,生活无着,他的姐夫为他找出路。书中写到:

一日,他姊丈金有余来看他,劝道:“老舅,莫怪我说你:这读书求功名的事,料想也是难了!人生世上,难得的是这碗现成饭,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几时?我如今同了几个大本钱的人到省城去买卖,差一个记帐的人,你不如同我们去走走;你又孤身一人,在客伙内,还是少了你吃的、穿的?”

周进是金有余妻子的兄弟,金便叫他“老舅”,三阳人如今也是这样叫法。

下昼。三阳人称下午接近晚间的时段为下昼,发“哈昼”的音,这也是古汉语,在多部古代小说有出现。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下昼时节,是有一个湖州姓吕的客人叫我的船过渡。"

《西游补》第十一回:"今日下昼,陈先生在我饮虹台上搬戏饮酒,为你这样细事,要我戏文也不看得。"

下昼,客家话、广州话、潮州话也说,也是下午的意思。

先偏侬。三阳人很讲客气,吃饭时有人来,要让饭。若是来人已经吃过了,主人自己继续吃饭。这时候就会客气道:“不好意思我先偏侬!”

偏也是古汉语,是吃的意思。查辞海得知,偏有一种意思是谦辞,向人称自己已经用过茶饭等 :我偏过了,您请吃吧。

。三阳人习惯把椅子、板凳称作“位”,有客来,喊人拿板凳来,会这样喊:“搬一把位来!”

位,也是古人说的语言,意思是所在和所占的地方,常用的词语有:在位、就位,位高权重等。称板凳是位,简洁形象,板凳者,屁股所占的位置,那不是位是啥?

别处人初到三阳,不知道位就是板凳。有个朋友胡哥,有一回到三阳钓鱼,水库老板反复询问他“你有冇得位?”,胡哥没听懂,误以为老板不愿意别人来钓了他的鱼,说别人“冇得味”。

正在心里犯嘀咕时,老板递给他一把靠背椅子,胡哥这才弄明白了,老板是关心他带了坐的凳子没有,如果没带,老板好去拿。

京山与荆门方言(有趣的京山三阳方言)(3)

。常听到三阳人的手机通话:“你在哪个场?我开车来接你哈。”意思是,你这时候在什么地方,我来接你。

场,是场地、场所的意思,原意指农家翻晒粮食的地方。场在方言中的广泛使用,说明三阳地区长久以来就是农耕社会,门前的禾场是人们经常活动的地方。

三阳话还有些虽然不是古汉语,但也颇具地方特色,很有味道的。

抹灰。过去,京山方言称洗澡为抹汗,三阳人则称为抹灰,更有趣。看来三阳人很讲卫生,洗澡不仅是抹掉汗水,还要把灰尘一扫光。

三阳人的口头禅,有两句骂人或调侃人的话。一句是“掉拨浪盖子的”,外地人绝对听不懂。所谓拨浪盖子,就是头盖骨,形状象拨浪鼓,不知道三阳人是怎么知道的。骂人掉拨浪盖子,就是咒人死,一个人的头盖骨都没了,不死还能活么?这和别处人骂砍头抽筋、短阳寿,是一个意思。

还有一句是骂人话是“黄㸺”,这是骂女人的话,黄色㸺牛的意思,㸺牛就是母牛。别处人骂女人,是骂作堂客、贱人等,港片里骂女人为“三八”。三阳人骂女人是动物,是不是很古怪咧?三阳人骂女人还分年龄大小,老年女人是老黄㸺,小女孩为黄㸺秧子,有趣。

不过,上面两句,也不都是在骂人。若是黑着脸骂,是真骂人;若是笑脸骂,就有调侃甚至欣赏的意味,和北方人口头禅“这小子”、“这狗日”的类似。

咀嚼三阳的特色方言,很好玩,有时候会忍俊不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