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一个帖子里面回了一句话,说:“双缝实验是个思想实验,还没有人做成功过。”结果传统喷子走后,来了不少理智喷。但我又懒得在每个人后面发个几千字的科普,关键给每个人回复一样的内容显得会跟喷子一样傻,所以就先写下这篇科普,给大家介绍下双缝干涉吧。

其实理智喷的关注点就是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双缝实验是在历史上有人做过的,这就带出来一点曼德拉效应的恐怖感了。这实验要说没人做过,也不能说不对,因为在双缝实验被提出来之前,确实有人做过,19世纪初,托马斯·杨发表了一篇论文,《物理光学的相关实验与计算》(Experiments and Calculations Relative to Physical Optics),详细阐述这些实验结果。托马斯杨用一束光垂直照射双缝,结果双缝后面展现出了干涉条纹,这一实验,在中学物理或者小学自然课堂上很容易复现,这也是人们觉得双缝实验有人做过的直接原因。

我们先说双缝实验是什么吧:

1)取一个电子或者一个光子,通过两条仅容一列电子或者一列光子通过的双缝,其自身可以与自身产生干涉条纹。此时该电子或者该光子展现出波动性。

2)如果在这个电子或者光子通过其中一条狭缝时,使用传感器对其进行捕捉,那么传感器上会捕捉到粒子态的光子或者电子,而且,另一条缝中,也会有一个光子或者电子以粒子态通过,表现出粒子性。

3)如果从放射源射出这个光子或者电子后,在其抵达双缝之前,在双缝的一侧狭缝处布置传感器,那么这个光子或者电子呈现出粒子性。反之,如果提前布置好传感器,在射出光子或者电子之后,在其抵达传感器之前撤掉传感器,那么,光子和电子会呈现波动性。也就是说,在射出电子或者光子的时候,它“本应该”表现出的粒子性或者波动性会因为你之后的动作而随时转变,这证明了“现在”“过去”“将来”之间没有顺序关系。

因为直到今天,我们不可能操作单个的光子或者电子,更不可能造出一个只能容许一个光子或者电子通过的狭缝,更更不可能造出判断光子和电子是粒子性还是波动性的传感器,所以,这个实验必然在今天没有任何人做过。说这个实验有人做过的,只能是像托马斯杨那样,用一束光照射一个双缝,从后面观察干涉条纹。

或者说,这个现象也证实了,曼德拉效应也不可能存在,双缝实验的奇怪记忆,只能是人们混淆了两个实验的名字,将一个普通光学实验和量子力学的思想实验混淆在一起,才形成了现在的结论。

双缝干涉是思想实验吗(关于著名的思想实验双缝干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