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师表》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武侯集》。

人物生平

躬耕陇亩、隆中对策、初出茅庐、赤壁斗智、定鼎荆益、先主托孤、北伐中原、病重而逝、身后之事。

作者典故

蜀主八剑、相关发明、孔明择妇、吝于宽赦、人格魅力、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1.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2.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3.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4.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5.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6.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7.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著想
  8. 诸葛亮招亲——才重於貌
  9.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10.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11.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12.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13.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14.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15.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16.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17.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18.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19.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20.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21.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22.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23.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4.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军事发明

出师表文言现象归纳总结(出师表知识梳理一览表)(1)

作品简介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文章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表(古文体)

表: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名家评论

南宋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清丘维屏:“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

创作背景

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字音

崩殂(cú)、疲弊(pí bì)、陟(zhì)、臧否(pǐ)、遗(wèi)、裨(bì)补阙(quē)漏、性行(xíng)淑均、性行(xíng)淑均、猥(wěi)、驽(nú)钝、攘(rǎng)除、斟酌损益(zhēn zhuó sǔn yì)、咨诹(zōu)善道

朗读节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重点词语

1.先帝:指汉昭烈帝刘备。先,尊称死去的人。

2.创:开创,创立;业:统一天下的大业。

3.中道:中途。

4.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5.今:现在。

6.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7.益州疲弊:弱,处境艰难;益州:汉代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省一带,这里指蜀汉。疲弊(pí bì):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8.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时,时候,这里指关键时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9.然:然而;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

10.忘身:舍身忘死,奋不顾身。

11.盖:原来;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12.诚:的确,确实;宜:应该。

13.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

14.光:发扬光大,用作动词;遗德:留下的美德。

15.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气:志气。

16.妄自菲薄:过于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小看,轻视。

17.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义:适宜、恰当。

18.以:以致(与以伤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谏:劝谏。

19.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20.陟(zhì):提升,奖励;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

22.及:以及;为:做。

2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吏。

24.刑:罚。

25.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理。

26.偏私:偏袒,有私心。

27.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内宫和外府。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8.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

29.简:选择;一说通“拣”,挑选;拔:选拔;遗(wèi):给予。

30.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悉,全部;咨:询问,商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31.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阙(quē),通“缺”,缺点,疏漏。

32.有所广益:有所启发和帮助。广益:增益;益,好处。

33.性行(xíng)淑均:性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平。

34.晓畅:精通。

35.试用:任用。

36.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禁卫军统帅)。

37.营:军营、军队。

38.行(háng)阵:指部队。

39.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40.小人:晚辈,下人,这里指宦官。

41.倾颓:倾覆衰败。

42.痛恨:痛惜,遗憾。

43.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4.隆:兴盛。

45.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6.布衣:平民;百姓。

47.躬:亲自;耕:耕种。

48.南阳:当时南阳郡治南阳城。

49.苟:苟且;全:保全。

50.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51.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52.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53.顾:探望。

54.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55.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56.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57.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临近。

58.夙夜忧叹:早晚忧虑叹息。

59.泸: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江。

60.不毛:不长草木,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61.兵:武器;甲:装备。

62.奖率:奖赏率领。

63.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

64.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65.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

6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所以:用来...的是

67.斟酌损益(zhēn zhuó sǔn yì):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68.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托:托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务。

69.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70.告:告慰,告祭。

71.兴德之言:发扬陛下恩德的忠言。

72.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73.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罪。

74.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良策。诹(zōu),询问,咨询。

75.察纳:识别采纳。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76.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77.当:在……时候。

78.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

79.不知所言: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选择。

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古义:时候;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

2、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3、引喻失义

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正义,意义。

4、陟罚臧否

古义:功过好坏;今义:表示否定。

5、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6、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现指品质低劣 、下流。

7、猥自枉屈

古义:辱,有降低身份之意;今义:卑鄙下流。

8、庶竭驽钝

古义:希望,期望;今义:众多。

9、晓畅军事

古义:精通,熟练;今义:通。

10、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

1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意指激动感谢。

12、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古义:偏袒和私心;今义:照顾私情。

1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古义:普通的百姓;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14、先帝知臣谨慎。

古义:严谨而慎重;今义:小心慎重。

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1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或不效则治臣之罪。

古义:任务(实现);今义:效果。

17、不宜异同

古义:不同;今义:1不;不一致。2 引申为反对。3 反对意见;异议。

18、当奖率三军

古义:激励;今义:奖励,奖品。

19、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奔走效劳;今义:速度快。

20、后值倾覆

古义:失败;今义:倒塌。

21、臣不胜受恩感激

古义:感慨激动;今义:感谢。

一词多义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

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下文“愚以为宫中之事”中的“中”同此)

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

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3、分

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名词。读fèn)

4、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转折连词)

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

5、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下文“深追先帝遗诏”中“遗”同)

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下文“有所广益”中“有”同此)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7、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

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形容词)

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

9、行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词)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10、能

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下文“必能使行阵和睦”中“能”同此)

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动词)

11、所

有所广益(……的动词,特殊的指示代词。下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中“所”均为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

优劣得所(地方,处所,名词)

12、当

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在……的时候,介词。下文“今当远离”中“当”同此)

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

13、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

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职责,名词)

14、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

临表涕零(面对。动词)

15、效

恐托付不效(实现,副词。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责任,名词)

16、言

进尽忠言(话,言论,名词。下文“若无兴德之言”、“察纳雅言”中“言”同此)

不知所言(说,动词)

17、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于)

受命以来。(表限定)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用)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 )(用来)

18、为

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19、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臣子)

先帝知臣谨慎(自称,我)

20、良

此皆良实(形作名,善良的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贤良)

21、于

还于旧都(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苟全性命于乱世(在)

22、所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的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以所,用这些来)

23、益

有所广益(好处)

至于斟酌损益(兴办,增加)

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做动词。

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

4、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

臧否:形容词做动词,评论人物好坏。

8、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木(暗指荒凉)

五月:名词作状语,在五月

10、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11、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北上

12、恐托付不效

托付: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忠: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14、志虑忠纯

虑:动词作名词,心思

15、驽钝

驽:劣马 钝:不锋利的刀

这里指平庸的才能,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1、此皆良实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②“也”,判断句标志: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间啊。

译文

行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层(第2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层(第3-5段):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亲贤远佞),这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

第二部分(第6-7段):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第8):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对“已”,承“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各方面的职责分明,要求明确,此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最后十二个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师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段意概括

一: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广开言路)

二: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赏罚分明)

三:亲贤远佞。

四: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

五:追述先帝托孤以来的心情及做法,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表明自己出师的决心和信心。

主旨归纳

本文是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行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明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艺术特色

(1)以议论为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兼记叙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以身许国的经过,字字句句蕴含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2)语言质朴、恳切:

提先帝蕴含对先帝知遇之恩德无限感激,提陛下以父辈的真挚感情反复规劝,再三嘱咐。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课文理解

及默写

1 、本文选自《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本文作者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对象是曹魏;表是什么样的文体: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事的一种文体(以注释为准);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 、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臣指 诸葛亮 。

3 、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是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所提建议中最重要的是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用文中的话回答是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

4、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报先帝,忠陛下。

5、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作奸犯科。

6、写出与诸葛亮有关的事件至少3个:舌战群儒 挥泪斩马谡 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

7、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请写出对联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 六出( 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三顾( 三顾茅庐 )东和(东和孙吴 )北拒(北拒曹魏 )

8、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亮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马援马革裹尸;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

9、文章13次提到先帝,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勉励后主刘禅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之大业。

10、《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13、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4、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15、《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出师表》中与这句语义相仿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6、《出师表》中诸葛亮在自叙本志和追述先帝知遇之恩时写下的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插入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他认为只要对“贞良死节之臣”“亲之信之”,就将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在文中表明这个重要结果的诗句是: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8、人的一生中如何做人?作家长的该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刘备教育刘禅的话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问题探究

1、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

2、分析形势的原因: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3、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4、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兼记叙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以身许国的经过,字字句句蕴含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2)语言质朴、恳切:

提先帝蕴含对先帝知遇之恩德无限感激,提陛下以父辈的真挚感情反复规劝,再三嘱咐

5、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惋叹。你还知道跟诸葛亮或

《出师表》相关的诗文名句?试写出一二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7、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表中向后主刘禅陈说了什么请求和愿望?)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得以实现。

8、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哪一条是主旨所在?为什么?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主旨是:亲贤远佞

这样才能让后主认识到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使命。

(只有以广开言路为基础,用赏罚分明的手段,方可达到亲贤远佞的目的。)

9、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成实兴复汉室的大业

10、本篇开篇有何特点?(为什么先分析不利的客观条件,再分析有利的主观条件呢?)

本文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起笔凝重,予以人警醒,在分析不利的形势后又引出有利的主观条件,即使后主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又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

11、诸葛亮为什么要自叙本志和白帝城托孤?

表现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对他的极度信任,说明了创业维艰,表达了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

心情希望后主支持北伐。

1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自叙本志和出身的?

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刘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13、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为全篇议论作铺垫

1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其中“报先帝”一语呼应上文哪两件事?

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

15、“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说明了什么内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6、如何理解第六段是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北伐,”“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深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17、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体会:今天,我们仍要坚持以德服人。生活中对于小的缺点或恶劣的坏事要防微杜渐,因为小错不改,慢慢会变成一种恶习,而不断的积累善行,却可以铸造成优秀的品质,形成高尚的人格,最终赢得人们的尊重。

18、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这条建议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刘禅是怎样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

刘禅亲小人远贤臣,宠信宦官,昏庸无能,不辨忠奸。

19、“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臣以当世之事”点出刘备具有怎样的品质?

有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

20、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21、谈谈亲贤远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亲近贤人,才能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也只有疏远小人,才能避免他们的不良影响。“孟母择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亲贤远佞无论对于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的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

“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

“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

2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八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三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教材习题

一、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参考例句,标示出下面语句的停顿之处。朗读并背诵课文。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二、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

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

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

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其中“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励精图治、复兴汉室的目标。

  1. 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

在课文的后半部分,作者先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臣本布衣”起笔,历数先帝之殊遇,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并临危受命,由布衣跃为重臣,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在叙述二十一年的遭际之后,追言先帝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根源,以及思想基础、物质准备,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后半部分追述这几件事情,一方面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表达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一方面,将出师与谏言沟通起来。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为己任,把国内“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责任交给了郭攸之、费讳、董允等人,劝勉刘禅“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希望刘禅亲贤远佞,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诚宜开张圣听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涉罚藏否,不宜异同。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先帝不以臣卑鄙…

5.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扩大2.不同3.痛心、遗憾4.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5.感奋激发

五、课文中有些短语后来凝固为成语,沿用至今。把这些短语找出来,并说说由它们演变而来的成语及其含义。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演变为“三顾茅庐”,含义: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2.“可计日而待也”演变为“计日可待”,含义: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3.“奉命于危难之间”演变为“临危受命”,含义: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4.“妄自菲薄”,含义: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5.“作奸犯科”,含义: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6.“危急存亡”,含义: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7.“不知所言”演变为“不知所云”,含义: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8.“感激涕零”,含义:形容极为感激。

9.“不毛”演变为“不毛之地”,含义: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六、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故事、俗语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点拨:此题意在引导同学们收集与诸葛亮有关的资料,全面了解诸葛亮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 并要求同学们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参考答案:【示例】

千秋诸葛我评说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在中国也算是个家喻户晓的人了吧?不用我说,大家也都应该认识他。三国时期的人物,我第一个认识的就是诸葛亮,由此可知,诸葛亮的知名度实在是高。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既然诸葛亮这么出名,那么关于他的古诗名句自然也是数不胜数。例如,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干载谁堪伯仲间”,或者是杜甫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无一不是赞扬诸葛亮的过人的才华和忠诚。

诸葛亮的成名之故事从“三顾茅庐”开始的。刘备“三顾茅庐”会见了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两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于是,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夺占荆州。紧接着又攻打益州。继而击败曹军,夺得汉中。就这样,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

在刘备死时,诸葛亮“奉命于危难之间”,表明了诸葛亮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为报答先帝刘备,诸葛亮写下《出师表》,希望刘禅“以光先帝遗德”,并6次出师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究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之相提并论呢?

诸葛亮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善计谋,通兵法,深得将士爱戴。诸葛亮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启发和谜团。然而他的聪明才智、忠贞不渝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干古流传,永不磨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