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很多投资理财类APP过度索取用户“个人征信”的查询权限,甚至要求用户同意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第三方,明明只是办理一次网贷业务,竟然要求授权对所有业务均有效……

不少理财App、网贷平台、网络“信用卡”要求用户签署的《个人征信查询授权书》,只要你同意了授权,哪怕你已经注销了这些APP的账号,他们依然可以查询你的“个人征信报告”。

个人征信报告怎么是正常的(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1)

点开这份《个人征信查询授权书》,你就会发现套路满满。

据《IT时报》的报道:

“当看了这份《信息查询授权书》之后,我立马取消了办理这个业务的打算,细思极恐。”最近,一位曾想在某理财平台上办理业务的郝女士告诉《IT时报》记者,在点击确认之前,她顺手点开授权书看了一下,结果发现,里面“套路满满”,“根据规定,我的个人征信信息不仅这个平台可以查,其它我所不知道的第三方也可以查,而且一次授权,不可撤销,即使日后我不在这个平台上办业务,它依然握有我的信息查询授权书。”

还有部分贷款理财类APP在《个人信用授权与保密协议》中提到,对于用户提供的资料、数据信息及个人征信信息等,用户授予本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独家的、全球通用的、永久的、免费的许可使用权利,并有权在多个层面对该权利进行再授权。

这个意思是,不但你的个人征信信息他们可以随便用,他们还能授权给其他公司随便用。

个人征信报告怎么是正常的(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2)

用户该和谁签《个人征信查询授权书》?

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三条之规定: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应当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授权。书面授权可以通过在贷款、贷记卡、准贷记卡以及担保申请书中增加相应条款取得。

简单说给你办业务的金融机构才会和你签署《个人征信查询授权书》。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电子签名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推出了借贷相关的APP,如果通过APP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仍会涉及到与机构在线签署《个人征信查询授权书》,会衍生出3模式,一是查询机构与APP同一家,二是查询机构与APP不同的另一个机构,三是任意查询机构。

个人征信报告怎么是正常的(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3)

这种过度授权的后果是什么呢?你的个人征信报告被查询次数和征信记录上传条数,很可能会影响在银行办理房贷、车贷等大宗贷款业务。

过度频繁地查自己的征信报告,会有负面影响,比如,银行会认为你的太缺钱,急于寻找贷款,进而拒绝你的大额贷款申请,首当其冲的就是房贷、车贷等。

征信可谓是个人最有价值之一的信息,授权给平台查看自己的征信,一定要明确用途、有效期等必要信息。

授权人要明确授权主体,就是说你得知道你授权给谁。授权范围要明确,包括授权内容和授权用途,你要知道人家用的是哪些信息,用这些信息来做什么。还有就是授权期限,平台在多长时间内可以使用或查看你的信息。

如果要将有关数据提供给第三方,包括关联机构,理论上需要指明具体是什么机构,此外,不能在“注册协议”中完成征信授权的工作,而是应该在具体某项业务协议中或单独的授权书中约定。

个人征信报告怎么是正常的(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4)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电脑报新媒体矩阵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