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历史#
子顷侯宽嗣。薨,子僖侯育嗣。薨,子节侯臣嗣。自贤传国至玄孙乃绝。玄成兄高寝令方山子安世历郡守、大鸿胪、长乐卫尉,朝廷称有宰相之器,会其病终。而东海太守弘子赏亦名《诗》。哀帝为定陶王时,赏为太傅。哀帝即位,赏以旧恩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列为三公,赐爵关内侯,食邑千户,亦年八十余,以寿终。宗族至吏二千石者十余人。初,高祖时,令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庙。至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景帝尊孝文庙为太宗庙,行所尝幸郡国各立太祖、太宗庙。至宣帝本始二年,复尊孝武庙为世宗庙,行所巡狩亦立焉。凡祖宗庙在郡国六十八,合百六十七所。而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并为百七十六。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食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又有一有衣冠。而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各有寝园,与诸帝合,凡三十所。一岁祠,上食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祝宰乐人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养牺牲卒不在数中。
【译】他的儿子顷侯韦宽继承了爵位。韦宽死后,他的儿子僖侯韦育继承了爵位。韦育死后,他的儿子节侯韦沈继立。韦贤的封国一直传到玄孙才断绝。韦玄成的哥哥高寝县令韦方山的儿子韦安世从郡守一直做到大鸿胪、长乐宫卫尉,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才干,可是他却不巧得病死去了。束海太守韦弘的儿子韦赏也通晓《诗经》。哀帝做定陶王的时候,韦赏做过他的太傅。哀帝即位后,韦赏因为曾做哀帝老师的旧恩情,做了大司马车骑将军,位列三公,赏给他关内侯的爵位,食邑有一千户,也活到八十多岁,终其天年。韦氏家族中做到二千石官位的有十多人。当初,在高祖的时候,命令各诸侯王在自己的都城中都要建立太上皇庙。到惠帝时,把高帝庙尊奉为太祖庙;景帝时把孝文庙尊奉为太宗庙,命令在皇帝所在的地方、曾经去过的那些郡国都要建立太祖、太宗庙。到了宣帝本始二年,又把孝武庙尊奉为世宗庙,皇帝所在的地方和曾巡幸的地方也要建立世宗庙。在六十八个诸侯国中,供奉漠室祖先的庙共有一百六十七所。而在京城,从高祖以下到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一起,各自在陵墓旁建庙,合在一起共有一百七十六所。另外园陵中又分别有正殿与偏殿。每曰在陵寝正殿进行祭祀,每月一次在宗庙进行祭祀,不时地在偏殿也进行祭祀。陵寝正殿的祭祀,每日上供祭食四次;宗庙每年祭祀二十五次;偏殿一年祭祀四次。并且每月一次抬着先皇帝的衣冠在陵寝与祭庙之间出游。而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也分别都有陵寝园邑,与先皇帝们的祭庙陵园合在一起,共有三十所。每年的祭祀活动,负责上供祭食的人要用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个,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用男巫、宰人、乐人一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负责饲养用于祭祀的牲畜的人员还不算在数内。
至元帝时,贡禹奏言:“古者天子七庙,今孝惠、孝景庙皆亲尽,宜毁。及郡国庙不应古礼,宜正定。”天子是其议,未及施行而禹卒。光永四年,乃下诏先议罢郡国庙,曰:“朕闻明王之御世也,遭时为法,因事制宜。往者天下初定,远方未宾,因尝所亲以立宗庙,盖建威销萌,一民之至权也。今赖天地之灵,宗庙之福,四方同轨,蛮貊贡职,久遵而不定,令疏远卑贱共承尊祀,殆非皇天祖宗之意,朕甚惧焉。传不云乎?‘吾不与祭,如不祭。’其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丞相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太子太傅严彭祖、少府欧阳地馀、谏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皆曰:“臣闻祭,非自外至者也,繇中出,生于心也。故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立庙京师之居,躬亲承事,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尊亲之大义,五帝、三王所共,不易之道也。《诗》云:‘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臣等愚以为宗庙在郡国,宜无修,臣请勿复修。”奏可。因罢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皆不奉祠,裁置吏卒守焉。
【译】到元帝时,贡禹上书说:“古代的礼制天子有七庙就可以了,现在孝惠帝、孝景帝宗庙的直系亲人都已死光了,庙也该毁掉了。以及各诸侯国的宗庙不符合古代礼制的,也应该予以改正。”元帝赞成他的建议,还没来得及施行贡禹就死了。永光四年的时候,皇帝下诏让群臣议论撤销各诸侯国宗庙的事,韶书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制定法令,随事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前的时候,天下刚刚平定,边远地方的人还没有臣服,因而先皇帝在亲自巡幸过的地方建立宗庙,那是为了树立威望,消除隐患,使人们统一到一个最高权威之下。现在托天地的威灵,靠祖宗的洪福,天下统一,边远民族臣服。后代君主长久地遵从先帝的礼制,没有改变,使得疏远卑贱的人们也能一起与皇族供奉圣严的宗庙,这大概不是上天和祖宗所希望的,所以我十分恐惧。《论语》上不是说过‘我不亲自参加祭祀,舆没有举行祭祀是一样的。,现在请将军、各诸侯王、中二千石的官员、二千石的官员、各位大夫、博士、议郎一起商议这事情。”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太子太傅严彭祖、少府欧阳地余、谏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一起回奏说:“我们听说,祭祀祖先不是由于外界的影响,而是从内心要这么做。所以衹有圣人才真正祭祀先帝,衹有孝子才能真正祭祀父亲。如果在京城皇帝您居住的地方建立宗庙,亲自主持祭祀,天下各地的官员都按照自己的职分带着祭品来助祭,这是崇奉先祖的要义,是五帝三王共同遵守的、永远不变的大道。《诗》中说:‘来助祭的人十分和静,来到后十分肃敬;助祭的人都是卿士、诸侯、天子主持祭祀十分肃穆庄严。,《春秋》大义,是不在旁支庶人家裹祭祀先父,不在大臣仆役家中祭祀先君,不在下边诸侯那裹祭祀先王。我们认为在各诸侯国的先帝宗庙不应该修建,我们请求不要再修建了。”大臣们的奏书得到皇帝许可。于是便撤销了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的陵园,都不再进行祭祀,裁减了守陵的官吏士卒。
罢郡国庙后月余,复下诏曰:“盖闻明王制礼,立亲庙四,祖宗之庙,万世不毁,所以明尊祖敬宗,著亲亲也。朕获承祖宗之重,惟大礼未备,战栗恐惧,不敢自颛,其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玄成等四十四人奏议曰:“《礼》,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以下,五庙而迭毁,毁庙之主臧乎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言一禘祫也。祫祭者,毁庙与未毁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古之正礼也。《祭义》曰:‘王者禘其祖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言始受命而王,祭天以其祖配,而不为立庙,亲尽也。立亲庙四,亲亲也。亲尽而迭毁,亲疏之杀,示有终也。周之所以七庙者,以后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非有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之功者,皆当亲尽而毁。成王成二圣之业,制礼作乐,功德茂盛,庙犹不世,以行为谥而已。《礼》,庙在大门之内,不敢远亲也。臣愚以为高帝受命定天下,宜为帝者太祖之庙,世世不毁,承后属尽者宜毁。今宗庙异处,昭穆不序,宜入就太祖庙而序昭穆如礼。太上皇、孝惠、孝文、孝景庙皆亲尽宜毁,皇考庙亲未尽,如故。”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二十九人以为,孝文皇帝除诽谤,去肉刑,躬节俭,不受献,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绝人类,宾赐长老,收恤孤独,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廷尉忠以为,孝武皇帝改正朔,易服色,攘四夷,宜为世宗之庙。谏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以为,皇考庙上序于昭穆,非正礼,宜毁。
【译】撤销了各诸侯国的宗庙一个多月后,皇帝又下诏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制定礼仪,建立四个先帝的祭庙,祖宗的祭庙万世不毁,这是为了昭明尊敬祖宗,表明亲近父亲长辈。我继承祖宗重大的基业,衹因这重大的礼节没有完备,因而十分恐惧。我不敢自己专断,就这事与将军、诸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各位大夫、博士一起商议。”韦玄成等四十四人议论后回奏说:“《礼》上说,受命于天的开国君王,最初受封的诸侯国的君主,都称为太祖。这以后的君王,死后建立的庙经过五代就相继拆毁,被毁的庙裹的神主收藏在太祖庙裹,五年之后举行大祭,叫做一次椅祭一次夹祭。夹祭就是把已毁庙的神主与没有毁庙的神主都收集到太祖庙裹受祭享,父辈为昭,子辈为穆,孙辈又为昭,这是古代正统的礼法。祭祀书上说:‘君王敬祭自己祖先的父亲,让太祖的神主一起受祭,从而建立四个庙。’说的是最初受命于天而称王,祭祀上天时以自己的祖先配祭,而不为他建庙,是因为亲属关系疏远了。活着的皇帝建立四个祭庙,是为了表明亲敬父辈。亲属关系疏远了,庙也就相继拆毁,由亲慢慢降变为疏,是表示有终了。周代之所以建立七庙,是因为后稷最早受封建国,文王、武王受命于天而称王,所以为祭祀他们而建的三座庙一直不毁弃,与供奉高、曾、祖、补四座庙加在一起共有七座。不是有后稷最早受封建国,文王与武王受命于天称王那样功绩的,都应当在亲子孙死尽以后就把庙毁弃。周成王成就了像文王、武王那样的功业,制定礼仪音乐、功高德深,可是他的庙还不世代相传,祇按他的行为赠他相应的谧号而已。《礼记》上说,先帝的庙要修建在大门之内,是为了表示不敢疏远亲父。我们认为高皇帝受命于天,平定天下,应当建成为太祖庙,世世代代不毁弃,随后的皇帝亲子孙死尽了的都要毁弃祭庙。现在祖宗祭庙建在各处,不分昭穆次序,应当按礼仪规定把他们的神主都搬到太祖庙内,按昭穆次序排列。太上皇、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的祭庙,因为亲子孙都已死尽,都应该毁弃,皇考庙因为亲子孙还没有死尽,就还像原来那样。”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二十九人认为孝文皇帝排除谤议,减去肉刑,亲身厉行节俭,不接受贺献,处罚有罪之人不及妻子,不贪利,放出宫中美人,对闱人为宦官十分慎重,礼遇年长之人,收养抚恤没父母没子女的人,功德之高可比天地,恩惠利益广施天下之人,应该为他建立太宗之庙。廷尉忠认为孝武皇帝改定正朔历法,更换人们衣服的颜色,击退四边的少数民族,应该为他建立世宗之庙。谏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认为皇考庙上接于昭穆次序,不符合正统礼节规定,应当毁弃。
于是上重其事,依违者一年,乃下诏曰:“盖闻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尊尊之大义也;存亲庙四,亲亲之至恩也。高皇帝为天下诛暴除乱,受命而帝,功莫大焉。孝文皇帝国为代王,诸吕作乱,海内摇动,然群臣黎庶靡不一意,北面而归心,犹谦辞固让而后即位,削乱秦之迹,兴三代之风,是以百姓晏然,咸获嘉福,德莫盛焉。高皇帝为汉太祖,孝文皇帝为太宗,世世承祀,传之无穷,朕甚乐之。孝宣皇帝为孝昭皇帝后,于义一体。孝景皇帝庙及皇考庙皆亲尽,其正礼仪。”玄成等奏曰:“祖宗之庙世世不毁,继祖以下,五庙而迭毁。今高皇帝为太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孝景皇帝为昭,孝武皇帝为穆,孝昭皇帝与孝宣皇帝俱为昭。皇考庙亲未尽。太上、孝惠庙皆亲尽,宜毁。太上庙主宜瘗园,孝惠皇帝为穆,主迁于太祖庙,寝园皆无复修。”奏可。议者又以为《清庙》之诗言交神之礼无不清静,今衣冠出游,有车骑之众,风雨之气,非所谓清静也。“祭不欲数,数则渎,渎则不敬。”宜复古礼,四时祭于庙,诸寝园日月间祀皆可勿复修。上亦不改也。明年,玄成复言:“古者制礼,别尊卑贵贱,国君之母非適不得配食,则荐于寝,身没而已。陛下躬至孝,承天心,建祖宗,定迭毁,序昭穆,大礼既定,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祠园宜如礼勿复修。”奏可。
【译】因此皇帝感到这事很难办,犹豫了一年时间。于是发下诏书说:“我听说君王的祖有功绩,宗有仁德,是崇敬祖先的大义;保存祭祀高、曾、祖、弥的四座宗庙,是为了表示爱戴亲人的至恩。高皇帝为天下百姓诛杀除掉暴乱之人,受命于天,做了皇帝,功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孝文皇帝在封国是代王,吕氏的人叛乱,天下混乱震动,然而群臣百姓都一个心思,要归顺文帝;可文帝还十分谦虚,坚决辞让。然后才即位做了皇帝。文帝消除像当初秦国那样的混乱局面,重振三代的和美风尚,所以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都蒙受了文帝的恩惠,文帝的功德仁义没人能比。我认为应该尊奉高皇帝为汉太祖,孝文皇帝为太宗,世世代代接受后人祭祀,永远传下去,我十分高兴这样做。孝宣皇帝是孝昭皇帝的后代,从礼义角度来说都是一样的。孝景皇帝的祭庙与皇考庙因为都是亲子孙已死尽,应当按礼法规定予以毁弃。”韦玄成等人上书说:“祖宗的祭庙世世代代不毁弃,从祖宗以下,传五代祭庙就相继毁弃。现在高皇帝是太祖,孝文皇帝是太宗,孝景皇帝排次序是昭,孝武皇帝是穆,孝昭皇帝舆孝宣皇帝都排为昭。皇考庙因为亲子孙没有死尽不该毁弃。太上、孝惠庙因亲属关系都已疏远,应该撤除。太上皇庙中的神主应该埋在陵园中,孝惠皇帝为穆,神主迁到太祖庙中,陵寝园邑都不要再修建了。”他们的奏书得到了许可。议事的大臣又认为《清庙》诗中说过祭祀神主的礼仪没有不要求清静的,可现在每月一次抬先皇帝的衣冠在陵寝与祭庙间游行,有众多的车马,有风有雨,不符合清静的要求。《礼记》上说:“祭祀不要次数太多,太多了就是亵渎,亵渎就是不尊敬祖先了。”因此应当恢复古代的礼制,按四季在庙中祭祀,另外那些陵寝园邑或几曰一次或几月一次不时地祭祀,都可以不必再修建。皇帝也就不再改变。第二年,韦玄成又上书说:“古代制定礼法,是为了区分尊卑贵贱,国王的母亲如果不是嫡氏就不能与先皇帝一起受祭于庙,那么就在陵寝献上食物进行祭祀,皇帝死了也就停止。陛下您十分孝顺,秉承天意,建立祖庙宗庙,制定相继毁弃祭庙的制度,排列昭穆,大礼已定好了,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的陵寝园邑应该按照礼法,不再修复。”他的奏书得到许可。
后岁余,玄成薨,匡衡为丞相。上寝疾,梦祖宗谴罢郡国庙,上少弟楚孝王亦梦焉。上诏问衡,议欲复之,衡深言不可。上疾久不平。衡惶恐,祷高祖、孝文、孝武庙曰:“嗣曾孙皇帝恭承洪业,夙夜不敢康宁,思育休烈,以章祖宗之盛功。故动作接神,必因古圣之经。往者有司以为前因所幸而立庙,将以系海内之心,非为尊祖严亲也。今赖宗庙之灵,六合之内莫不附亲,庙宜一居京师,天子亲奉,郡国庙可止毋修。皇帝祗肃旧礼,尊重神明,即告于祖宗而不敢失。今皇帝有疾不豫,乃梦祖宗见戒以庙,楚王梦亦有其序。皇帝悼惧。即诏臣衡复修立。谨案上世帝王承祖祢之大礼,皆不敢不自亲。郡国吏卑贱,不可使独承。又祭祀之义以民为本,间者岁数不登,百姓困乏,郡国庙无以修立。《礼》,凶年则岁事不举,以祖祢之意为不乐,是以不敢复。如诚非礼义之中,违祖宗之心,咎尽在臣衡,当受其殃,大被其疾,队在沟渎之中。皇帝至孝肃慎,宜蒙祐福。唯高皇帝、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省察,右飨皇帝之孝,开赐皇帝眉寿亡疆,令所疾日瘳,平复反常,永保宗庙,天下幸甚!”
【译】一年多以后,韦玄成去世,匡衡做了丞相。皇上卧病在床,梦见祖宗谴责自己毁弃了各封国的祭庙;皇帝的小弟弟楚孝王也梦见了这事。皇帝下韶向匡衡询问怎么办,商议着想要重新在各封国建立祭庙,匡衡极力劝阻,认为不能这样做。皇帝的病很长时间不能好,匡衡很害怕,在高祖、孝文帝、孝武帝庙中祷告说:“后代曾孙皇帝继承先代伟大的功业,日夜勤劳,不敢好好享乐,想着发扬光大祖宗的基业,来昭明祖宗的伟大功绩。所以一举一动,迎接神主,都一定要遵从古代圣人的经术。以前的时候,主管官员认为先前在皇帝到过的地方建立宗庙,是为了笼络海内人心,并不是为了尊奉祖先父辈。现在靠宗庙的神灵,天下没人敢不归附,因而祖宗祭庙应当统一建在京城,由天子亲自主持祭祀,各封国的祭庙可以停止不再修建了。皇帝崇敬过去的礼制,敬重祖先的神明,便上告于祖宗,不敢失礼。现在皇帝害了病,久不能愈,又梦见祖宗用毁弃宗庙的事告诫他,楚王的梦也有这样的意思。皇帝十分害怕,便下令我重新修建祭庙。我恭敬地认为上代帝王在主持祖宗神主祭祀的时候,最大的礼节是必须亲自到场。诸侯国的官吏地位卑贱,祭祀祖先的事不能让他们单独承办。另外,祭祀的要义是以百姓为根本准则,以前几年屡次没有丰收,百姓生活贫困,各封国的祭庙没办法修建。《礼》上说,不好的年景就不要举行祭祀,因为那样祖宗神主不高兴,所以不敢举行。如果确是因为朝廷做事不合礼义,违背了祖宗的心意,那罪过全在匡衡我一人身上,我应当受灾祸,害大病,掉到沟裹死去。现在的皇帝十分孝顺诚敬,应该得到祖宗的保佑与赐福。希望高皇帝、孝文皇帝、孝武皇帝能够明察,保佑孝顺的皇帝,开恩赐予皇帝高寿,让他的病早些好,恢复平常的样子,永远奉保宗庙,那么天下百姓便十分幸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