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就如某些专家教授,大放厥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提出很荒谬绝伦的意见,脱离了现实,成为别人的笑柄。反过来,光是注重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闭门造车,亦步亦趋,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毫无价值可言。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欲从天下万物而学之,正当汗漫九垓,历游四宇,读无字之大书,方得真谛!”

当年太史公不是周游名山大川,遍访野叟隐老,哪来的煌煌巨著《史记》?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意为读书是为了上京赶考,金榜题名。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出自明朝·董其昌《画旨》:“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生活中,如果看到一个人很有才华,常常会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来赞美他。那么关于这一名句的出处,却很少有人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胸中有诗书,也就是读书多的话,就很有气质和才华。另外这不仅表现在外表的气质,更涵盖在内心的修为和境界。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非常美的一句话。由此网络上为了搭配这句话,很多人给它补了上半句。如“胸无城府人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网友们的一厢情愿,原诗并非如此。这句著名的诗句,其实是出自苏轼笔下的一首诗。诗的题目是《和董传留别》。一看就是送别诗。全诗如下:

粗丝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的才华。作诗用典,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含蓄而又委婉,深刻而又易懂。这首诗或许很多分不能背诵全诗,但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却人尽皆知。

我愿紧跟圣贤的步伐,见贤思齐,揽山川之胜,访奇寻幽,探索合理的天人价值观。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来守护我的梦想,让我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