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本质、具体事物、个别主体、现象的支持者等意义,其含义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英substance,该词源于拉丁文substare,有本质、具体事物、个别主体、现象的支持者等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创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也是后来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使用的重要哲学范畴。又译为本体。其含义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实体范畴的起源 古希腊哲学以探讨万物本原为开端的。本原即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它包含着实体范畴的萌芽。从泰勒斯到巴门尼德,人们对本原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开始是把水当作万物的本原,最后得出一个最一般最抽象的概念“存在”。亚里士多德总结前人的成就,在《范畴篇》中,将“存在”分成作为“这个”的存在,以及作为数量、性质、关系、状况、时间、地点等的存在,共10类。作为“这个”的存在名之为“实体”。它是其他几类存在的基础,其他几类都只是它的“属性”。这样,从亚里士多德起,“实体”开始作为哲学范畴被使用。

实体 印度耆那教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耆那教认为有五种永恒的存在范畴,它们总起来构成存在的“实体”。这五种范畴是“法”、“非法”、“空”、“补特伽罗”和“命”。按照耆那教的特殊解释,“法”是运动的媒介,“非法”是静止的媒介,这二者造成事物的运动和静止。“空”是万物借以存在的空间,一个非世界空间,后者比前者要无限地大,然而空洞无物。这三个范畴是独特的和不活跃的。“补特伽罗”(物质)和“命”(灵魂)则是活跃的无限的,但它们的数目又是稳定的。人们只能觉得“补特伽罗”,而只有“命”才有灵魂。耆那教是把物质和精神彻底分开的最古老的印度哲学学派。后来人们有给实体加上了第六个范畴“时”(时间),时间是永恒的普遍但不是普遍的,因为在世界最外面的一些层次不存在时间。

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基本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是一切属性的承担者,从语言和逻辑上说它处于主词地位,其他表示数量、性质的范畴依附于实体,处于宾词的地位,只能用来说明主词。他认为实体的主要特征是:它是“这个”而不是“如此”,是独立的,可以分离存在的;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由于自身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性质,例如,同一个人可以有时健康,有时生病,但仍是这一个人;实体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基础。对此,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这是实体的最突出的标志”。

哲学中存在的概念(哲学概念)(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