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古代铜器铭文字少意广,翻译起来较为困难,歧义更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镇墓兽铭文有“有年少张中”之句,该铭文左侧《少府颂》和右侧《御史大夫赞》是西汉经学大家刘向、刘歆父子,按照汉成帝和西汉朝廷意旨,为得年早逝的御史大夫张中撰写的一篇“微言文”性质的祭诔文。因此,其中的“张中”似乎也有“微言隐义”之所在。关于“微言文”,详见《浅议古代微言隐义及微言文》。张忠作为西汉成帝朝由前期清明转向衰败贪色的标杆见证之臣,或者中间偏左官员,历史上自然不会太过重视而专门立传。但其姓氏表字就隐含深奥的中华文化特征。

张的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张中忠姓氏表字微言大义--张中人物考辨)(1)

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有年少张中(右起第1列)

01 张中姓张

1、古代姓名字号综述

古人不但有姓,有名,有字,有氏,还有有号(谥)。今人直到民国时期亦是如此。姓名本身的出现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化,以及语言甚至文字的标准化,方才得以逐渐定型的。而且姓氏和名字本身的出现顺序,都在历史的进程之中各有反复。在中国的先秦时期,“称氏不称姓”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现在我们会在很多史籍记录中,看到秦始皇的名字是赵政,而并非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嬴政”,原因就是因为“赵”是秦国王族的氏,而“嬴”则是姓。

其实姓、氏、名、字、号是五个不同的概念。姓表血缘关系,是某一群人的族号。氏表职官、居地、职业等,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现代已流变成籍贯。名为人生百日所取,是其在社会上使用的特称或符号。字为冠礼(男子20岁)所取,表志趣道德尊称,与名相连,“字”与名相表里,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号则是某人的别称,一般有室号和谥号,室号为生前学习工作地的雅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士大夫等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带有评前性质的一种名号。对于名,先秦时期,小孩出生三个月后,由他的父亲亲自为他取名。以后逐渐发展到祖父或祖母都可取名。名是幼时在家里供长辈称呼用的。一般记作小名或乳名。到了汉末时期,有了大名、小名之分。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

字是由名衍生而来的,男子大约二十岁(女十五岁),取其字,以表其德,外人用自己的字称呼自己。表示尊敬。直呼他人的名字,是不礼貌和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只有自己才可以用自己的名告知对方。如诸葛亮,名亮,字孔明。诸葛亮自称“亮”。别人敬称他的字为“孔明”。

号是自己取的,有的人有多个号,是自己个性的表现形式。也有外号是别人取的,为“浑号”、“绰号”,小说里常见。

行(hαng),即排行,这是族谱文化中的一个经常性用词。在族谱谱书中表示自己在自家兄弟中的出生顺序。有的则表示自己在叔伯兄弟之间的出生顺序,以表示家族人丁兴旺,显示同辈份中兄弟众多。如古代的孟、仲、季;现代多用数字排列,包括中文数字,如第八世,七十二世等;也有用数学数字表示,如81世,93世等等。

2、古代之姓

(1)姓氏的起源

今天我们讲的“以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氏”,实际上等于上古时期所讲的“姓”。从姓氏的产生来说,“姓”的起源比较古老,一旦形成就基本稳定。“氏”相对“姓”来说是后起的,并且会因历史条件的影响而变更,所以顾炎武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姓,大概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姒等都加女旁,这可能暗示先民曾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战国之际,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旧贵族没落,不少还沦为奴隶,这时,用以“别贵贱”的氏已经逐渐失去存在的意义,而平民也渐次由无姓到有姓,姓与氏合二为一。

《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是,“人所生也、因生而有”、“从女从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而有就是指随母出生之别,由此可见母姓的血缘关系。也有人认为起源于图腾,但据《国语•晋语》载,传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之后,其众子散居各地,分为若干姓。

张的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张中忠姓氏表字微言大义--张中人物考辨)(2)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斌先生在《中国古代姓名字号考略》一文介绍,古人最初确定姓的缘由或者说姓的来源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对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崇拜,例如姬、姜、娰、妫等;二是以封国与官爵为姓,如齐、楚、司徒、司马、王、侯等;三是以祖先族号与谥号为姓,如夏、商、周、文、武、穆、康等;四是以出生与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东郭、南、百里、巫、卜等;五是以动物或植物为姓,如马、牛、龙、羊、梅、柳、李、叶等;六是自然界景物为姓,例如江、河、风、云、金、石等。七是赐姓、改姓等。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2)姓氏的作用

姓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别婚姻”,“同姓不婚”在古代是男女婚姻的一大原则,它对于贵族妇女来说尤为重要。每个人的姓是在出生前就确定好了的,在贵族阶层女子也只称姓,无论生前死后、婚前嫁后,不管怎样称呼,必须带上姓;但是男子的情况就不同了,通常只称氏而不称姓。

在原始的奴隶社会时期,姓与氏既关系密切,又用途不同的两个标志。人立姓以别于族群,以别于禽兽;氏则用来区别贵贱。《资治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现代文史大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姓属母系,氏归父系;姓为先有,氏则后来,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因此在秦汉之前,姓与氏则是分开的。在战国和秦汉以后,古人的姓与氏才合二为一,与现代差不多,都是沿袭父辈一代代传下去象征血缘关系的标志。

在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正如《通志.氏族略序》所言:“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国语.周语下》云:“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制姓,言赐姓命姓矣。凡命姓者,亦必授之以官,故百姓即为百官也。禅让之际,尤必称天而命之。”

3、张姓始祖:张挥

明嘉靖年间,张氏集全国各地一百四十九位饱学儒士编汇的《张氏统宗世谱》(此谱成书于明嘉靖十四年)中说“吾张氏得姓者,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弓正,因封青阳。挥子昧为玄冥师”。在这部书的《得姓郡望》篇中又说:张姓始祖“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

张的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张中忠姓氏表字微言大义--张中人物考辨)(3)

02 张中之氏:“淮亿(夷)”之清河郡、巨鹿郡

1、古代氏族

氏族与姓氏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氏是姓的分支,带有父系氏族社会的时代烙印。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依照同姓不婚的规矩,“妇人称姓”、“以别婚姻”、“因生而有”。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按照宗法分封制度,“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因土而有”。因土而有就是父系封地之别。先秦时代,姓与氏并存。秦江以后,以氏代姓,姓与氏合二为一,统称为姓。氏遂退出历史舞台。

古人命氏的情况比较复杂,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斌先生在《中国古代姓名字号考略》一文介绍,命氏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诸侯以受封国名为氏,如虞氏、夏氏、周氏等。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则以其祖父的字为氏,如郑穆公之子公子啡,字子驷,其子称公孙夏,公孙夏之子则称驷氏。也有以父字为氏的,如公子遂之子归父,字子家,其后则称子家氏。卿大夫及其后裔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晋国的韩氏、魏氏、赵氏、范氏、知氏,齐国的崔氏、卢氏、鲍氏;

(2)有以职官为氏,如师氏、巫氏、士氏、卜氏、祝氏、陶氏、籍氏、司马氏、司空氏、中行氏、乐正氏;

(3)有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东门氏、北郭氏、南宫氏、百里氏、柳下氏;

(4)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庄辛(楚庄王之后,庄为谥号)。

(5)氏的可变性。有时还变化得比较频繁。一个贵族男子一生中可以有几个氏,其称谓就更加复杂多变。如春秋时期晋国有位大夫,在《左传》中就有九种称谓:会、季氏、武子、士会、士季、随会、随武子、范会、范武子。称谓中的士、随、范是氏;士,是以其祖先职官为氏;随、范是以先后受封的采邑为氏;会为名,季为排行,武为谥号。这就是刘氏刘姓的姬姓祖先之一。再如战国时原系卫国公室子孙的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

(6)妇女称氏与此不同。如姬氏、妫氏、姜氏,这个氏是加于姓之下,与先秦古籍中的母氏、舅氏、伯氏的氏用法相当。氏到现代,已经变异为父系的祖籍或籍贯。

2、“淮亿(夷)”之清河郡、钜鹿郡

青铜政斗镇墓兽铭文指出氏族为“淮亿(夷)君后、金还头君。”淮亿(夷)和金还应该就是张中之氏族之地或籍贯之所。金还,就是金乡。

《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张中籍贯为钜鹿郡,金还(金乡)人(补佚),他家是钜鹿金还(金乡)县头名君主,豪门第一望族。祖先为古代淮(夷)族(补佚),或叫淮亿(夷)君。

据《中华张氏族谱》所载,张中系西汉开国元勋张良八世孙。张忠的祖先张良系韩国贵族,祖父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大臣(相国),生于古代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又简称夷或夷城父。亳州位于安徽与河南交界之地,距河南原阳不远。亳州有条涡河,就是淮河的支流。后来张良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用铁椎阻杀秦始皇未果。故言张忠政斗镇墓兽铭有“淮夷(亿)君后”之句。至于史书所称张中籍贯为“巨鹿”,则是因为籍贯以父祖三代为限的习惯。对此有专文解析。

张的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张中忠姓氏表字微言大义--张中人物考辨)(4)

03 张中冠字“子戆”

(一)古代冠字礼仪

1、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颜氏家训.风操篇》所言:“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子孙氏。” 字以表德,就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德行。这里指张中御史大夫张中受到汉成帝的横恩、横赐,勤劳国事(政斗镇墓兽底座12字玺书记载“勤国”),成为宠幸席弄辅佐大臣。

2、古代之字,叫冠字

(1)古代取字时间。

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冠礼时“冠字”。《礼记•曲礼》说,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而且仅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古代男子20岁弱冠,女子十五岁及筓,象征着已长大成人。

(2)取字的目的和作用。

“字”是在男女成年后才取,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尊重,供外人称呼。此时老师根据本名的涵义另取一个别名叫字,名为“里”,字为 “表”,寓意一个人将来的志趣和发展,即“字”是在其二十岁成年婚冠礼时才所取、用以显示其人生道德志向的标志。

《礼记.郊特牲》云:“冠(礼)而字之,敬其名也。”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云:“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所谓“字以表德”,指人之表字或别号象征其德行和志向。

(3)冠字的讲究:互为表里

古人取“字”一般限于有身份的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所以取字很有讲究,字与名相表里,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故有“表字”之说。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斌先生在《中国古代姓名字号考略》一文介绍,有的名和字为近义词,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亮与孔明、飞与鹏举意义皆相近;有的字和名在意义上相关连,如屈原名平字原,颜回名回字子渊,赵云名云字子龙;有的字和名为同义词,如宰予字子我,樊须字子迟,再如东汉时张衡字平子,弥衡字正平,宋代诗人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他们名字中的衡与平、观与游都是同义词;有的字和名为反义词,如曾黜字皙,《说文》:“黜,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再如宋代朱熹字符晦,元代赵孟俯字子昂,他们的名字中,熹与晦、俯(俯)与昂都是反义词;有的字和名相辅相成,如东汉梁鸿字伯鸾,西晋陆机字士衡,鸿与鸾是两种为人称道的鸟,机与衡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而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补”过才能“无咎”。

张的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张中忠姓氏表字微言大义--张中人物考辨)(5)

颜氏家训

也有的字取于典故或成语,如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字伟长,取自《孔丛子》中“非不伟其体干也”;曹操字孟德,出自《荀子》中“夫是之谓德操”;元末戏曲家高明字则诚,来自《礼记》“诚则明矣”之句;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

还有的字取于排行,如管夷吾字仲,范睢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二)张中(忠)之字与生平性格事迹的关系

《颜氏家训.风操篇》所言:“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子孙氏。” 字以表德,就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德行。这里指张中御史大夫张中受到汉成帝的横恩、横赐,勤劳国事(政斗镇墓兽底座12字玺书记载“勤国”),成为宠幸席弄辅佐大臣。

1、古代戆通赣,本意为愚、傻。又 通“贡”,赐给。

《说文》:“ 赣,赐也。”《淮南子·要略》:“一朝用三千钟赣。”。高诱注:“钟,十斛也;赣,赐也。一朝赐群臣之费三万斛也。” 《淮南子·精神》:“今赣人敖仓,予人河水,饥而餐之,渴而饮之。”

这与张中政斗镇墓兽底座12宣玺书“册封”和“措新君横”之“横赐”、“横恩”、“横迁”正相应合。这里隐喻御史大夫张忠为天子皇帝驾车的辅弼重臣。即张中在一年360天之内连升三级,由“左官”东平相、九卿少府,再到三公御史大夫。铭文体现为“措新君横,曾似系抱(捊)”。

其中“曾”字,读音“载”,与“年”同义。意即一年360天。相关文史典籍记载如《管子.势第42》云:“大文三曾,而贵义与德;大武三曾,而偃武与力。”意即大规模文治实行三年,天下就能重视义与德;大规模武事实行三年,天下才能平息刀兵与暴力。

2、张中字子戆,刚直不阿,与权臣斗争

古人说,字是名的辅助和补充。即根据本名的涵义另取一个别名叫字,形成名为“里”,字为 “表”,寓意一个人将来的志趣和发展。这里张中之名“忠”与字“戆”正相应合。且“戆”义与“直”谥相同相近。

(1)忠诚与直戆

清代严可均辑录《全汉文卷46》云:“张忠,忠一作中,字子戆,钜鹿人,为东平相。建始末为少府,代尹忠为御史大夫。阳朔初卒官。”

正如古人名以言志,字以释名,先名后字,字敬名功。字如其名,名如其人。这里也印证了古代今文经学谶纬之学,张忠在幼时取名为“忠”,二十岁冠礼取字为“戆”,居然后来真正履行了“危身奉上,险不避难”、“ 危身奉上,临患不忘国”、“死节为戆”。“戆”就是刚直、刚正不阿。与名“中”之中正、正直、忠诚相对应。而且直、中、忠都是“上谥”,即最好的谥号和评价。对于“忠”与“戆”,《谥法》和《淮南子》等古籍给予了最好的回答。

《说文.心部》云:“戆,愚也。从心,赣声”。《韩非子.解老》“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公心不偏党也。” 《淮南子.齐俗》“今世俗之人,以功成为贤,以胜患为智,以遭难为愚,以死节为戆。”《淮南子.汜论》云:“戆者类勇而非勇。”原注曰:“戆者不知畏危难,有似于勇,非真勇。”

张的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张中忠姓氏表字微言大义--张中人物考辨)(6)

(2)忠戆与死节

所谓“忠”,《逸周书.谥法解》:“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还有“虑国忘家曰忠;让贤尽诚曰忠;危身利国曰忠;安居不念曰忠;临患不反曰忠;盛衰纯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尽节曰忠;推贤尽诚曰忠;中能应外曰忠;杀身报国曰忠;世笃勤劳曰忠;善则推君曰忠;死卫社稷曰忠;以德复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择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虑外曰忠;广方公正曰忠;肫诚翊赞曰忠。”宋朝文史学家苏洵《谥法释义》云:“忠,盛衰纯固,危身奉上,临患不忘国,推贤尽忠,廉方公正。”

什么叫“危身奉上,险不辞难。”进一步地分析,西汉御史大夫张忠在历史上,究竟干出了什么样惊天动地的“危身奉上,险不避难”、“危身奉上,临患不忘国”、“死节为戆”之事呢?就是前29年以少府之职,侯任(待诏)御史大夫代替“因河决不忧职”而自杀的前任御史大夫尹忠之职,从西汉朝廷长安前往东郡 督导校尉王延世治理黄河决堤洪水灾害,救民九万七千多人。这难道不是临危受命,勇于赴难的“死节”行为吗?

(3)汉代察举制“直言极谏”科

在汉代察举制中,设有“直言极谏”科。在中国古代有敢于为中央朝廷和皇帝死谏甚至指出皇帝的不足之处,提出治国建议与方略的大臣,被称为「诤臣」。于是有了「直言极谏」这个词,意思是「正直的言论谏诤」。汉代名臣晁错写有一篇《举贤良对策》,是对「直言极谏」的最好解释。而且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但凡直言极谏的诤臣,在当朝甚至一个时代,是没有好的评价或结果,而到了后世,尤其是奸臣当道,为祸朝政,殃及民生,人们才体会到诤臣的忠诚可鉴与可贵。

如西汉官吏王吉,先举「孝廉」,再举「贤良」,任昌邑王中尉。昌邑王刘贺荒淫,他因时常劝谏昌邑王而遭到处罚。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召为博士、谏大夫,常上疏议论时政得失,但没有受到皇帝重视,只好托病还乡。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时召他为谏大夫,担任掌管议论的官员。

所以,从汉代察举制度正式建立之初,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就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此后,举「直言极谏」一直延续下去。但它不是独立的一科,而是与「贤良方正」相连,说明对直言极谏者来讲,应当具有公正无私的品德。无私才能无畏,才敢于「犯上」,甚至把自己的性命都置之度外,因此古代就有了「文(指文臣)死谏」的说法,是文臣(特别是谏官)忠君的最高境界。

从少府张忠与司隶校尉王骏共同劾奏丞相匡衡(汉语成语”凿壁偷光“的主人)贪污公田租税、劾奏王尊(汉语成语“以身试法”、“三期贤佞”的主人)妄自尊大,劾奏陈汤(征匈英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主人)矫制等,招致大臣的忌恨(露兰罗秋)事实来看,张忠真可谓正直忠戆之官。

张的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张中忠姓氏表字微言大义--张中人物考辨)(7)

(4)直接的直戆之谥

《汲冢周书.周公谥法解》(晋孔晃注)云:“直:肇敏行成曰直;治乱守正曰直;不隐其亲曰直;守道如矢曰直;言行不邪曰直;质而中正曰直;正人之曲曰直;折狱在中曰直;孝弟成性曰直;小心敬事曰直;敏行不挠曰直;率行无邪曰直;秉道正物曰直。”刚直是古代三德之一,正体现了张忠的道德品性。

(5)间接的“直”谥

《汲冢周书.周公谥法解》(晋孔晃注)云:“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曲直赴礼曰成;达:质直好义曰达;疏通中理曰达;强直温柔曰德;直温强义曰德;正直无邪曰简;能行直道曰简;直道不挠曰节;廉直劲正曰敬;广直勤正曰敬(张中政斗铭文体现为“钦”);柔直考终曰靖;宅衷易直曰良;敬直慈惠曰文;直道不挠曰贞;直道不挠曰正(张中政斗铭文体现为“黄似翁正”);直心靡他曰质;朴直无华曰质。”

(6)历史事实事例

那么,张忠在为官东平相、少府、御史大夫任上,做出了什么「直言极谏」、“死节为戆”的惊人事迹呢?这里指张中对汉象帝大舅、权臣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凤等王氏集团不阿谀奉承,秉公办事。主要体现在劾奏丞相匡衡贪污公田租税,还有劾奏王凤多次提拔重用部属东郡太守王尊等事。而且还暗中与丞相王商乐昌侯、宗正光禄大夫刘向等互相进退,在西汉朝廷中与王凤王氏集团展开了宗室忠臣和权臣佞幸之间的斗争。详见《张中思想及与王氏权臣的斗争》专题文章。

具体历史事实,这里略举几例(详见《张忠事迹》)----

第一,从铭文“郁霜白东”一词中我们得知:前33-30年在东平相任上,前任东平相王尊几乎差点被浪荡东平王刘宇母子杀掉,最终被赶出东平国;而张忠接任东平相后,教化东平王从善学书,博得汉成帝赞赏。

第二,从铭文“含箭薄露”一词中我们得知:前30年在少府任上,与司隶校尉王骏(王吉之子),“代行廷尉事”,共同劾奏丞相匡衡贪污公田租税;

张的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张中忠姓氏表字微言大义--张中人物考辨)(8)

张姓图腾

第三,从铭文“干杨(扬)祛洚(洪、决)”一词中我们得知:前29年张中以侯任御史大夫之名,代替因“河决不忧职”而自杀的前任御史大夫尹忠之职,督导校尉王延世及东郡太守王尊治理黄河决堤洪灾,救民九万七千多人。

第四,前29年张中劾奏王凤提携大臣王尊,遭到湖县三老公乘上书朝廷极力反对,被人误解骂为不辨是非曲直的“佞臣”。

因为王尊在前27年东郡黄河决堤洪灾中,也曾以誓死之决心,独身守在抗洪大堤上。详专题《张忠治河》。而且有王尊亦字子赣,也能说明古代“死节为戆。”古代赣、戆互通同义。《墨子.非儒》云:“以为实在则赣愚甚矣。”

第五、前27年劾奏征匈奴之将陈汤,被人误解骂为“庸臣”。

(7)张中先祖,圣勇楷模

而且张忠先祖张侯更是楷模。这与铭文“黄似翁正、曾似系捊”正相应证。

据《张氏族谱》介绍:七十二世祖:君臣公,为晋国大夫,中军司马。晋平公即位之初,改服修官,徙居曲沃,是为曲沃派。子:趯。

宋《通志·氏族略》云:“张氏世仕晋,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赵有张谈,韩有张开地,赵韩分晋,皆张侯之裔也。”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晋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88年),晋国与齐国战于鞍(山西历城西北),晋国执政亲临前线指挥大战,张侯为执政御车,执政被箭射伤,鲜血一直流到脚下,但击鼓之声一直未断。张侯也被箭射伤手和肘部,张侯把箭拔下来扔掉,左手驾车,右手协助执政击鼓,以必死制胜,位列忠贞侯。张侯被誉为“圣勇”。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