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代文房清供的起源来历


文:枯木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1)

文房清供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一种文人嗜好兴趣的雅称。文房和清供本来是分开的,文房指的是文人书房,清供指的是清雅的供品,二者结合在一起,是儒释道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结果。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2)

《北齐校书图》局部

文人书房起源于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白天授课教徒,晚上读书写作,这应该是最早书房的雏形,古代称谓房屋名称较多,诸如楼、阁、堂、斋、轩、室、居等等,只不过当时没有文人给自己的书房命名。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3)

最早给书房命名的当为曹魏时期曹操之子曹衮,《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礼:‘男子不卒妇人之手。亟以时成东堂。’。堂成,名之曰遂志之堂,舆疾往居之。”。“遂志堂”出自《易经·困卦》:“王弼曰:泽无水,则水在泽下也。水在泽下,困之象也。处困而屈其志者,小人也。君子固穷,道可忘乎?君子以致命遂志。”。曹衮钦羡春秋卫国大夫蘧瑗(qúyuàn)的德行,希望可以和蘧伯玉一样不以暗昧废礼,不忘初衷。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4)

在魏晋时期,除了曹衮给自己的居住的地方其名为“遂志堂”外,还有一个记载,那就是桓玄,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子,也给自己居住的房屋起名,据《晋书·刘毅传》记载:“初,桓玄于南州起斋,悉画盘龙于其上,号为盘龙斋。”,意思是桓玄在自己居住的地方画满盘龙,命名“盘龙斋”,结果兵败后却被刘毅占据,这应该是“书斋”最早的名字之一。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5)

“斋”,在春秋时期则是礼敬洁净之意,本意为“齐”,整齐之意,《礼记·曲礼》:“齐戒以告鬼神。”,《论语》:“斋必变食,居必迁坐。”,《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祭天。”。因而斋指祭祀前沐浴更衣,清心寡欲,以示虔诚庄敬。到了汉代,斋指居室或起居室,《后汉·舆服志》:“有斋冠曰长冠,又燕居之室曰斋。”。东汉以后佛教传入,逐渐盛行,讲究忏悔清净超脱,于是借用了儒教的斋戒,并且把斋戒的内涵不断扩大,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期,梁武帝萧衍颁布《断酒肉文》,于是佛教将斋戒食素变成正统。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6)

明·仇英《桐阴昼静图》

南北朝时期由于众多政权交替变更,文士们以往崇尚儒家的入世观念“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然而由于权力争斗,受到不同政权的打压,往往无所适从,因而开始转向道家,隐居山林,闲云野鹤,不问世事,不问政治,落得逍遥自在。于是玄学开始兴起,道教反而成为主流,文士们大多崇尚清谈的文风。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7)

明·仇英·《临宋人画轴》

在这一时期,儒家、道家、佛家相互并存,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中庸的书房文化,那就是文房清供。清供,起源很早,最早是古代祭祀习俗文化的一种延续,人们在庙堂几案陈列供品,祭拜神灵和祖先,后来逐渐发展为在居室书斋陈列物品,以示虔诚,而清供之风主要形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8)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们聚会属文,品茗谈玄,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逐渐成为一种文风。诸如“兰亭雅集”源自古代“修禊”习俗,文士们竞相吟诗作赋,挥毫泼墨,而作为陈列的时令鲜花果馔,茶具杯盏等,则成为以后文人相聚的必备。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9)

随着佛教的传播,信徒逐渐广泛,不少文人也开始崇敬佛教,然而和崇信道教一样,只是一种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皈依,并非形式上剃度出家,因而在家精修,称为居士。这样,文人居所就成了儒释道相互交汇相互融合的场所。而文人书房,除了必要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外,还会陈列一些文人雅好以及崇信宗教的象征性物品,逐渐形成文房清供。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10)

文房清供之风肇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隆盛于明清。隋唐时期,随着开科取士,文人们为了跻身龙门,于是开始了寒窗苦读的经历,书房成了每位文人必不可少的学习地方,即便是有的简陋,或者和居室混杂在一起。然而,文人素以清雅著称,为了显示自己的高雅和情趣,以及心灵慰藉和寄托志愿,有的常常给自己的居室或书房取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诸如杜甫给自己的居所命名为“草堂”,刘禹锡则以“陋室铭”蜚声诗坛,而这些都是文人自我激励自我陶醉的一种体现。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11)

仇英《辋川十景图》

还值得注意的是,在隋唐时期,盆景奇石文化开始兴盛,不少文人在闲暇之余,栽花植草,蓺兰种竹,找寻奇石,盆栽花木,一则兴趣使然,孤芳自赏;再则标榜志向高远,回归自然;三则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把兴趣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宁静中享受自己的一片绿洲。于是王维“以黄瓷斗贮蕙兰,养以绮石,累年弥盛。”,白居易《双石》中的“洞庭石”,韩愈的盆池等等,尤其是王维在《山水论》和《山水诀》中的关于文人画的论述,从美学的观念和诗意的精神,营造除禅意的精思和恬淡超脱的境界,随之被后世文人墨客奉为圭臬。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12)

然而隋唐时期,对于居所命名仅限于整体,并没有对单独的书房予以命名,清供种类,除了佛教信徒的清淡供养以及盆景奇石以外,仅限于少数文人的嗜好和情趣,尚未有更多发展。到了宋代,文房清供开始兴盛,从达官贵族到普通文人,开始给自己的书房单独命名,清供种类也开始增多。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13)

诸如司马光有斋名“读书堂”,平白质朴;苏轼敬慕白居易,将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南宋洪迈的“容斋”,陆游的“老学庵”,卫泾的“后乐堂”等等,书房名号已经成为不少文人墨客的标志。而且宋朝清供种类大为增多,除了盆景花卉,以珍奇怪石居多,这也是和宋徽宗喜好奇花异草珍石假山有关。文人里面,又以苏轼、米芾、黄庭坚、陆游、王十朋等为代表,把玩奇石、萟兰植蕙、养花培草、栽种菖蒲、制作盆景等等,使得文房清供的种类大为增多,随之文玩清供形成一种文化。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14)

到了元明清时代,书房名号盛行,文人学士差不多都有自己的雅名书斋;而清供也成为了一门艺术杂学门类,不少专著纷纷出版。诸如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野史亭”,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袁宗道的“白苏斋”,唐伯虎的“梦墨堂”,张溥的“七录斋”,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潘祖荫的“八求精舍”等等,诸如此类,俯拾皆是。而清供类更是详细区分,盆景花木,假山奇石,书法字画,文房用具,工艺杂项等,都单独分门别类,从把玩到鉴赏,从产地到工艺,上升到极致高度。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15)

纵观古代文房清供的形成,是文人精神情趣的一种投射。古代文人崇尚君子之风,一向以“清贫”、“孤高”自诩,儒家讲究“入世”拯民于水火之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何独善其身?佛家和道家的清心寡欲、无欲而刚思想便成为文人的自我修养之法。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16)

文人们在斗室之中,方寸之间,抒发胸意,尽情洒脱,充分展现自己的理想和志愿,从那些精微的花草木石之中领悟自然的奥妙和人生的精义,营造出理想的精神世界。正如明代画家董其昌所言:“先治幽轩邃室,虽在城市,有山林之致。于风月晴和之际,扫地焚香,烹泉速客,与达人端士谈艺论道,于花月竹柏间盘桓久之。饭余晏坐,别设净几,辅以丹罽,袭以文锦,次第出其所藏,列而玩之。”。可以这样说,清供就是文人心迹的表现,精神的寄托。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17)

曾几何时,文房清供被抛之脑后,视为糟粕,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文房清供开始重新展露出曾经的风采。如今城市高楼林立,大厦遍地,交通纵横,信息发达,经济繁荣的背后,却似乎在精神层面出现了偏离,一切的便利并不能拉近人们内心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宽,不少人内心的空虚和寂寞难以描述,于是,文房清供成了一种很好的宣泄。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18)

在自己的世界,可以尽情挥洒;在自主的空间,可以随意把玩;心中的积郁,可以得到略微释放;内心的孤寂,可以得到些许安慰。独善其身的书房,蕴含文化传统的清供,正是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空间,这,也是文人的一种精神符号吧。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19)

2019/7/21榆木斋

供大斋一般在什么时间(文人书房的斋号和清供习俗浅谈)(20)

#青云计划##历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