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可能剧透一脸,请谨慎观看”

今天看风闻“美国志”关于卡瓦诺的文章,记住了里面一个形容:“美国政治正在劣化”。我发现劣化这个词,刚好可以用在《影》上面,这是一个被劣化了的中国阴谋。

故事是三国基底,都督子虞明显是影射周瑜,则子虞的妻子小艾就是小乔,还有个再明显不能的“鲁大人”,鲁肃真可怜,一个能搞东吴版隆中对的人,这么多年了还是奸诈老实人形象。沛王良的江山坐不稳,有一妹,脾气很凶,标准的孙权配置。杨苍用大刀,有个儿子叫杨平,感觉有点像关羽和关平。境州就是荆州。“炎国”和“沛国”是阴与阳,水与火,男与女,太极的黑与白。

能感觉到张艺谋是想要费大力气去讲述一个水墨宫廷阴谋:邓超饰演沛国的大都督子虞,因受伤而容貌大变。郑恺饰演的沛国国王沛良一味求和不肯战,逆民心而动。于是邓超子虞为了拉拢民心,发动政变,驯养了自己的替身境州,令境州以自己的身份在外活动,意在拿下境州城。但此后,围绕“影与替身”这一主题,产生了一系列阴谋斗争,特别是影片最后五分钟突然陷入连环杀状态,虽然反正总共也没几个人好杀的。

影片中的“棋子”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子虞密室喝酒时讲:我有三个不可缺少的棋子,一个是田战,一个是境州,最后一个是沛王。于是片末安排郑恺杀子虞一场戏,意在向观众说明,以为自己在下棋的人其实是被利用来收复境州的棋子。但这恰恰说明,导演还是以一个阴谋论的视角来看待权谋斗争,动辄派刺客杀来杀去,连鲁肃也杀了。不过张艺谋大概精确地知道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据说《影》在海外大受好评,所以这部电影也可能一开始就不是奔着国内市场去的。

但弄得鲜血遍地,恰恰不是中国政治斗争的精髓。真正的斗争在朝堂之上,都督与沛王的根本分歧在于政治路线上的鹰与鸽,但沛王甚至没有对自己的鸽思路做一个合理的注解,只是强迫所有人接受他的太平赋,这显然是不符合政治逻辑的。毕竟沛王的逻辑完全可以说通,唯有用屈辱换和平,才能卧薪尝胆,厉兵秣马以期日后决战,所以沛王至少要来一句“休养生息也是正义,没有和,如何来战”,整个人物才能立起来,也更符合思辨的立意。

结果到了导演这里,既没有政策的辩论,也没有精妙的手腕,事情被简化为宫廷阴谋暗杀篡位,也不想想都督想杀王,还用得着亲自上阵。所以这是个劣化了的中国阴谋,很多政治路线分歧的本质是权力斗争,但权力斗争的杀人绝对不是如此杀法,不仅要阴谋阳做,还要用国家机器堂而皇之午门外枭首。非如此就不足以证明得国之正,中国流行僭主但奸臣篡位是要被唾骂万年的,不然司马懿为什么千百年翻不过身来,直到有了某知名男演员的鼎力相助。

既然叫《影》,整部电影倒像极《英雄》的影子,无论是熟悉的雨中决斗,灰得像哭过的天空,还是衣袂飘飘光影缭乱的景致。整个故事也是一个刺杀与训练杀手的故事,捎带着大军压境攻城。但这次显然是预算压缩了,从秦军气吞万里如虎的“虎!虎!虎!”变成了一堆人肉坦克撑着钢片伞在江南的雨巷里如龟般飞驰而过。而且我觉得导演对“轨迹”似乎很感兴趣,《影》中出现了与《英雄》几乎一致的拖刀踏水镜头,武器划过水面溅起水花,再不就是《英雄》里梁朝伟在沙盘上画赵字。联想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导演要找两个人蘸满墨在宣纸上滚来滚去,以及平昌冬奥会上“北京八分钟”让熊猫穿旱冰鞋在地上画光影轨迹,这个符号似乎确实是导演的心头好没错了。

影 邓超眼神杀片段(影恐怕注定要变成)(1)

而且这代导演对日美文化的崇拜还是时不时在莫名其妙的地方露个头,比如姜文非要安排彭于晏开汽车,吃洋人馆子,穿和服在枯山水上杀廖凡,比如张艺谋非要用砂石枯山水的形式铺个太极地毯。日美符号在新一代年轻人眼里已经习以为常,在他们心中却是如此的优雅艺术,这令我等未经历改革开放后冲击的新世纪青年,由衷感到一种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忧桑。

影 邓超眼神杀片段(影恐怕注定要变成)(2)

感觉很像枯山水的太极地毯

更为致命的是《影》的语言实在是太严肃了,工整地一字一句讲一个阴谋悲剧,这还是英雄那个年代的大叙事语言,意在突出华丽和挣扎斗争背后的荒芜感。但是这种语言显然已经多少有点落伍,如今互联网上最流行的是解构,人们把一切东西拿到微博上恶搞,越是宏大的叙事解构起来就越彻底。人们爱看魏璎珞“天降闪电,严惩恶人”“我最喜欢跟人斗,越斗越精神”,不爱看魏璎珞认认真真设计每一个阴谋。这是一个起哄架秧子的时代,影片就是郭德纲相声,你要抖一个足够好笑的机灵,起哄的人越多,这部电影的商业性就赢了。

所以再怎么样突出阴谋悲剧都是没有用的,过慢的节奏和过于直白的阴阳本体论思辨,令电影变得冗长而无聊,用如此端庄的姿态讲述一个如此烂俗的故事怎么想都殊为喜感。精心设计的阴谋观众是不会领情的,他们只会想“怎么还不杀人”和“怎么就杀了这么几个人”。整个故事浓缩到二分之一还差不多,从训练间谍开始,就让境州这条线跟沛王发生交集,比如沛王策反了境州让他不要成事,比如沛王事先就为境州许诺让他当都督,比如原来是沛王让小艾睡了境州好让他萌生逆心。毕竟三个人,王不跟境州连着,三角结构就没法完整。

影 邓超眼神杀片段(影恐怕注定要变成)(3)

我一度还怀疑子虞是不是放任甚至有意令小艾用温柔乡捆住境州,或小艾跟境州在一起是因为对子虞怀恨在心,乃至于是因为沛王或青萍的授意。结果看到最后,原来还真就是纯爱,心里失望得不得了。小艾被沛王强逼着弹瑟,以至于差点砍了手指,心里都不会对王怀恨在心的吗,青萍跟小艾关系那么好,两个人一起打卦占卜,她临走杀自己的未婚夫之前就没跟小艾布条线什么的?

所以阴谋不够多又不够刺激,却非要强凹造型告诉大家搞阴谋是不对的,这部电影的宿命就注定是被改编成“为上位,我被下属睡了自己的老婆”,“邓超如何成功绿掉自己”。毕竟现在的网友,没有人会关心事情的意义,去电影院枯坐两小时,不是去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比起机关算尽一场空,人家更关心的,是子虞你听壁角的时候,采访一下你的心理感受,老婆爱的是你,可你已经不是你了。

上一个著名的听壁角故事,是日本电影《大奥》的右卫门佐篇,在男女倒转的世界里,男主角右卫门佐为了长久陪伴在女主角德川纲吉身边,选择了当大奥总管,长年听壁角,而不是做她的男妃。《大奥》系列作品,每位将军都有一场发自内心的恋爱,但是总是因为将军的身份而被打断。这个乍一看有点搞笑的场景背后,却让人看到女人和男人都在不由自主的命运洪流之中挣扎的无力。

所以根据通常的经验,越荒诞的叙事越能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驴得水》和《西虹市》已经近乎漫画,但是引起了人们长时间的讨论。反而越庄严的史诗越容易被解构风化,如《一个馒头的血案》之于无极。好的悲剧要把信息掩藏在真实叙事的每一个角落里,而不是把它挖掘出来明晃晃摆在你面前让你哭,则观影变成了做阅读理解,失去了最基本的趣味性,那就是发现与思考的乐趣。讲好一个故事就足够了,不要越俎代庖去做影评人应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