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逢天下大乱或者外族入侵,烽烟四起之际,往往也是群英荟萃,将星云集的时代,他们既改变了历史,也成为了历史。

先秦时期有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汉武帝时期有横扫漠北,封狼居胥的“战神”霍去病,他们无比彪炳史册,战功赫赫,但是从今天来看,没有哪位武将能与“关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媲美。

三国志中的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三国志威震华夏的关羽到)(1)

战国四大名将

儒家将其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佛教中将关羽视为伽蓝菩萨,在道教中被称为“关圣帝君”,甚至一些江湖帮派都拜关公 ,关公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魅力?

三国志中的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三国志威震华夏的关羽到)(2)

关羽是如何从三国的一个著名历史人物,逐渐演变成一个特殊的精神文化符号的?

本文谨献给陆树铭先生,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三国志中的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三国志威震华夏的关羽到)(3)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一段历程,就要理解关羽的三个身份,分别是历史中的“关羽”,文学中的“关公”,神化以后的“关帝”。

国士无双

历史上的关羽绝对可以堪称“国士无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但是在三国时代,吕布、典韦、太史慈、马超等将星辈出,哪个不是战绩彪炳、勇冠四方呢? 但是在《三国志》中,唯独关羽配得上“威震华夏”这四个字。

三国志中的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三国志威震华夏的关羽到)(4)

因为关羽人生的最后一战襄樊之战,面临的是三国这段历史最豪华的阵容,几乎让曹魏和东吴出动了所有精锐部队,曹操这边,除了张郃在陈仓屯兵之外,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以及被经济调回的张辽,都参与了这场战争。

东吴这边,吕蒙、陆逊、朱然、蒋钦、潘璋,几乎是所有名将倾巢而出,蜀汉阵营还出现了糜芳、 傅士仁在两个叛将的情况下。

关羽打出了,围困曹仁,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力战徐晃的战绩,遭到吕蒙偷袭后死战不降,可见关云长之勇,所以绝对配得上“威震华夏”四个字。

公元219年,建安24年,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向北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目的是为了策应刘备在汉中作战,如果能顺利拿下襄樊,北伐的战线就可以向前推进,连通汉中与荆州的北部,让曹魏南面门户大开。

这样一来,就可以伺机攻入许昌,兴复汉室,则指日可待,关羽先是围攻樊城,困住曹仁,曹操为了解樊城之围,曹操先是派出汝南太守满宠、后又让于禁率七军支援。

此时正值秋天雨季,关羽对襄樊地区了如指掌,料到汉水会暴涨溢出,所以在出征前,训练了一只精锐水师,并且准备好了竹筏,等到两军交战之时,恰逢汉水泛滥成灾。

关羽当即将陆军改成水师,乘着竹筏出战,配合弓箭手封锁通道,防止曹军突围,让于禁的七军人马和曹仁的部下,西凉猛将庞德的军队陷入绝境,最终,于禁缴械投降,3万大军被俘,庞德被斩杀,水淹七军成了也成了一时佳话。

所以纵观整个襄樊战役,关羽在战术上水路联合作战,围点打援,攻守兼备,同时又能够潜入曹操腹心,策动起义,从内部动摇曹操政权的根基,而且关羽的军事思想非常超前,擅长水陆两栖多兵种作战,曹操为此几欲迁都来避其锋芒。

而关羽堪称“国士无双”,除了威震华夏的赫赫战功之外,更重要的是他高尚的品德,忠义是关羽一生的道德追求,不管赤壁战前刘备多么弱小,还是身陷曹营,都没有改变关羽忠于汉室的立场。

即使面对曹操的重加赏赐,关羽仍然坚定不移,没有背弃忠于汉室的誓言,对此曹操感慨道: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关羽之勇不仅体现在他“威震华夏”的赫赫战功上,还体现在他“白马之战”中,策马冲到颜良身边,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又拔出腰间佩刀斩其首级而归。

从始至终,袁军诸将都不能挡住关羽,遂解白马之围,可见关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即便是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败走麦城后,直到抵抗已经失去了意义,关羽就解散了军士,令他们与家人团聚,都体现出关羽有情有义,无畏无惧的侠义精神。

这都是关羽受人崇拜的原因,《三国志》里对关羽的缺点,也就一句话“羽刚而自矜”,所以也难关我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隔着屏幕都感知自己像一个鼠辈,甚至人们认为历史上的关羽是因为骄傲而导致失败,也就有了“大意失荆州”的典故。

英雄悲歌

但是这与真实的历史之间存在出入,荆州的丢失,并不是关羽大意导致的,而是整个蜀汉集团整体战略导致,在关羽生命的最后关头,因为刘封和孟达的见死不救,再加上关羽宁死不降,最终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三国志中的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三国志威震华夏的关羽到)(5)

赤壁之战后,建安23年,刘备入蜀西征,孔明深知荆州重要,让大将关羽镇守荆州,并留下“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策略,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称汉中王。

为了实现诸葛亮从西蜀与荆州同时北伐中原的战略,于是刘备令孟达由夷陵北上攻取房陵,让养子刘封从汉水东出,攻取上庸,如果关羽夺取汉水中段襄樊地区,与孟达刘封会师上庸三郡,则可打通益州与荆州陆上通道,对日后北伐中原十分有利。

此时关羽已获水淹七军大胜,开始北向襄阳、樊城与曹军作战,将曹仁围困于樊城,于是曹操再次派出名将徐晃统帅各路大军前往救援,徐晃吸取于禁的教训,在全部援军到齐之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首先在郾城挫败了关羽的阻击。

接着,在等待汉江洪水退去,同时以十二营精兵全军出击,进攻关羽军营。一时间两军陷入苦战,襄樊战役打了足足三个月,关羽兵力折损不小,如果此时撤退,则会遭到士气正盛的曹军追杀,为了防止襄樊战役全盘崩溃,于是抽调荆州守军弥补兵力不足。

但是关羽深知荆州的重要,为了万无一失,在抽调兵力前,做了大量的部署,沿江设立烽火台预警,派傅士仁和糜芳分别驻守江陵与公安两地的防御。

然而久窥荆州已久的东吴,背弃盟约,趁着关羽与曹军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吕蒙白衣渡江之际,暗袭烽火台,傅士仁、糜芳叛变投降,导致关羽两面受敌,徐晃将荆州失守的书信射入关羽营中,使关羽军队军心涣散,关羽无力回天,此时荆州各郡县,除麦城外全部丢失,关羽不得不向麦城退去。

在败退麦城的途中,关羽已向成都的刘备和在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刘备因为远在西川路途遥远,救兵无法及时到达,而刘封因关羽曾以他不是刘备亲生为由,不许刘备将其立为太子,心生嫉恨,再加上孟达的挑拨离间,最终没有派出救兵。

关羽被围困麦城之后,东吴诸葛瑾曾来劝降关羽,但关羽宁死不降,建安24年,农历12月,公元220年,关羽率十余骑从麦城突围,在临沮中了东吴潘璋和马忠的埋伏。

三国志中的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三国志威震华夏的关羽到)(6)

关羽和长子关平在临沮遇害,作为历史人物关羽已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但是关羽给后世留下的精神,在死后“涅槃重生”,关羽也在死后走上了封神之路。

封神之路

关羽是如何变成“关公”,最后再变成“关帝”的呢? 人们为什么要崇拜公关呢?背后的意义何在?

关羽的他祖籍虽然在山西,但民间对关公的崇拜是从湖北开始的,因为关羽就葬在湖北当阳,关公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地位,不光因为人们崇拜关羽这个历史人物,而是因为他身上所承载的“忠、义、仁、勇”,这些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国志中的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三国志威震华夏的关羽到)(7)

如今这些品质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然而整个过程是极其漫长和痛苦的。

从政治和军事层面来看,关羽成为“武圣”,是为了解决中国古代政治与军事关系的一个困境,在先秦时期的中国,战国的四大名将,虽然个个都是战功赫赫,但也杀人如麻,那个时代武将对于忠”的概念是模糊的,国君对武将的信任度也很低。

所以战国时期的名将往往没有好下场,白起和李牧因为国君猜忌而死,廉颇也是客死他乡,壮志难酬,王剪好不容易才得了一个善终。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历史局面的开端,北方匈奴的崛起对于汉朝造成了威胁,那么就必须强化中央集权的治理能力与对抗匈奴,这才有了,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的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将文臣和武将的“忠”作为道德和行为标准,试图去消除君主与武将之间的猜忌,化解政治和军事的内部矛盾,一致对外,经历了320多年的儒家思想熏陶,才有了这段三国的历史。

公元190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四起,这是一个,礼崩乐坏,人心向背的乱世,三国时期(公元220-280)是魏晋南北朝乱世的开端,此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在此后的360多年里,30多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直到公元581年后的隋、唐时期,中国才再一次恢复大一统的局面。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在吸取历史教训之后,唐朝末年,官方开始掘民间崇拜对象,升格为国家认可的精神形象,进而提升士气, 公元782年,关羽以汉寿亭侯的身份,和周瑜、丈夫、陆逊等三国名将,作为陪祀进入武庙,当时的“武圣”是姜子牙,那么关羽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武圣”的呢?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逐渐衰落,在经历了“唐宋之变”后,古代中国从豪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再加上宋朝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作为民间崇拜的人物,关羽的地位逐步提高,南宋时期的许多新英雄豪杰,都崇拜关羽,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

三国志中的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三国志威震华夏的关羽到)(8)

从宋朝到明朝,关羽逐渐从一个历史人物,变成民间传说的人物“关公”,其中元杂剧、小说的作用,居功至伟,从元代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

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巨著《三国演义》,“关公”的形象逐渐血肉丰满,地不分南北,年不分老幼,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关羽以“关公”的形象在文学小说中“重生”,也为最终成为“武圣”奠定了文化基础。

在历史文献中,对关羽的形象的描述非常少,《三国志》中不过寥寥几笔,主要的特点就是胡子,所以关羽又被称为“美髯公”,所以历史上的关羽形象出现了空白,不利于传播,于是才有了《三国演义》总经典的关公形象。

而陆树铭先生扮演的经典形象,是从文学到影视的一种完美复刻,或许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被模仿的对象,很难超越,无论读没读过小说《三国演义》,都会感叹,这才是关公,关云长。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纵横沙场,一股英雄气扑面而来,这些让人过目不忘的形象背后,包含着隐喻。

三国志中的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三国志威震华夏的关羽到)(9)

在中国古代,胡须被认为是男子意志和个性的象征,所以在文学形象中,长长的胡须象征着美德,丹凤眼、卧蚕眉象征着“高贵不凡”。

红色的面部代表忠诚和勇敢,《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关羽使用的是什么兵器,到了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中提到了偃月刀,后来在《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就和关公这个角色是深度绑定的,宝刀配英雄,良驹依豪杰,正是在《三国演义》文学形象的渲染之下,在明、清时期,关羽成为了新一代“武圣”。

今天不少读历史的朋友都在强调《三国演义》有太多的虚构成分,千万不要太当真,应该多读读正史,最为著名的是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那么对于历史人物的文学塑造,关羽从一个历史人物,演绎成“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的关公,再到进入武庙,成为“关帝”的意义何在?

丹心照汗青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次文化上的再造,让关羽从一个历史人物,变成一种文化的精神载体而存在,肉体可以湮灭,但是精神可以不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国演义》就是通过艺术的加工处理,去塑造那些不朽的精神,古今中外世界各种文明,都在追求延续和不朽,而文明本身是一个民族可延续、可创造、具有生命力的集体想象,借此完成民族认同,强化凝聚力,从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们通过偶像的力量来慰藉自己,获得积极向上的形态的精神动力。

于是完美的文学形象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人们需要关羽这样一个完美的忠义英雄,将“忠义”这种抽象的道德品质具象化,后人崇拜关公,是希望以他为榜样,身体力行的去践行这种美德。

作为文学形象,关公的价值在于,当这样一个红脸关公出现在世人面前的那一刻,会让世人愿意去相信,“忠义”二字并不是胜利者的工具,即使功败垂成,也能流芳千古。

陆树铭先生塑造了《三国演义》中关公的形象,是对关公文学形象的一次再造,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太多难忘的回忆,有人叫陆树铭“关二爷”,他都会嘿嘿一笑,他说自己只是扮演关公,不能把自己当做关公。

我们都要学习‘关公精神’,但他本人真的不是关公,几十年了,他还没有从‘关公’角色上解脱出来,有时候这是一种快乐,但是梦总归就是梦,人一生当中如果能给社会,给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能够被人记住,就是最大的快乐。这样一生足矣,陆树铭先生还说过,他塑造了关公的形象,但关公又“塑造”了他的一生。

有人说,三国是中国男人的终极浪漫,但是《三国演义》中,作为文学形象的关公之死,却是一个极大的悲剧,关公在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人物,他在小说中的死亡,象征着匡扶正统汉室的理想随之幻灭,曹操对关公的死悲痛不已,不仅是因为在华容道上的救命之恩,更是因为关云长身上寄托着,曹操在乱世中无法践行的品格。

三国志中的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三国志威震华夏的关羽到)(10)

关公身上一以贯之的信仰,快意恩仇,忠肝义胆,能够为了“忠,义”二字,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关云长之死,与曹魏篡汉存在一定的关联,曹操的文学形象也在此刻开始“黑化”,既然旧的秩序已经幻灭,那么只有用新的秩序取而代之,改朝换代已成为必然,关云长之死,也代表着那个热血豪迈、有情有义的英雄时代也随之结束,关公的坐骑赤兔马也在其死后,绝食自尽,其中的悲凉尽在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全文完,感谢阅读,视频版请点击以下链接

从《三国志》威震华夏的关羽到“武圣”,历史人物的封神之路

三国志中的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三国志威震华夏的关羽到)(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