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唇腺囊肿的病例暴多,“医生,你看一下我嘴唇上(或者舌头下面)长了个黄豆大(甚或樱桃大)的亮亮的泡,以前也长过,不过后来自己消了,所以没管它,这次又长起来了,你帮我看看是怎么回事”,如果你也有类似情况,那么可以仔细阅读一下今天的话题:口腔唾液腺黏液囊肿。

口腔黏液腺囊肿的来源

口腔的黏液囊肿是来自舌下腺和小唾液腺的囊肿,是唾液腺最常见的囊性病变。

唾液腺是分泌口水的器官,人体的唾液腺位于口腔和颌面部(这两个区域的的范围见《口腔医院还有手术室?有啊!》),分为三对大唾液腺和许多许多小唾液腺。三对大唾液腺指的是: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下嘴唇内侧口腔粘液囊肿(嘴唇长泡之口腔黏液囊肿的治疗)(1)

人体的三对大唾液腺

腮腺位于两边腮帮子靠后的部位,下颌下腺位于两边下颌骨下面脖子和下颌交界的地方,舌下腺则位于舌头两侧口底的深面。除了这三对大唾液腺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唾液腺,主要位于嘴唇、腮帮子粘膜和硬腭后面以及软腭等地方。黏液囊肿则主要来自于小唾液腺和舌下腺。腮腺和下颌下腺来源的囊肿很少见。

口腔黏液囊肿发生的原因及表现

根据发生的原因不同,我们一般将黏液囊肿分为外渗性黏液囊肿和潴留性黏液囊肿

这两个名词从名字上就很容易理解,外渗性就是流出来了,分泌物积聚在腺体外面的某个地方形成的囊肿,往往是由于导管破裂导致黏液外流形成了囊肿;而潴留性则是往往是由于导管因为黏液团块、结石或者导管系统过于弯曲导致导管堵塞,局部黏液潴留积聚形成的囊肿。前者远比后者常见。

小唾液腺的黏液囊肿最发生的地方是下唇及舌尖的腹侧,因为舌尖运动经常和下前牙发生摩擦,以及一些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咬下唇的动作,常常会导致这两个地方的腺体受伤,然后黏液从受伤破裂的地方流出来便形成了外渗性黏液囊肿,其表现如下:

下嘴唇内侧口腔粘液囊肿(嘴唇长泡之口腔黏液囊肿的治疗)(2)

表面有瘢痕形成的唇腺黏液囊肿

舌下腺囊肿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根据表现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下嘴唇内侧口腔粘液囊肿(嘴唇长泡之口腔黏液囊肿的治疗)(3)

典型的单纯型舌下腺囊肿

口腔黏液囊肿的治疗

来自于小唾液腺的黏液囊肿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对于舌下腺囊肿,其根治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由于人体有多对大的唾液腺,而舌下腺分泌的量占唾液总量也较小,所以切除舌下腺不会对身体功能产生影响。

另外对于体弱不能耐受舌下腺切除的患者或者婴儿,可以先采取造袋术处理,带身体状况好转或婴儿长至4-5岁后再行手术切除舌下腺。当然,对于造袋术后没有复发病例,也就不需要手术切除腺体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闲侃口腔”,欢迎关注了解口腔健康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