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昭君出塞的故事广为流传,诗词、小说、戏曲作品不胜枚举。史书上的记载最初见于班固的《汉书》,而在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更加饱满,情节更添曲折凄凉,为后世的文学演绎提供了丰富的原型,也使昭君题材作品的主题呈现多样化,甚而形成了版本繁杂的“昭君文化”。粗略统计,有元代马致远杂剧《汉宫秋》、明代陈与郊杂剧《昭君出塞》、无名氏传奇《和戎记》、清代尤侗传奇《吊琵琶》、昆曲《青冢记》《和番记》《缀白裘》等。现今舞台上流传广泛的京剧《昭君出塞》,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派创始人尚小云先生根据昆曲改编而来,属于京剧《汉明妃》中的一折,堪称京剧旦角尚派经典剧目。

昭君出塞京剧名段尚小云(京剧尚派代表作昭君出塞唱腔做派气韵风采可谓高山先贤之典范)(1)

这出戏前半段看点是送亲时的排场气势,后半段着重看出塞路上昭君、王龙、马夫三人的唱念做舞。除了主角要硬以外,配角也要齐整扎实。196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为时任陕西省艺术学校校长、陕西省京剧团团长的尚小云先生拍摄了彩色戏曲影片《尚小云舞台艺术》,其中包括尚先生两部精品剧目《昭君出塞》和《失子惊疯》。在《昭君出塞》中由尚小云饰演王昭君,萧盛萱饰演王龙,尚长春饰演马童。京昆菊坛曾有语云:但凡贴演《昭君出塞》者,可谓“唱死昭君、做死王龙、翻死马夫”。尚先生自幼是习武生的,后改的旦角,所以具有相当扎实的基本功,他演的昭君,突出体现了尚派刚健挺拔、歌舞并重的艺术特色。《昭君出塞》的演出时间并不算长,但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王昭君舍身和番的气概,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昭君出塞京剧名段尚小云(京剧尚派代表作昭君出塞唱腔做派气韵风采可谓高山先贤之典范)(2)

为了塑造出王昭君这个一路受尽颠簸、难舍故土却又英武不屈的女性形象,尚小云先生在传承昆曲本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演出风格、台上技艺大胆创新改革,终于使情与技完美结合,细微妙美、堪作典范。

在服装和扮相上,尚先生进行了重新设计,创新了一袭“昭君服”和一顶“昭君盔”。以前,按昆曲演昭君的装扮,穿的是一身宫装,现在戏曲界称之为“昭君盔”的新型盔帽,就是尚先生专门为《昭君出塞》中昭君这一角色设计的,再配上翎子与短尾,身披斗篷,上身穿带水袖的昭君服,下身系飘带裙。这样的装扮既协调又大方,还显得十分美观。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位口中曲子、盔上翎子、手里鞭子、身上篷子的特殊风格的王昭君,形象更加英武精神。

昭君出塞京剧名段尚小云(京剧尚派代表作昭君出塞唱腔做派气韵风采可谓高山先贤之典范)(3)

在唱腔念词上,原来的剧本人物形象较为娇弱惆怅,尚先生将原有的昭君四句五言诗改为了七言诗“奸贼投番敌内侵,边将无谋力无能。满朝文武皆束手,只送昭君出雁门”,寥寥数语便将出塞的始末根由道了出来,表现出昭君以民族大义牺牲自我的复杂心绪。

在表演技巧方面,尚先生在一系列程式化的舞蹈身段中始终贯穿着“文戏武唱”的表演特色和艺术内涵,他运用了大跨腿、大弓腿、大扬鞭、急搓步,以及上马时单足颠颤、剁泥、趟马、圆场等动作,几乎把京剧旦角所有的步法都融入其中,还运用了一些从武生身段中演化过来的动作。就是想让观众瞬间就可以体会到昭君离别家园时的离愁别恨,同时也渲染出边塞的无限荒凉。

昭君出塞京剧名段尚小云(京剧尚派代表作昭君出塞唱腔做派气韵风采可谓高山先贤之典范)(4)

根据剧情和人物情绪的抒发需要,尚先生还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各种圆场的跑法,节奏鲜明,富于层次感。昭君刚上马时是围绕着台子中心小步伐地慢步跑,往后节奏渐渐加快,表明人稳了马也快了。在崎岖山路上,踉跄三步,大蹲站起勒马亮相,表明路难行马难行,满含悲愤却又不忍心地打马两下,接着翻身又快翻身,清楚地把昭君压抑在心底的苦闷激越与忧愤凄楚的心境一下子迸发渲染出来,演员观众情绪沸腾,演出达到高潮。此时此刻,受感染的观众多少也会默默诵念起昭君墓志铭上记载着的,历代人民对这位主动请缨,为民族间“交合结好”的伟大女性的情感定义:一生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