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草创之后除了百废待兴外,随着从龙之臣阶级的转变,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将会越来越明显,朱元璋起事早期,队伍里就有郭天叙张天佑一派制衡朱元璋,后期邵荣也是朱元璋整合系统的最大障碍,但都被朱元璋一一化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朱元璋杀刘伯温真实原因?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元璋杀刘伯温真实原因(扶杨宪朱元璋平衡两派)

朱元璋杀刘伯温真实原因

王朝草创之后除了百废待兴外,随着从龙之臣阶级的转变,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将会越来越明显,朱元璋起事早期,队伍里就有郭天叙张天佑一派制衡朱元璋,后期邵荣也是朱元璋整合系统的最大障碍,但都被朱元璋一一化解。

而登上帝位驱逐胡虏后的朱元璋在大封功臣之余也不免会看着殿下这一竿子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而焦虑,毕竟历朝历代的对待开国功臣的做法鲜有不流血的,此时的朱元璋还没有到晚年猜忌那么重,他所想的只是两个字——平衡。只要能维持朝堂的平衡,他就能够独掌乾坤坐稳帝位,这也是所谓的帝王之术。

这个平衡的开始就是扶植非淮西集团和新人上位双管齐下,扶植非淮西集团的开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就是杨宪,杨宪的成败也是早期明初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

为什么选择杨宪呢?首先杨宪是山西人,早年跟随父亲来到江南生活,不属于淮西勋贵派系,早年投奔朱元璋后出使群雄,一度被张士诚扣押了很久,朱元璋和张士诚写信就一度想用张士德换回杨宪,而张士德是张士诚最能打的一个弟弟,可想而知杨宪早年在朱元璋的心中印象就已经很好了。

而后杨宪回到朱元璋身边一直干的是情报工作,开始在李文忠身边后来又回到中央担任中书省参知政事,有地方工作的政务经验,也在中书省工作过,故而在能力和资历上作为这枚棋子安插在中书省还是很合适的。

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再次商议建都一事,这次建都一事有人提议建都关中长安,有人提议建都汴梁或者洛阳,甚至还有人提议建都北平,这些建议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目的,但是都是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实现的,汴梁就不用说了基本无险可守,朱元璋于北伐之时亲自去考察过,而关中当时虽然平定,但是甘肃宁夏王保保尚未平定,如若定都关中等于置朝廷于险境,而且关中按照元朝时期的统计户籍只有七十五万余人,所产粮食自给自足都做不到,如若千里迁移老百姓去关中必会引起民乱,这些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

而北平这个选项,更是滑稽至极,北平是哪?那可是元廷的故都老巢,先不说北元对此虎视眈眈,辽东一地就在侧翼,北平随时会处在战火之中,故而留在应天府有着全国三分之二的人口赋税,又是自己的老巢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之所以朱元璋要询问这个事,还是因为淮西勋贵集团力主在临濠建都,这里毕竟也是朱元璋的老家,而且有句传唱千年的童谣说的好呀“富贵不还家,如锦衣夜行。”

中国人自古都有这个乡里情节,朱元璋和他的兄弟们自然也不意外,故而朱元璋在淮西集团的力主下在临濠建都。但是江南出身的官员们就不乐意了,毕竟自己可是江南这一带的人,哪天圣上被你们怂恿去了临濠,我等该何去何从,故而他们的代表刘基就在回乡给妻子发丧临行的时候劝朱元璋说凤阳非建都之地希望朱元璋不要在临濠建都。此次争斗可以说是开国之后,朝中淮西派和非淮西派第一次正面交锋,但是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还是在凤阳修建了中都,顺了淮西勋贵的意也是满足自己富贵还乡的心愿,但是朱元璋也发觉了朝堂之上的问题。

于是乎在这种背景之下,刘基回乡主持丧事,杨宪被朱元璋从山西调回应天出任中书省右丞相,仅次于李善长,同时暗地里对于杨宪安插自己人排除异己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有些时候提供大力的支持,就是希望杨宪能够把固若金汤的淮西勋贵把持的朝野这摊水搅浑,至于杨宪最后能否全身而退这就不是他朱元璋该考虑的事情了。

而杨宪回到中书省后基本中书省的日常很多工作都是由他来做,因为他的顶头上司李善长身体不好,经常病假,杨宪就借着这个机会排除异己,任用自己的亲信,这下水就浑了,淮西勋贵们不干了,你杨宪是想干啥?一上来就打动我们的人,这天下不知道是我们淮西人打下来的么?所以他们自然要反扑,但是淮西勋贵的老大朱元璋这会儿就揣着明白装糊涂一直偏着杨宪,最后实录记载“同列人莫敢与抗”。可以说这时候的杨宪已经人生巅峰权倾朝野了。

所以说人到巅峰就容易得意忘形,过于恃宠生娇后,朱元璋也看不下去了,但是杨宪还有用,而李善长因为身体原因和朱元璋的打压下也在朝中渐渐不支,于是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干脆釜底抽薪打算换掉李善长一石二鸟,既可以进一步打压淮西勋贵,又可以上一个新面孔制衡杨宪。这就有了明史刘基传里的一段对话。

刘基从老家治丧回来,朱元璋先是下诏表彰刘基的功绩,还给了很多赏赐,追封刘基的祖父和父亲为永嘉郡公,还几次给刘基提高爵位,但是都被刘基拒绝了。因为刘基也明白,朱元璋这么做是希望用自己去取代李善长制衡杨宪,到时候自己要同时面对杨宪和淮西勋贵两大政敌,日子肯定不好过。虽然刘基和杨宪私交还不错,毕竟都是江南这一方水土养育出来的,但是杨宪上任后并没有扶植浙东系的官员而是任用自己情报系统的,最关键的还是杨宪检校出生,搞情报打小报告的人,谁都不会喜欢,而且当初杨宪出卖好友张昶上位的事情更是让刘基寒心,故而开始疏远杨宪。

但是朱元璋并不打算放过刘基,他特意召来刘基,当着刘基的面数落李善长的不是,正常情况下很多人都会跟着落井下石,但是刘基则说“李善长是旧功臣,能够调和众将。”朱元璋这下就很意外了,心想你们不是私底下斗得如火如荼么?于是对刘基说道:“李善长屡次在我这说你坏话想要害你,你还为他说话,你这么大度,不行,我看上你了,我要拜你为丞相。”

刘基一听这套路终于来了,婉言谢绝说道:“圣上呀,您这就好比是换顶梁柱,必须要换大木才行,如果用小木来顶替大木,那这个房子是马上要垮的。”朱元璋心想就你鬼精,就是不上套。此次谈话就此结束,但是还没完。

此次试探了刘基之后,朱元璋觉得还是不能这么轻易放过刘基,没过几天又把刘基叫到自己面前来和刘基说,“现在李善长身体不行了,动不动就罢工,他那个位置工作那么多还是要人干,我想要把杨宪给提到左丞相的位置上来,不知道先生意下如何。”这完全就是试探刘基,因为朱元璋用谁顶李善长都不可能用杨宪,刘基看破不说破就顺着朱元璋说道:“陛下呀,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气量呀,而且丞相要讲道理呀,他杨宪就不是这样的人。”

朱元璋又问道:“那汪广洋呢?”刘基干脆说这个人的气量比杨宪还小。朱元璋紧接着又问道胡惟庸,刘基也是摇摇头否定。这时候朱元璋干脆就直接表态,那这个位置除了先生你没有别人能干了。刘基还是推辞了,因为刘基也明白,自己之前不是修史就是搞天文,地方行政经验没有,中央的中书省自己也没干过,朱元璋怎么可能把这个位置给我,所以干脆拒绝了朱元璋的提议,省去了很多的麻烦。朱元璋觉得自己什么事都让这个人给看透了,算了还是让他自己去一边玩吧,于是就给了个弘文馆学士的官职让刘基去看书治文去了。年底大封功臣又给了一堆头衔然后第二年就把刘基踢回老家养老了。

但是李善长的位置还是要有人来接呀,朱元璋左思右想想到了一个人,还是想到了汪广洋。要说汪广洋那也是年少的时候就追随朱元璋左右,是朱元璋的肱股之臣,当时正在陕西主持工作,朱元璋便把他从陕西调回来出任中书省左丞相,暂时处理李善长的工作。但是李善长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必须要给淮西集团留一个种子呀,所以同期还有一个李善长的嫡系因为他的推荐调任中书省参知政事,这个人就是胡惟庸。朱元璋之前一度把汪广洋比作张良诸葛亮,这次汪广洋不负所托,别的没学到,张良的急流勇退他倒是学得很不错。

汪广洋回到应天一看,这尼玛还是我陕西那一亩三分地过的滋润,大爷我说什么是什么,这里举目无亲没法玩呀。但是他很聪明呀,他一下从外放坐到杨宪的上级,杨宪是超级不爽的呀,取代了李善长,淮西勋贵也不爽呀,他这个位置烫手呀,他只想赶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汪广洋到了中书左丞相的位置上就好比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呀。天天在那装傻充愣。淮西勋贵觉得的这货不帮我们不是自己人,杨宪觉得你凭什么能在我之上呀,我必须要把你拉下来,最后是杨宪搞他,淮西集团也不保他,朱元璋也纳闷,处理政务问这汪广洋说不知道,问那汪广洋不做声,所以朱元璋也很蛋疼。其实凭借汪广洋的才能,有这样的反应是很不科学的,只能说明他是故意的。

当然汪广洋谁的也面子也不给,所以就把杨宪也得罪了,杨宪就一直在找由头把汪广洋踢出中书省好一家独大。寻思着就在找汪广洋的过错,可是汪广洋这个人平日里也小心翼翼,大错倒是没有,小错你整人家不能一击击倒也起不到效果,最后终于找到了汪广洋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个人估计是汪广洋故意露出的破绽,那就是不孝顺母亲。古代以孝治天下,这个罪名不致死但是也够让你退层皮了。杨宪找到这个由头之后肯定也不好自己出面,于是便安排一个叫刘炳的御史出面上疏弹劾汪广洋不孝,然后他的爪牙们再趁机一起哄,汪广洋就陷入了漩涡之中。

朝廷之中朱元璋这边看了奏疏后就想看看下面的反应,结果不管是浙东派还是淮西派没有人保汪广洋,而中书省这边杨宪都已经安排上了,看这架势汪广洋是在劫难逃了。朱元璋也很烦现在汪广洋每天不做事坐在那和个佛一样,便顺水推舟就以此为名贬了汪广洋,将汪广洋贬回老家禁闭思过。

汪广洋就这么离开了他最想离开的位置,但是杨宪并不满意呀,回家思过这将来哪天圣上要是想起了汪广洋,说不定又把他调回来了,毕竟从龙之臣,简在帝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他贬到天涯海角去。也就是现在的海南。这一下穷追猛打就引起了朱元璋的厌恶,毕竟是早年跟随自己的老人,又没犯什么大错,已经罢官回乡了,你杨宪还咬着不放想干嘛?结果杨宪紧接着又作死的让他的御用打手刘炳上疏诬陷刑部侍郎左安善获罪,这下朱元璋就开始觉得不能再这么放任杨宪了。

于是朱元璋直接就把刘炳给拿下了,在狱里不用想,肯定是严刑拷问,刘炳哪扛得住,就把杨宪要他构陷汪广洋和左安善的事情都说了出来。这下铁证如山,朱元璋下定决心彻底舍弃了杨宪这枚棋子,开始着手拿下杨宪。碰巧这个时候刘基得到消息,主动前来检举揭发杨宪做的一些坏事,让朱元璋勃然大怒,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宪根本就不是浙东集团的人,从开始到结尾刘基和整个浙东集团根本就没帮杨宪什么忙,倒是一直背地里损杨宪,一找到机会还不等李善长出手自己就先亲自送杨宪一程。

随后得到消息的李善长带领淮西集团集体上奏要治杨宪的罪,朱元璋连见也都懒得见杨宪了,直接让群臣按照规章流程去会审杨宪,最后杨宪发现朱元璋连见面申诉的机会都不给自己便明白自己这次已经是必死无疑了,干脆就认了群臣的指控和刘炳一起伏诛了。就这样,朱元璋用来平衡朝局的棋子在中书省主持工作不到一年便身首异处,成了明朝建国后第一次高层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