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大清史(1783年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诞辰)(1)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图

马利-亨利·贝尔,笔名“司汤达”(Stendhal),19世纪著名法国作家。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1830)和《帕尔马修道院》(1839)。1842年3月22日傍晚在巴黎街上行走时突然患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23日清晨2时去世。

司汤达(Stendhal,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

一本书读懂大清史(1783年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诞辰)(2)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图

【人物经历】司汤达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敌视1789年革命。司汤达生活在冰火一般的资产阶级家庭关系中,深受父亲和姨母的压制和束缚,从小就憎恶自己的家庭。他只敬爱自己的外祖父,这个年老的医生是启蒙思想的信仰者,在法国大革命前曾到菲尔奈去拜见伏尔泰。在外祖父的影响下,司汤达从小就培养了对启蒙思想的爱好和对文学的兴趣,他很早就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作品,对卢梭尤为崇敬,把他视为"思想最高尚、才能最伟大的人物"。

【意大利描写】在司汤达的笔下,16世纪的意大利在社会面貌方面有三个特征:经济富裕、共和体制和反抗精神;16世纪的意大利人展示出追求自由的激情和追求爱情的激情;16世纪意大利在自然景物方面表现出静谧安宁的气质。

意大利为司汤达提供了许多创作素材,但他关注最多的是16世纪的意大利。1833-1839年,他发现和收集了许多意大利16世纪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大多记载的是历代口头相传的故事,有16世纪的悲剧性纪事,决斗挑战书,毗邻贵族间的议和协定,各种不同题材的回忆录等等,用的文字是那不勒斯或罗马的方言,故事结构非常简略。《意大利遗事》中的多数中短篇小说是在这些手抄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巴马修道院》中故事的原型是发生在巧世纪末的《法尔奈斯望族创业史》。法布里斯入狱、公爵夫人设法营救他、越狱成功等场景可以在手抄本中找到原型。《巴马修道院》中公爵夫人的原型是《法尔奈斯望族创业史》中的瓦诺莎夫人,她在当时的罗马社交界居于女皇的地位,她那充满新奇的闪耀着光彩的想法像一座可爱的火山一样,迸发出空前未有的、最丰富最欢快的活力。

一本书读懂大清史(1783年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诞辰)(3)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图

【爱情观念】司汤达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爱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爱情理论。如同给植物分类那样,他把爱情分为四种类型:激情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他用结晶这个词来比喻爱情。他是这样表述的:"将一根冬日脱叶的树枝插进盐矿荒凉的底层,二三个月之后再把它抽出来,上面就布满了闪闪发光的结晶,还没有山雀爪那么厚的最细小的树枝都被数不清的钻石点缀得光彩夺目,熠熠发光,原来的枝子已认不出来了。"他把爱情的产生分成七个阶段,界线分明。他对美、丑、爱的相互关系解析得那样清楚,对嫉妒、猜疑、羞怯等各种情感区分得那么细致,对各国社会环境对爱情的影响分析得那么精辞,这些在他日后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反映。他写了多种多样的爱情故事,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间,结局也各不相同。

司汤达不只是分解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深刻。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激情"。

欢迎互动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