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1)

1989年版历城县志,30大洋淘换来的,济南的县区方志也就是历城和章丘值得一看

山东首县的县志

历城县(现在叫济南市历城区,本文已89年版县志当年的记述为准)位处齐鲁腹地,省会近郊,历为山东首县。历史悠久,名胜荟萃,交通发达,物产丰富。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反动政府统治下,却地不能尽其利,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才。直到解放前夕,全县工业只有几十家乡村铁、木、油、石作坊;农业耕作技术落后、生产发展缓慢。广大劳苦大众,终年辛苦,不得温饱。尤其在沿黄地区,十年九灾,盐碱涝洼,满目荒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面发展。这些巨大的变化,如果当时能系统地、全面地、真实地记载下来,那将既愧对革命先烈,也愧于后世子孙。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2)

1985年的历城县政区图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3)

现在是历城区,属于济南市辖区(图源网络)

开发资源、发展商品经济,也要求必须从县情出发,充分了解当地有关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优势与劣势。这样,我们才能从实际出发,规划本地的建设,决策事业的发展。虽然从明清至民国期间曾编修六部《历城县志》,对本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也提供了一些情况,但是由于时代和思想观点等局限,往往重人文而轻经济,粉饰现实而忽视时弊,还充斥着一些封建糟粕。所以远难满足当今改革开放的需要。纂修一部新时代,反映80年代历城面貌的新方志,全面、具体、客观地反映历城各方面的状况,总结经验、找出失误、探索规律、指导未来,是当时时代赋予的不可推卸的光荣使命。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4)

上个世纪80年代的锦绣川,现在属于南部山区管委会

基于这种认识,历城县曾于60年代初成立过县志编纂委员会,选调人员组成县志编纂办公室。1962年县志初稿草成,但因种种原因,该稿未能印行。80年代初,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编修新县志的工作又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历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志编纂委员会,并抽调得力人员组成了编纂办公室,新志编写工作开始起步。面对这一浩繁工程,数年来,编纂人员按照“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完备、特点突出、文风端正”的要求,运筹谋划、搜求资料、删削剪裁、刻意修改,终于使这部反映历城全貌的“一方之史”、“百科全书”垂成问世。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5)

上个世纪80年代县政府驻地 洪家楼

方志的构成

全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五部分组成。概述篇,概述全县,纵观古今;大事记,全面记述本县1840年至1987年所发生的大事;专志,是县志的主体,记叙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人物,分人物传和英名录;附录,收录了与本县历史有关的、无法写入其它篇章的资料。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6)

1959年毛主席在东郊公社

本志结构分篇、章、节、目四个层次,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综合体裁。以志体为主,辅以表、图和照片。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7)

南部山区的林场

本志贯穿古今,详今略古,上限起自1840年,下限止于1985年(大事记延至1987年)。为全面反映某一事物的完整,对个别篇章的有些事物适当上溯或下延。

各专志按事物的性质划分篇章,不受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相同事物,不论属何部门管理范围,均编入同一篇章。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8)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卧虎山水库

文体。概述采取有叙有议、叙议结合的新闻体;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相结合;其余均采用记叙文体,只记事实,不作评述,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9)

1958年毛主席在水屯

一些有意思的数据和内容

食品加工

清末,历城县制糖业和面粉加工业开始生产红糖、白砂糖和面粉。1925年历城有榨油作坊51处,粉丝作坊50余家,年产粉丝100多万公斤,糕点作坊近10家,主要供应当地集市。建国后,食品加工由粮食部门统一管理。1971年前社队食品加工业是空白。1972年历城第一家生产大队下辖的食品企业柳埠果品加工厂建成,1973年生产山楂饼130吨,山楂糕20吨,当年出口葵花牌山楂饼30吨(1984年山楂饼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证书),1981年增加水果罐头生产线,利用当地丰富的水果资源,生产山楂、杏、梨、桃、苹果罐头,当年生产100吨。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10)

历城南部山区的山楂很好吃(图源网络)

1985年产品总产量达1159吨,实现产值502万元,利税18.9万元。1976年9月柳埠淀粉厂建成,生产淀粉。1978年转产糖酥煎饼,更名为济南柳埠食品厂。1983年糖酥煎饼产量达31万公斤,产值51万元,获得农牧业部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生产60.7万公斤,产值114万元,实现利税12.1万元。除每月向北京人民大会堂提供5吨糖酥煎饼外,还定期销往全国14个省和26个大中城市。1984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食品工业发展迅猛。1985年全县共有乡镇企业食品厂15个,从业人员1687人,生产各种水果罐头1202吨,山楂饼682吨,淀粉54吨,糖果75吨,果脯31吨,糖酥煎饼607吨,总产值1078万元。村办食品工业1985年发展到277处,从业人数4715人,总产值1073万元。1985年全县食品工业有292家,从业人员6402人,实现产值215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2.4%.历城粮食加工在1970年前主要以村户加工为主。1970年柳埠公社成立粮食加工厂。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11)

济南的南部山区适合种植果树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12)

唐王大白菜

1977年历城县邵而综合厂建成投产,年加工小麦515吨,产值11.5万元,到1985年,乡镇办粮食加工厂有5家,加工设备20台,年加工面粉2700吨,产值27.4万元;村办加工厂 122个,从业人员1000多人;村办粉条厂92个,从业人员1344人;村办制作糕点、调料、麻汁、食油的小厂30个,从业人员697人。

酿造

建国前,历城酿酒业主要是个体烧酒,民间多用高梁、薯类为原料,大部分自酿自饮,部分设酒店出售,销售酒店以西营、仲宫、柳埠、郭店等镇居多,较有名的酒店有西营的“正泉居”、“泉香河",锦绣川的“增泉居”、“历泉居”等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13)

锦绣川大曲(图源网络)

1948年全县有酒店86处。抗日战争时期,由八路军创办的酿酒厂曾生产过白酒,批发给各地酒商。1958年4月历城县仲宫果品综合加工厂和董家酒厂征用土地10亩,设制酒车间,1958年下半年,又征用土地38亩,当年产酒100吨左右,职工人数增加到150人,1964年仲宫果品加工厂改为地方国营历城仲宫酒厂。主要产品有卧虎山白酒、锦绣川大曲、锦绣川高粱酒、锦绣川白酒、瓜干散白酒,主要原料为高梁、瓜干、小麦、大米、副料稻壳等。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14)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仲宫镇

1970年以后,增加高档酒锦绣川特酿和锦绣川佳酿瓶酒。1980年各种酒的产量达到5152吨。1984年总产量达6214吨,总产值952万元,利润174万元,拥有固定资产392万元,职工461人,全员劳动生产为20650元.1985年共产各种酒6865吨,产值1050万元,创利润193万元。锦绣川特酿和锦绣川佳酸,1979年至1985年,一直保持山东省一类酒的水平,1983年荣获山东省一轻厅优质产品证书。卧虎山白酒1981年至1985年一直保持山东省一轻厅一类白酒的水平。到了1985年历城全县食品加工酿造业产值3800多万元,占历城县工业总产值的22%.。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15)

历城的仲宫酒厂

服装鞋帽服装

服装加工在解放前及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个体经营,产量少、质量低.1976年10月,历城县服装厂建立,从南京3520被服厂调来技术工人23人,带来旧缝纫机60部,暂时安装在历城县工业局办公楼。1977年招工100人,购买旧机械30部,征用土地26640平方米建厂,当年产值88.8万元,1983年换新机90部,开始生产出口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

1985年历城服装厂拥有职工340人,设备175台,总产值29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25万元。乡镇村办服装加工业也是1976年后发展起来的。1976年历城县大龙服装皮件厂、柳埠服装厂、孙村服装厂相继建成投产。到1985年,全县拥有服装加工业9家,职工753人,产值522万元。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16)

济南柳埠(图源网络)

大龙服装皮件厂1985年生产皮手套、劳保手套26.8万付,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销往美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济南市外贸公司的出口定点厂。产品增加到羊皮卡克、羊皮裤、羊皮手套、猪皮劳保手套等品种。1985年该厂拥有职工159人,设备104台,实现产值140万元,成为历城服装加工业中的重点厂。

柳埠服装厂是从缝纫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靠3台缝纫机加工济南刺绣厂、县服装厂的布料。1979年开始自产自销。1985年已拥有职工46人,设备32台,加工化纤、毛呢等高中档服装,产值14万元。制鞋集体制鞋业是1978年后发展起来的,当时历城锦绣川制鞋厂生产布鞋、棉鞋。

1985年拥有职工75人,生产布鞋、棉鞋等60个品种、400个规格,年产量8万双,产值31万元,产品销往济南、章丘、高唐等地。村办企业的生产主要以村户家庭加工为主,生产布鞋、皮鞋、地毯等。1985年村办服装针织加工布鞋、皮鞋、地毯的厂家共22处,年产值369.4万元。1985年服装鞋帽工业产值92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3%.

商店

清末,历城商店大多集中在县城和主要集镇,且多系小本经营。民国15年(1926年),历城有商店8999家,大部分集中在县城和商埠一带。民国21年,因区划调整,全县商户只剩下159家。民国37年有经商户4480家,其中大多是走街串巷、逢集赶集的小商贩。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17)

1840年历城县城图

较大的商店有公顺号、福顺号、裕兴号和华山醋店等,许多商店集中在城关、董家、遥墙、仲宫、柳埠、西营等较大集镇。建国后商店数量逐渐增多,并由私营商业独占市场转为私营、集体、国营共同发展。1953年历城有私营商户3262户,集体商业7户,国营商业1户.1956年私营商业减1702户,集体商业发展到152个门市部,9处批发部,16处采购站,国营商业有7个公司的8家商店。1958年由于大部分私营商业改成集体商业,商业网点大量减少.1959年全县有中心店18处,门市部254处,小卖部888处。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18)

1985年的历城县城区图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19)

历城洪家楼大教堂(图源网络)

1961年恢复了部分合作商店。“文化大革命”中,商业网点除商业局和供销社下属的门市部、双代店外,私营和合作商店一律被取消.1979年后,经济体制改革给历城商业带来新的活力。在国营、集体商业发展的同时,1982年个体户发展到506户。到1985年,历城县个体商户发展到3344户,其中各类商店470家;供销社系统设各类商店527家,农副产品采购站25处;商业局系统有商店9处。全县零售网点总数4361个,从业人员9895人。平均每干人占用商业网点7.2个,每个商业人员负担60.7人的商品供应。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20)

上个世纪80年年代的历城影剧院

集市

民国时期,除县城外,比较著名的集市7处:洛口、龙山、仲宫、焦家集、老僧口、堰头、韩仓。民国33年(1944年)增设枣林集市。建国后,集市逐渐繁荣.1956年全县共有集市53处。1958年济南市郊区划归历城后,增加大金庄、睦里庄、七里河、涿口、板桥、王舍人庄、梁王、大辛庄、坝子、堰头、吴家堡、周官屯、段店、王府等14处集市。

全县共67处集市.1958年“大跃进”时期,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农村集市被取消.1960年11月,恢复农村集市。“文化大革命”中,采取“加强管理、缩小范围、逐步代替、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方针。1968年,全县统一在农历一、六为集期.19处集市被取销,3处集市自行消失.1979年后,集市贸易得到恢复和发展,上市物资种类迅速增加。1980年4月恢复娄家集市。到1984年11月,先后恢复集市13处,新设集市3处。1985年历城共有集市53处,其中“天天市"有唐王、郭店、仲宫、遥墙等4处。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21)

历城仲宫大集(图源网络)

庙会

解放前历城有13 处庙会、山会,一般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和九月九开始,除进行一些迷信活动外,主要是进行物资交流,是农村集市贸易的另一种形式,历城会有千佛山山会、卧牛山山会、峨眉山会、黄台山会、龙洞山、会虞山会;

庙会有药山庙会、北郭而庙会、仲宫东寺庙会、谷山庙会、王舍人庄王灵官庙会、小南营庙会、柳埠庙会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千佛山和卧牛山山会。

卧牛山山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赶会者来自青州、聊城、德州、泰安等地,每天都在万人以上。卧牛山山会1954年消失,其他山会、庙会在日本占领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早已消失。物资交流会1952年秋季,在坝子举行了历城第一次物资交流会,会期7天。1980年11月3-7日,在董家庄召开首次骡马、木料交流大会,会期5天。骡马、牛驴上市量达1100多头,成交221头,成交额11万元。到1985年,全县共召开了15次物资交流会。1985年10月19日至11月2日在娄家、遥墙两地召开的物资交流大会,到会人数达90多万人次,成交额95万元。交流范围有日用百货、针织棉纺、服装鞋帽、五金交电、木料家具、牛驴骡马、粮食蔬菜、农副土特产品等。交流会期间,还有戏剧、曲艺、电影、杂技演出和动物展出等。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22)

洪楼体育馆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23)

1985年历城县集市统计表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24)

1985年历城县集市统计表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25)

1985年历城县集市统计表

历城县上个世纪的福利待遇

国家机关干部普遍享有国家新规定的福利待遇,主要是:福利费按干部工资总额的2.5%提取,由人事部门统一掌握使用,以后放归各部门掌握使用。1953 年全县有干部338人,得到生活补助的有97人,多者30万元,一般为10万元(旧人民币),定期补助的4人。

1956年,收入福利费550元,工会按入2741元,开支31011.80元,共补助1410人,其中定期补助支出5148元,临时补助支出25863.80元,用于集体福利事业2292元。1960年上年转来结余5645元,本年实领11609元,合计17254元,支出13340元,其中生活补助317人,支出1275元。用于集体福利:托儿所补助130元,子女医院补助285元,互助储金会补助50元,其他福利支出124元,结余3914元,1984年收入福利费113523.13元,用于补助个人生活和集体福利共支出1189839元,本年结余1624.74元。1985年收入福利费140887元,补助个人生活费32245 元用于集体福利事业补贴83155元年度结余25487元,累计结余69190元。公费医疗1952年干部实行公费医疗,每人每月公费医疗金额为2万元(即新人民币2元),是年诊疗4207人次:1954年1月公费医疗费每人每月定为1.5元,1957年1月定为每人每月1.4元。1964年全县享受公费医疗人数4499人,应支经费121300元,实际支出154754 元。1977 年全县人均支出28.59元,1980年人均支出50元。

从1985年6月1日起,凡享受公费医疗者除离退休干部及二等乙级以上残疾军人全部报销医药费外,实行每人每月门诊固定医疗费2.50元全部报销,超出部分报销70%住院病人医药费在300元以内者自负20%,300元以上者.自负60元余者企部报销。

各种补助1953年始分出发补助、自行年费、夜餐补助、少数民族生活补助等.从1965年起实行粮食差价补贴。

1979年11月起实行副食补贴,1985年改为肉食补贴,每人每月5元。1984年实行书报费每人4至5元;洗理费男的每人2元后改为4元,女2.5元后改为5元。

水湖转读书笔记(泺水居的读书笔记)(26)

1956年建立的济南历城二中

假期

1953年始,①节假,春节假3天:“五一”劳动节1天:“十一”国庆节2天:元旦1天。

②探亲假。夫妻分居两地,每年1个月的探亲假,往返路费报销。1984年县委颁发(1984)78号文件,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知识分子实行优惠照顾,放宽了探亲假的规定,每年律给3个月的探亲假,并报销往返路费。

③病假。工作人员因病凭医院证明休假.假期中仍享受一切福利待遇。

④生产假。女工作人员,产前产后共享受产假56天。

抚恤金

1953年始,工作人员因公牺牲或者参加革命工作满五年以上的病故以后,从去世的下月起,对死者当年符合供养条件的直系亲属生活确有困难的,由原工作机关行政费给以补助。供养直系亲属系非农业人口的每人每月二十元,供养直系亲属系农业人口的每人每月十五元。其中属于孤独单身的,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五元。职工福利建国后遵照 上级有关规定,职工享受如下福利待遇。小伙食补助从1956年开始,对在七人以下未设置勤杂人员单位就餐人员,每人每月发1.50元,少数民族职工无条件设专灶而又不能回家就餐者.每人每月发3.50元(1979年后增至4.50元)。

粮食副食价格补助从1978年10月起,根据职工工资多少,每月补助粮差2元,1980年取消同时增加副食价格补助5元。保健食品补助1980 年执行中央7部联合通知,对铁厂、纺织机械厂、磷肥厂、砖瓦厂、酒厂、机关印刷所、煤矿等单位有关工种共1203人,增加了保健食品补助,对接触有毒物质、砂尘和放射性物质的职工,每人每月供应最低标准为:肉1公斤、食油0.5公斤糖0.5公斤。在35C以上高温作业者,每人每月供应最低标准为:肉0.5公斤、食油0.25公斤、糖0.5公斤、常年高温常年供应。

季节高温季节供应。冬季取暖补助从1957年开始发放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助费,每人12元。洗理费从1980年开始,按男职工每人每月2元,女职工每人每月2.5元发给洗理费。探亲补助费1958年始执行异地而居双职工及其家属分别享受探亲假和报销车船费及旅途住宿费的规定。生育补助费生育每胎补助4元,产假56天,小产给假20到30 天;

25周岁结婚晚婚生育者,增加产假4周。哺乳期适当放宽。公费医疗职工有病由本厂报销医药费,因公致残者,按其残废后工资减少数额发给补助费。工资减少10-20%者,补助10%;减少21--30%者,补发20%;减少30%以上者,律补发30%,直至退休或死亡,耳聋眼花者,可购置病残工具;生活不能自理者,每月发给护理费36元。

退休退职

1956 年至1985年共退休退职1512人,其中退休1074人,退职111人,精减327人。凡退休者口粮户口不变,享受公费医疗和各种福利待遇。建国前老工人领取原工资;建国后参加工作的,领取原工资75-90%;家居农村者修缮房屋给予补助。退职职工的退职费,依工作年限一一次发给。死亡丧葬补助因公死亡者,发给平均工资3个月的丧葬费;因病死亡者发给2个月的丧葬费。死亡职工之父母、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均享受抚恤。因公死亡,供养亲属1人,发本人工资25%,2人者发40%,3人以上者50%。因病死亡,供养1人者,发本人6个月工资,2人者9个月的工资,3人以上者12个月的工资,均一次发给。

参考文献:

《历城县志》

本文由泺水居创作、整理,欢迎关注头条号:泺水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