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固然要锐意进取,努力向成功进发,但很多的时候,还要知退,能退,更要善退。退让很多时候,是前进的一种姿势。

为什么有教养的人会不断提升自己 有一种前进的姿势叫退让(1)

01

人活着,既要思进也要善退。既要为思进而勇往直前,也要功成思退,并要做到"善退"。

善退,需要正确评价自我,甚至可以缩小自己,降低自己,在退时要多和贤者比,和德者比,和能者比,多看自己的局限和不足,见贤思齐,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地退下来。

善退,更需要有豁达的胸襟,对待名利得失要有淡泊之心,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心态平和、进退从容、怡然自得,尤其在名利待遇面前,应懂得放弃,善于放弃,在放弃中解除缚累,摆脱平庸,在放弃中调整思路,积蓄力量,在放弃中专注事务,服务民众。

为什么有教养的人会不断提升自己 有一种前进的姿势叫退让(2)

02

其实急流勇退也是一种放弃。但急流勇退并不是舍弃如荼的生活主流而走远,更不是强求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而是呼唤一种率直的生活理念,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也是一种清醒的选择。

孝文帝在临终前为了防止因太子幼弱而可能出现的外戚专权局面,安排了两个措施制约。一,赐死皇后冯氏(皇后出轨),断绝后宫干政可能性;二,任命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广阳王元嘉、任城王元澄、镇南将军王肃和尚书宋牟六人为辅政大臣,试图以六辅压制外戚势力。六人中宗室子弟独占四人,不由让人联想到晚清的皇族内阁,可见孝文帝对宗室子弟的器重和寄予厚望。

为什么有教养的人会不断提升自己 有一种前进的姿势叫退让(3)

孝文帝一切安排妥当后又偷偷交给彭城王元勰一道密旨,小声叮嘱了一番,王元勰是孝文帝的亲弟弟,孝文帝对他很信任,也很器重。元勰对孝文帝也很忠诚。随着岁月流逝,孝文帝自感身体日渐不支,恐不久人世,便对元勰说:"现在,天下尚未平定,嗣子年幼弱小,江山社稷全依靠你了。霍光等都能以异姓臣子的名义,接受顾命托孤,何况你是亲属贤臣,怎么能不全力承担呢?"

元勰听后,没有答应,还说出了一番理由让孝文帝收回成命。他说:"布衣之交,还能为知己奉献生命,何况我是先帝的儿子,陛下的弟弟呢?但在此之前,我以至亲的身份,长久参与机要大事,恩宠和威望光辉显赫,海内没有人能赶得上我。我之所以敢接受您给予的权力,主要是倚恃着您日月般的圣明,能宽恕我知进忘退的过错。

现在,您又要任我做元宰,总揽朝政军机大权,已经有了震撼人主的名声。因而,获罪是肯定的。过去,周公是大圣人,成王也是最贤明的君主,还难免对周公产生怀疑,何况是臣下我呢?陛下授我重任,信任我,爱护我,到头来,只怕不能始终如一,难以保全君臣之义的美名。"

于是他请求抽身而退,辞官归隐。孝文帝听后,觉得元勰的观点不无道理,尤其是举了周公和成王的例子很有说服力,于是便同意了元勰的请求并诏令太子:"你叔父元勰,清逸高雅,不接受美好的赏赐,如白雪一样高洁,不贪荣华,舍其官职,其本心如松柏翠竹般清高。

我自小同他相处,交情深厚,不忍同他分离。我死以后,你要听由他辞去官职,脱身俗务,来顺从他谦虚自抑的性格。"元勰的这一做法不仅为了自保,而且对稳定政局很有利。所以,有进有退是正常的,只知进不知退,肯定是要犯错误的。

为什么有教养的人会不断提升自己 有一种前进的姿势叫退让(4)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王阳明也是一位急流勇退的典范。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得到消息,立即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由于兵力不足,他聚集各个府县士兵,征调粮食,制造军械。他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狡诈用兵"的特点,仅用了35天便活捉宁王,结束了叛乱。

为什么有教养的人会不断提升自己 有一种前进的姿势叫退让(5)

活捉宁王之后,有一些小人就提出让王阳明放了宁王,让正德皇帝亲自再捉一次,以满足皇帝的好奇心。面对这种情况,王阳明就急流勇退,把宁王交给朝廷后,就一直称病。这不能不说是大智慧。

商人之祖的范蠡流芳百世,他并不是以富可敌国而留名,而是因其善识局、善进退而为人称颂。

曾经帮助刘秀复兴汉室立过汗马功劳,却不愿为官的严子陵终婉拒了刘秀许的高官厚禄,归隐富春江畔,耕钓以终。严子陵能甘守清贫,不委身屈就,宁愿与刘秀做平起平坐的朋友。如此清白操守被历朝历代以傲骨自诩的文人视作珍贵标本,立先生为精神之楷模。范仲淹为此称赞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查理五世也是功成知退的典范。这位天下皇帝中最为荣光者,他的英伟之处,就是他以明智收场,能在征服世界之时,知难而退,适时退隐。其棺未盖,但已定伟大之名。相比之下,有人身败名裂,是为贪婪之极,开场虽其乐无比,下场却其惨无比者,却也屡见不鲜。

由此,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会发展到至善的地步。只要尚未达到至善的境界,它们就会一直连续不断地加以发展,而一旦达到至善的境界,它们就会渐趋衰落。此时,即使尚有更多成功的可能,也要见好就收。因为,幸运不会永远相伴于你的左右,说不定在你悠然自得的好运中,就有可能会摔倒,并把所有的获得撞得七零八落。

所以,人生要进退有度,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为什么有教养的人会不断提升自己 有一种前进的姿势叫退让(6)

03

在解决困难问题时,不能只是一味的"冒进",而要学会适度的"退"。有些数学问题,很难直接得到它的解或一般性结论,这时常用的方法是:先将命题弱化为符合题意的特殊情形,再从特殊情形中寻找规律,得出大胆的猜想,然后再去证明猜想,把这种贯穿着由一般退到特殊,再有特殊推广到一般的解题思想称之为欲进先退的解题策略。

为什么有教养的人会不断提升自己 有一种前进的姿势叫退让(7)

例如问题:舞台上设有编号为1、2、3…2019的2019盏灯,且每盏灯设一个开关,开始时,它们都是处于关闭状态,现有2019个人,第1个人走来时,把凡是编号为1的倍数的开关都被按一下,接着第二个人走来时,把凡是编号为2的倍数的开关都按一下,如此进行下去第2019个人走来时,把凡编号为2019的倍数的开关都按一下,问所有的2019个人按照要求按开关后,亮着的灯还有多少盏?标号分别是哪些?

解析:2019是个较大的数,显然不宜用枚举法求解,既使用多元容斥原理求解很难奏效,先将问题退到10盏灯的情况,看是否有规律可循,列表如下:

为什么有教养的人会不断提升自己 有一种前进的姿势叫退让(8)

由表中可知:1号,4号,9号灯还亮着。

猜想:编号为完全平方数的灯还亮着。

证明:由于原来2019盏灯都处于关闭状态,对于每盏灯而言,当它被按动奇数次时它处于亮着的状态,由自然数唯一分解定理知:完全平方数均有奇数个因数. 故最终还有[√2019]=44盏灯还亮着,分别是编号为1,4,9,16,25,36,49, ,442=1936.

此题可推广到有盏灯的情况:按此规则最终还有[√n]盏灯亮着,分别是第i2盏(1≤i2≤n).

类似的问题很多,例如解几何中的定值问题,一般都是先将问题弱化,正确选取特殊点,特殊位置,寻找定值,将问题结论明确后,再去考虑证明方法.

为什么有教养的人会不断提升自己 有一种前进的姿势叫退让(9)

04

最后分享一首非常有名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为什么有教养的人会不断提升自己 有一种前进的姿势叫退让(10)

日有升有落,潮有涨有退,日落才有月升,冬去才会春来,很多时候,退是进的前提,能退才能进。

退,并不意味着无能和逃避。善退,是一种圆通的智慧。在特殊情况下,或时机不成熟的时候,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尤为必要。

进的时候,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而要考虑回旋的余地;退的时候,也不能胆怯地一退到底,而是以退为进,为自己留下再次起步的踏板。

进一步,豁然开朗;退一步,海阔天空。进退自若,那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