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肖君 写于2022年8月8日

1

昨天看到这张截图,当时觉得很正常,等过后又一想,这不就是八九年前业内同行开玩笑说的“防火防盗防记者”么!

派出所开展电信网络防范宣传内容(防火防盗防记者)(1)

为啥会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最早的来源是,11月8日是记者节,11月9日即“119”,11月10日简称“110”,这3个日子连起来就是:防火、防盗、防记者。(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是,防败家娘们,11月11日是“双11”购物节。)

说起来,记者不大招人待见有点年头了。从“无冕之王”,到身份卑微的新闻民工,大概也就那么十几年时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后,百废待兴,那时还没有都市类媒体一说,都是党媒党刊的记者,所谓物以稀为贵,那会儿的记者还是很有身份的,走到哪儿都会被受访单位、被采访者高看一眼。

那时的媒体记者,只负责写新闻,也没有经营任务,如实记录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就完成任务了,工作内容比较单纯,正义、客观、权威,也被信任。

等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市场大潮翻涌而来,1993年,华西都市报横空面世,在其之后的七八年时间里,各地省级党报纷纷创办针对市场的综合性报纸,广东、湖北、河北、陕西、福建、江西、广西等各省区都有了都市报,1998年10月8日,新疆都市报也创刊上市。当年也有不叫都市报而叫晚报的市场化媒体,像大河报、新安晚报等,也在时代的大风大浪中喷薄而起。

然后,记者这个群体陡然增多,队伍迅速“膨胀”了起来。中国是世界第一媒体大国,记者的数量可以想见有多庞大,看前几年的一个资料上显示,持有记者证的记者全国有20多万人,这还不包括无证上岗的记者。

人多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就会很显眼,加上都市类媒体的记者为了稿分为了生存等等,炮制假新闻、借着曝光问商家要钱等,不良记者屡见不鲜。

2

20多年前,在报社的大会上,曾听领导和前辈反复强调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这段话也在记者圈中广为流传,很多人视之为座右铭。

应该说,即使在市场化的媒体里,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也占大多数。趋利避害善恶不分的记者一定是少数。有良知有道义的记者,始终都闪烁着人性的微光,力求做出来的报道真实、客观、公正。

但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记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我曾工作过的都市报社,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员流动很频繁,人员层次也不好说,各领风骚三五天的样子。

总归来说,家里有矿的,个别人想到都市报混个身份,可能并不指望自己的业务和能力有多大的提升;家里没钱没门路的,到都市报来打拼天下,全凭稿分和广告提成生存。

那时,有个漂亮姑娘,稿子也没见写多少多好,据说很有点背景,完不成任务被某报社开了后,还找某领导的事了,后来听说人家并不靠拿稿费生活,只是需要在报社工作的体面身份。

所以我们私下调侃,在报社吃包子混卷子的大有人在……记者并不需要多高的学历和多好的文笔,门槛不高,高中毕业、能把事情写清楚就能当记者。

调侃归调侃,在都市报的生存压力有多大竞争有多惨烈?有几年报社是很不人性的末位淘汰制,连续3个月完不成任务的,就自动走人。有记者为了完成任务,抄袭同行的新闻,也有记者将其他省区的社会新闻改头换面成新疆发生的事,等等,当然他们都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但被处罚的人,也是被逼急了没办法吧……

还有的记者热衷于跑监督报道谋取私利,本来监督类报道就是都市类媒体当年发家的一个重要本领和手段,吃人者嘴软拿人者手短,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听说竟有吃了东家吃西家的,但只是坊间传言,没有真凭实据。

任何群体都有害群之马,当然,除了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都市类媒体的记者一心做新闻的,铁肩担道义者,比较爱“挑刺”找人毛病,也很让一些单位不爽和头疼。

这样一来,内因加外因,“防火防盗防记者”就慢慢在民间有所流传了。

3

历史的长河滔滔向前。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媒体多元格局下,人人都有了麦克风,到处都是镜头,全民皆记者,所有的记录者都是记者,人人皆媒,万物皆媒。

其实这个圈子很小,谁有影响力,大家心知肚明。

现在的新闻到哪儿能第一时间看到?基本上是朋友圈、微信群、微博等社交媒体或第三方平台,而不一定是官方媒体的客户端、微信等,报纸就更不用说了,刊发的基本都是其他平台发过的新闻。不久前,听说某知名媒体的本地新闻部都解散了,可想而知,本地新闻大概也快穷途末路了。

最近几年,没有了房产、汽车等传统媒体红利时代的大客户,自收自支的市场化媒体难以为继,一家一家地黯然退出或停刊或转型,记者流失的不算少。监督类的报道,也越来越少了。

少了监督类报道的媒体,其公信力、公正性、公平度,也必然在普通人的心目中,有着一二三四的质疑。

曾有媒体人说,不要称什么记者了,改称宣传员或信息员比较合适。这是从工作内容的变化、稿件的标准化等说开去。

那么,在这样的大势下,你觉得媒体的记者还会去抢流量吗?给他10个胆儿,他恐怕也不敢吧……

所以,回到三亚疫情武汉滞留同胞群,群友们是不是想多了?或者,他们想防的,只是自媒体?

对!应该是自媒体,自媒体记者为了流量,或许哪怕冒着封号的危险也会抢发一些专业媒体还没发布的内容,毕竟,流量是所有生意的魂,流量就是金钱,就是财富密码。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媒体记者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许多热点事件中,他们的报道引发全民关注,进而倒逼了事件的有效解决,已然把专业的媒体记者拍到了沙滩上……专业机构和记者的传统优势被极大地稀释,自媒体记者不仅颠覆了大众传媒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也颠覆了“无冕之王”时代的精英主义。

不过,不自律、无节操的自媒体,着实给这个群体带来了负面影响,大概,这就是那个微信群“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缘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