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芍药披晴,牡丹临槛,牡丹若要折枝插花,可与腊梅相同,先烧折处,再以蜡封,亦可用蜜养,无蜡无蜜,则以葱白代替,味道却少一分,此法适用多数木本植物,这春日,堪折枝。
1
白
1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韦庄《白牡丹》
1
红
1
绿艳闲且静,
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
春色岂知心。
——王维《红牡丹》
牡丹和芍药相类,
只是的文化意象不同,
牡丹雍容华贵,
芍药则旖旎多情。
看牡丹,不宜寒俭,
要大朵的才富贵,
当如“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
“十里散香苏地脉,万花低首避天人”。
皆是富贵之语。
1
黄
1
芳菲触目已萧然,
独著金衣奉老仙。
若占上春先秀发,
千花百卉不成妍。
——司马光《和君贶老君庙姚黄牡丹》
1
粉
1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其一》
1
紫
1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意夸天下无双艳,
独立人间第一香。
——皮日休《牡丹》
宋人李格非,
在《洛阳名园记》中记载:
“花园子洛中花甚多种,
而独名牡丹曰花王。
凡园皆植牡丹,
而独名此院曰花园子,
盖无他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
凡城中赖花以生者,毕家于此。
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之。
可见赏牡丹确实要有富贵做派。
1
青
1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1
玫
1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王维《辛夷坞》
1
绿
1
偶然相遇人间世,
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
天教晚发赛诸花。
——刘禹锡《赏牡丹》
《长物志》云:
“牡丹用文石为栏,
参差数级,以次列种。
花时设宴,用木为架,
张碧油幔于上,以蔽日色。
夜则悬灯以照。
忌与芍药并列,
忌置木桶及盆盎中。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
始于南北朝,
据《太平御览》记载:
南朝宋时,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
1
黑
1
春烟笼宝墨,
入夜看来难。
恐奏清平调,
杨妃砚滴干。
——程先贞《黑牡丹》
1
橙
1
洛阳人惯见奇葩,
桃李花开未当花。
须是牡丹花盛发,
满城方始乐无涯。
——邵雍《洛阳春吟》
1
彩
1
我愿暂求造化力,
减却牡丹娇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
同似吾君忧稼穑。
——白居易《牡丹芳》
唐朝时,
无论宫廷还是佛寺道观,
乃至普通人家的宅院,
种植牡丹都已十分普遍。
唐明皇时,有献牡丹者,
时贵妃匀面,口脂在手,
印于花上,诏栽于仙春馆。
来岁花开,瓣有指印,名为一捻红。
单瓣
绝代只西子,
众芳惟牡丹。
月中虚有桂,
天上漫夸兰。
——白居易《牡丹》节选
1
重瓣
1
绝代只西子,
众芳惟牡丹。
月中虚有桂,
天上漫夸兰。
——白居易《牡丹》节选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惜牡丹》
芍药与君为近待,
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
辜负秾华过此身。
——罗隐《牡丹花》(节选)
牡丹开的好,能不能吃?
一定是有人要问的,
古有好事者以牛酥煎牡丹花而食之。
’牛酥,既为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酥油,
此事今日为人所知,
多亏了苏东坡,
《雨中明庆寺赏牡丹》诗云:
‘故应未忍着酥煎。’
又诗云‘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既是牛酥牡丹了。
“东坡肘子”、“东坡豆腐”、
“东坡玉糁”、“东坡腿”、
“东坡芽脍”、“东坡墨鲤”、
千古词人一吃货,
却未曾忍心对牡丹下手,
可见我苏流风余韵。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
独占人间第一香。
——皮日休《牡丹》
似共东风别有因,
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
任是无情亦动人。
——罗隐《牡丹花》(节选)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惜牡丹》
占断雕栏只一株,
春风费尽几工夫。
天香夜染衣犹湿,
国色朝酣酒未苏。
——辛弃疾《鹧鸪天》(节选)
何人不爱牡丹花,
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
千娇万态破朝霞。
——徐凝《赏牡丹》
1
香蕊
1
牡丹芳,牡丹芳,
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
百枝绛点灯煌煌。
——白居易《牡丹芳》节选
牡丹花品冠群芳,
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
百般颜色百般香。
——邵雍《牡丹吟》
南北梅枝噤雪寒,
玉梨皴雨泪阑干。
一年春色摧残尽,
再觅姚黄魏紫看。
——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
直恐明年花不开。
——苏轼《吉祥寺花将落而
陈述古期不至》
锦园处处锁名花,
步障层层簇绛纱.。
斟酌君恩似春色,
牡丹枝上独繁华。
——薛蕙《无题》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其一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
何况飘零泥土中。
——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其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