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有个捕鱼的人偶然看到一片绝世桃林,大为诧异,他走进了这片桃林,发现了一片世外之地——桃花源。桃花源里良田美池皆备,有鸡鸣犬吠、稚子牵牛之景,与世隔绝,岁月静好。桃花源里的人百年来从未离开此地,甚是热情质朴。然而渔人离开桃源后,却再也无法找到这里。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故事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人,而桃花源也从此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向往与寄托之所。

桃源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何桃源人留在了桃源)(1)

那么桃源人为何隐居于此呢?渔人又为何去而复回桃源呢?冷月君带你重读《桃花源记》,寻找答案。

1. 世外一片桃花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用这样一段朴素的文字描绘着这个带有奇幻色彩的桃花源里的景象,这让看似虚构的桃花源变得更有真实感。桃源里的世界正如道家的理想社会一般,"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百姓能够寿终正寝,彼此不会发生战争),这是陶渊明的理想世界,也是他的精神世界,正如《红楼梦》的大观园一般,这里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淳朴真挚的追求。

桃源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何桃源人留在了桃源)(2)

2. 桃源人的留

桃源的神秘色彩来源于在这里生活的村人,文中描述道:"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里的"外人"在中学教科书上释义为"外面的人",即这里的居民,衣着打扮,都和外面的人一样。然而,若是都与外人一样,何必多此一举地在文中描述呢?渔人又如何发觉这些人的不同之处呢?

此外,据后文描述,这里的居民自秦朝以来就未曾离开桃源,外面时代变迁一概不知,而魏晋与秦朝的衣着习惯大不相同,他们怎会穿着与桃源外一样风格的衣物呢?因此,笔者认为,"外人"应意为外域的人、另一个世界的人,这样也更能解释这里的矛盾。

桃源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何桃源人留在了桃源)(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文中指出,桃源人是秦朝时为避乱而入桃源,其后百年间,从未离开桃源,世世代代生活在此,不知世间沧海桑田之变。而渔人向桃源人诉说外世朝代变迁时,村人只是叹惋,渔人临走时,村人还嘱咐渔人不要告诉外面的人桃源的存在。那么,既然村人只是为了避秦朝时的动乱,现在他们已经知道秦朝已亡,为何不愿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而选择继续留在桃源呢?

桃源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何桃源人留在了桃源)(4)

聪明的桃源人必定知道,无论朝代如何变迁,外面的世界都不会如这片桃源一般宁静温馨。他们的做法是否给人一丝熟悉之感?这些桃源居民是否像极了中国的隐士?这是否与陶渊明的隐逸情怀息息相关?

我们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也可得知,他的隐逸情怀格外浓厚。魏晋时期,长期的社会动乱使得文人思想受到很大的冲击,这正与文中所说"避秦时乱"一般,陶渊明也渴望寻一隔世之地生活。然而他没有桃源人的这份幸运,虽避世,却终是贫病交加地逝去了。

而陶渊明为这些隐士们创造了一片桃源,他们不必如当时的世人一般在魏晋纷乱的年代里仓皇地生与死,他们在一个理想的国度世世代代幸福地生活着。这些桃源人正是作者的精神追求,也成为了后世隐士钦羡赞美的对象。

桃源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何桃源人留在了桃源)(5)

3. 渔人的去而复回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段写渔人向桃源人道别后,违背了他对村人的诺言。他到处标记离开桃源的路径,向太守诉说在桃源的见闻,太守听后,立刻派人去寻找桃源,却再也找不到桃源的所在。

由此看来,渔人仿佛是一个背信弃义之人。然而,从前文渔人可以看出,渔人以捕鱼为业,自然是贫困的。可他看到美丽的桃林,仍有闲情去探究它,而不是继续忙于生计,可见渔人并不是一个不懂欣赏、会去破坏美的人。那么他为何要这么做呢?

桃源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何桃源人留在了桃源)(6)

在这里,渔人的形象使笔者不由联想到《楚辞》中的"渔夫",面对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夫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正是屈原不随波逐流的避世心态与渔夫随遇而安的积极入世心态的对比。这里的渔人与桃源人也是如此,桃源人不愿与外人接触,甘愿留在桃源,世世代代幸福安稳,而渔人积极入世,他并不认为桃源的美会因接触尘世而消失,因而离开桃源,又折回寻找,想要外世也发现它。

然而桃源就像从未出现过一般,从此消失了。可见陶渊明的心更偏向桃源人一方,他也不希望桃源被外人找到,但愿它从此销声匿迹于尘世间,再也不被打扰。

桃源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何桃源人留在了桃源)(7)

渔人与桃源人的形象对比正是千古以来无数文人所矛盾的仕与隐的对立,也是知识分子接受的儒家积极入世与道家消极避世的心态的对立。面对政治上的压力,世间的流言蜚语与精神上的疲惫常常使他们陷入两难的境地,究竟如何选择,往往因人而异。那么你是愿做恣意逍遥的桃源人,与世隔绝,还是愿做渔人,积极乐观地生活呢?

END.

如果你也爱读书,关注冷月君,持续分享与文字的不解之缘,记得点赞哦~

,